“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的雨为什么读(yù)?

半支莲6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该句与其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采薇》中的千古名句。

全句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后的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其中“雨雪霏霏”的“雨”读作“yù”,结合全句看,“雨”作为动词,“雨雪”是指下雪大得像下雨一般,旨在形容雪特别大。

从全句来看,“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构造了一幅雪中归路人的凄美画境,与前句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构造的一幅初春出征的轻柔欢快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回想当初出门远征时还是春天,杨树柳树随着春风依依飘扬,可是如今归来时,已经是大雪纷纷的冬天。通过这种对比,把背井离乡在外征战的归人,他们的经历和归思书于不言之意境中。


文萤之


“雨”字,在古文中,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其本意是动词。

作名词的时候,就是普遍的第三声。作动词时,就发第四声(yù)。当此字发第四声时,就是“下”的意思,下雨或下雪等。

01 作动词理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句中,“雨”是动词,所以要发第四声, 雨雪,就是下雪的意思,菲菲就是大雪纷飞的样子。又比如“天雨墙坏”,这里的“雨”也是下雨的意思。

有人说,这里的雨字为什么不能念第三声,即作名词,同时下雨和雪(即雨夹雪)。这样理解的话其实就脱离了全文情境。首先,全文的感情基调是非常哀伤的,以雪衬托更为贴切。其次,霏霏两字形容大雪纷飞的样子。此情此景,更能烘托全诗表达的无比哀伤之情。可以想象一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画面及雨夹雪的画面,其意境上的差别。有朋友说霏霏也可形容雨的纷飞,没错,但主要适用绵绵细雨,细雨和大雪同时纷飞的场景较少见,因此时细雨一般都化成雪了。

结合写作时代的语言环境作些探究。甲骨文中,雨字形状表明其原意就是动词,在古文中,类似“天雨雪”这样的用法是比比皆是的。如:

  • 《诗经·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汉乐府·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夏雷震震,冬雨雪,天地分,乃敢与君绝!”;
  • ……


02 作名词理解

如果这里的“雨”字念第三声,作名词,感觉另一种大胆猜测或更合适。即古文经常出现的同义复词。杨、柳其实均特指柳(“依依”其实就是形容柳树,而非杨树);雨、雪其实均特指雪。因句子结构及音节的需要,使用同义复词,以二字代替一字,古文中也不鲜见。下面举几例:

  • 田猎: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 室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
  • 脂膏: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辛苦耳。
  • 斧斤:斧斤以时入山林……
  • ……

这样理解,无论结构和意境都相对妥帖些,至少比雨和雪同时纷飞的解释合理些。在写完上述文字之后,我又想,上述的“同义复词”似乎应该是“偏义复词”更为准确些:两个字不完全同义,实际是偏向后一个字的意思。不过,之后又查了若干资料,古诗文中的杨与柳还真是同科异属之木,二者常常通用,和今天我们理解的杨树和柳树是完全不一样的。参见下面文字:

  • 《尔雅·释木》:“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
看来是越辨越清晰,越辨越有意思了,同义复词无疑了!

不过就先秦语言环境看,雨字还是用其本意多一些。大家觉得呢?欢迎以发散的思维来讨论,大家的意见也使我受益非浅。

以上仅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权当抛砖引玉之用,欢迎大家批评和探讨!


南一郎


“雨雪霏霏”的“雨”在这里作动词讲,我们把它读成yù(去声,也就是第四声)。在古代汉语里这叫“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破读“雨”本是名词,读成去声,“雨”就是动词,“雨雪”就是下雪。\r

这句诗源自《诗经》之《小雅》中的《采薇》,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是一位戍边兵士在服役归来途中写下的,它的前一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短短两句,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岁月无痕逝者如斯,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也感受到了士兵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仿佛杨柳和大雪都已经懂得了他的心情。\r

在《小雅》另一篇描写农事的《信南山》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上天同云,雨雪雰雰”,“雨雪雰雰”与“雨雪霏霏”一样都是大雪纷纷满天扬的冬季雪景。\r

《诗经》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品读其中的每一首诗,都让我受益匪浅,大家有空读一读诗经吧。



穷观天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选自《诗经 采薇 小雅》,这是《诗经》三百篇里最好句子。“雨”读yu,第四声,动词“下”的意思。要弄懂“雨”的读音和词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弄懂“雨”的读音,做名词还是动词,得看后面“霏霏”的意思。从词的本义出发,此处“霏霏”的意思是雪花纷落的样子。当然也有形容“雨雪”烟云盛密貌,因此“霏霏”也可以形容“雨”,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有“若夫淫雨霏霏”,但这个“雨”必须是连绵不断的下个不停,有烟雾状;或者像江南春天的梅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笔下这样的“雨”可以是“霏霏”。但《采薇》是一首北部的军旅民歌,薇菜从发芽到长成青苗到根都老去,战士还没有回到家乡,反映的是周朝一个普通的士卒在北方戍边思念家乡,青春在沙场上蹉跎,晚年才回到家乡的哀叹。北地苦寒,朔风泠冽,而非江南烟雨,用“下雪”,用纷纷扬扬的大雪,而非“雨加雪”,更能描述和体现北部地域的特征!

