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生态抓规模育特色 农业抓龙头促产业

红古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条件,以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着力抓规模育特色,抓龙头促产业,抓扶贫促小康,抓治理促环境,实现了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目前,红古区在川水地发展精细蔬菜和优质果品的基础上,借鉴“山东寿光模式”,大力推广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发展,建成设施农业0.38万亩,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同时,该区加大对山台地综合开发利用,通过狠抓农业产业、规模养殖、特色种植等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打造了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鑫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罗金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发展鑫源、绿源、伊利、聚光、荣诚等1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万头生猪”、“千头奶牛”、“万只肉羊”、“10万只鸡”四大畜禽增量工程,建成中植10万头生猪、鑫源10万只肉羊、海康百万只优质鸡等标准化养殖基地15个;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有机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广“红龙古”标志品牌,加快创建“红古高原皇菊”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高原夏菜、草莓、樱桃等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完善了农业发展体系,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治理

去年,红古区制定出台了《 及10个配套方案的通知》,结合全域无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三大革命,以“三清一改”为重点,扎实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夏季战役”和“秋冬战役”,建成省级“美丽乡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12个,率先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聘用农村保洁员548名,设立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岗位178个。

创建“清洁村庄”34个,改造户用卫生厕所2800户、改炕2000户、改灶400户,新建村级公共卫生厕所14座,农村卫生厕所累计达653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74.7%,共配备抽污车辆25辆,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同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督促、指导尾菜、秸秆、废旧农膜及畜禽粪污等资源综合处理利用,有效降低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切实保障了农业有机生态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进程中,红古区将村集体自然资源量化配股到农民,折价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农户自愿以各种生产要素折价入股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盘活土地、房屋等资源,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目前,已打造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18个。全力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重点做好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工作。同时,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冲刺清零工作,全面摸清全区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冲刺清零筛查工作取得实效、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巩固提高计划,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红古区委宣传部供稿)


审核:包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