二、要从主人公的情感出发,理解这个“雨”的读音和词性。这几句诗的后面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主人公为什么伤悲?因为离家时还是像杨柳那样的青葱少年,如今回来,已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落在头上的是雪花还是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沧桑巨变,不是“雨”能表达了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以哀景渲哀也是“雪上加霜”啊!

三、要从季节的变换,光阴的流转赋予的象征意义出发,理解“雨”的读音和词性。年轻的时候被征入伍,告别家乡,是杨柳依依的春天,送行的队伍里也许还有自己心爱的姑娘,虽有万般的不舍,但心里还是温暖的;如今归家,却是大雪飘飘的寒冷冬季,爹娘是否还在,伊人是否安好,“行道迟迟”,为什么脚步如此缓慢,“近乡情更怯”啊!所以“雨雪”隐去了“雨”,突出了“雪”,用“雪”代表冬季,用“雪”来象征一个人生命的冬季!

四、“雨雪”的“雨”做动词,在以后的文章时有所见。比如《苏武传》里:“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就是天“下雪”,结合下句的“啮雪”,所以不是既下雨又下雪的意思。

因此对古典诗文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我们务必要联系上下文和整个文章的内容来理解,不可断章取义。还要从词的本义出发,准确地把握古人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象征意义都是约定俗成而一脉相承,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揣摩文字背后蕴藏着的丰富内涵。(本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斧正![玫瑰][玫瑰][玫瑰])





阿眉的随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算得上是《诗经》最为著名的诗句之一。

从《采薇》的整体的内容上看,应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所作。诗中表现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其中,雨(yù),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雨雪”即为下雪的意思。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遇到大雪天。雨(yù)和“遇”也同音,理解为遇到,遭遇之意。

这两句诗是可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前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的不舍,后句用大雪纷飞来形容归来的凄凉。诗句在归乡的有限画面中,以时空的变换及强烈对比表现出难以言喻的人生遭际及感慨。

同一个“我”,有“昔往”“今来”之分;同一条路,有“杨柳依依”的离情别绪与“雨雪霏霏”的冷寂凄凉之别。在这一“往”一“来”之中,有回忆,有向往;有边关,有故乡;有苦难,有希望;有信念,亦有情长。在有限的景色中却能饱含无限的情思,情景交织,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我想,这也就是这短短两句诗行历来为人所称道所喜爱的原因吧。



三昧养生


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采薇》,分为六章,描写的是卸甲退役的一个戍卒在返家途中的心路历程,道路泥泞,崎岖坎坷,边关渐远,乡关渐近,他踽踽独行遥望家乡,抚今忆昔,思绪纷繁,百感交集。此诗就是三千多年前一个久戎之卒的追忆唱叹之作。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曼舞;如今退役归乡来,大雪飘飘冷风袭人。抒发的是他内心的伤感和悲情。其中的“雨”,读yu,音四声,作动词用形容下雪。




蔚然成林4


这句诗词节选自《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词节选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属于写景记事的写景句,抒发伤感情怀,边关戍驻,卒感虚耗生活,纷飞的雪铺盖了大地,心中思念的情怀黯然神伤。此处的雨雪霏霏中的“雨”念四声,作为动词用,由于生活在诗人的朝代,雨雪表达的比较准确,没有含糊不清,雨雪表示下雨一样的下大雪,表达的是雪下的很大很大,非常密稠。





平凡的朴实人


雨,现代文一般情况下是名词,雨水,读第三声。

此处的“雨”,是名词作动词,在古文中“雨”常常名词作动词用,作动词用的时候读作第四声,“雨雪”就是下雪的意思。汉代乐府名歌《上邪》中有一句“冬雷阵阵,夏雨雪”,其中的“雨”也是一样的意思,同样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此句出自诗经中的《采薇》,全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思是:当初我离开时,是杨柳依依春光正茂;如今回来却是大雪纷纷寒冬凛然。





小远2020


这个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古文现象!古文中并没有现代白话文中那么多的词语和字,所以在表意方面更倾向于“意会”,而不是字面意思。

著名的典型案例就是一个齐国的国君问他的军师一个问题,那军师点头一笑,说:“然”。 那国君就回去琢磨了半天想这个然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结果就积劳成疾了,弥留之际就把自己考虑的答案和军师说了,问军师当时是不是这个意思,那军师呵呵一笑:“然”。那国君就断了气。

这个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古代并没有非常准确表达意思的字词,所以像问题中“雨雪霏霏”的“雨”也是这个情况,并不是字面的雨,而是形容雪下的非常大,像下雨一样密密麻麻的。因此这个字解释通“浴”,与“浴血奋战”中的词义相似,因此也就读四声。

像这种古代诗文、文言文都不能通过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去理解的,要结合上下文和背景,才能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某一个字的具体含义。


FebTang


这个名句是诗经《采薇》中的两句。

全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翻译过来就是说“回想当初出征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荡;如今我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在这里,“雨”本来是名词,现在活用作动词了,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雨雪”就是“下雪”的意思,名词活用作动词或动词活用作名词多般要破读为第四声,以区别于正常用法,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多般不用破读。所以这里的“雨”应读第四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