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2015年上映的治愈系电影《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由日本著名导演是枝欲和执导。这是一部近乎白描的影片,生活化的细碎场景贯穿始终,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导演用镜头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平淡细腻的生活画卷,虽淡然却饱含温度,令人向往。

故事讲述的是,在日本海边的一个小镇上住着香田家的三姐妹。自小父母离异,而后双亲各自组建家庭,失去依靠的三姐妹被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去世后,大姐幸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肩负起照顾两个妹妹的重任。15年后在父亲的葬礼上,她们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得知妹妹以后要跟着后妈生活时,三姐妹主动邀请她去她们镰仓的家。岁月流转中,妹妹玲由一开始的拘谨少言,慢慢到敞开心扉,最后彻底融入到这个家庭中,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整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平淡得像一湾清澈的溪水,缓缓流入观众的心田,细腻又温暖。最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整部影片围绕“葬礼”这个话题展开,但导演并没有营造出悲凉的气息,而是将“生与死”的关系重新梳理后,给予了新的定义:“死亡”是生命必然的历程,它不仅仅是“生”的对立面,更是对“生”的补充,而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与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01三场葬礼,重新定义了死亡观,是接纳与铭记

影片中的三场“葬礼”是一条明线,透过葬礼的形式,导演将主人公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性格特征娓娓道来,故事情节围绕葬礼展开,暗示着生命的无常,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历程,活着的人该怎样去感受生命中的“轻”与“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①第一场:父亲的葬礼

老话说,父爱如山,但在香田三姐妹的人生中,父爱是缺席的,甚至对父亲的记忆都是模糊的。对于她们而言,“父亲”这两个字,陌生又遥远,除了血缘关系,很难再找到其它的关联。

由此可见,“父亲”这个角色的份量在三姐妹的生命中,轻如鸿毛,他给予生命却没有担负起该有的责任,是一种失职。因此,女儿们对他是有怨言的。大姐幸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一开始她不愿意参加父亲的葬礼,只安排两个妹妹前去悼念,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匆忙赶到现场。

对于三姐妹来说,参加父亲的葬礼,是出于礼节,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已然失去了亲情的粘性。这是无亲情之下生命所呈现的一种“轻”,但这场平淡的葬礼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香田三姐妹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情。

葬礼上,她们遇见了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一个乖巧懂事,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的小姑娘。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她们得知失去双亲的铃跟着后妈生活时,不免对这个有着血缘羁绊的妹妹心生怜爱。于是大姐幸主动开口,邀请铃搬到她们镰仓的家,一起生活,玲答应了。然而,她们不知道的是,从玲追着火车奔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亲情的羁绊会逐渐加深巩固。

亲情的延续,不就是生命意义上的“重”吗?就像大姐幸说的那样:“说不定父亲是个很温柔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这么可爱的妹妹。”

接纳父亲曾经的背叛,与之和解,重新定义亲情,是三姐妹对人性的接纳以及宽恕。

②第二场:外婆的葬礼(实际上是外婆七周年祭)

虽然外婆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从三姐妹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外婆是一个慈爱、温暖的人。

没有父母在身边,外婆成了唯一的亲人,她照顾三姐妹的饮食起居,还把房子留给她们住,闲暇时教她们酿梅子酒、做美食。对于三姐妹而言,外婆不仅是亲人,更是她们面对残酷世界的第一道屏障,因为外婆所给予的温暖能够抚平她们内心曾经受到的伤害,同时也使她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未知世界。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如今,外婆虽然已经离开七年了,但从三姐妹的真情流露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外婆的存在。这次的“祭奠”确切来说,是她们再一次回味外婆的味道。那些早已刻在心里的温暖,那些梅子酒特有的味道,那些朴素温暖的衣服,是外婆给三姐妹最好的礼物,是生命中最“重”的东西。

生命中,有些美好,并不会随着斯人的离去而逐渐消失,相反会愈演愈烈,就像香田三姐妹对外婆的爱一般。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但“爱”是永恒的。

③第三场:饭店老板娘的葬礼

海猫食堂是三姐妹经常去的饭店,它已经延续三代了,然而不幸的是,老板娘二宫女士患了重病,很快便去世了,香田家姐妹相约来参加葬礼。从二姐佳乃悲恸的哭泣声中,可以看出她们与老板娘的关系密切。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或许对她们而言,老板娘是长辈亦是朋友,她的温柔善良曾照亮过她们孤独的内心,呵护着她们成长。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在一刻之间就确定,亲密或疏远,取决于心的距离。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老板娘对三姐妹是充满爱意的,她没有孩子,于是把她们当做情感上的寄托。

她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在最后的时光里去看了美丽的樱花,并试图记住这份人世间的美好,于是嘱托亲友把她看樱花时笑得最灿烂的照片用在葬礼上,祭奠她短暂又美好的一生。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老板娘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死亡的释怀,让三姐妹体会到了生命的本质——悲苦亦美好,悲的是,生命短暂易碎,轻如鸿毛,美的是,生命中总有令人动情的精彩瞬间,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轻”与“重”,是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纵观整部影片,三场葬礼所呈现的气氛并不严肃悲凉,反而细腻温暖。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面对生死,最好的状态是接纳与铭记,因为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起点。

02对生命背后的人性与情感的反思,是个体命运的起点,而生命的意义是接纳和善待自己

哲学家马丁·布伯曾在《我与你》一书中说道:

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之于“我”和“你”之间,是关系。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我”,也不单单是“你”,而是一系列的个体交织在一起的关系总和。

作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影片中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关系的束缚,在平静的表象之下,都各自有着不同的烦恼。她们是如何从这一层层关系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呢?

①大姐幸与母亲和解,以及对自身爱情观的重新审视

是枝欲和镜头下的幸总能给人一种安静、美好的感觉,但这样近乎完美的人也有着自己的小烦恼,一是与母亲多年的隔阂,二是恋上有妇之夫的纠结。

电影中唯一一次争吵就是发生在幸与母亲之间。从她们争吵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幸对母亲是有怨言的,原因有二,一是母亲早年抛下她们远走他乡,对亲生女儿不闻不问;二是母亲打算处理掉外婆留下的老房子,也就是三姐妹从小生活的家。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对于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幸来说,尽管她已成长为内心强大的人,但面对母亲的“无情”,她还是崩溃了,从而回到孩子的角色,强撑的外表之下依然有着为人子女的软弱。

然而,血缘这东西有着言不清道不明的羁绊,当她和母亲一起撑着雨伞,踏过梅雨淋湿的小路,去给外婆扫墓的途中,她无意间倾听了母亲多年来内心的无奈和苦楚,那一刻她发现,原来母亲并不是无所不能。她原谅了母亲,也卸下沉重的担子,她不再是以“照顾妹妹”为使命的姐姐,而是那个被母亲叮嘱“小心点儿”的女儿了。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这一场和解是双向的,拉近了幸与母亲的距离,于幸:重新找回了母爱,于母亲:不用继续带着忏悔生活了。

幸作为影片的核心角色,除了与母亲的矛盾外,最大的争议在于那场“婚外恋”,对此,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但细细想来,这是一种必然,从小缺乏父爱而产生的恋父情结,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在我看来,这是导演对于命运的理解:一个越缺什么就会拼命去追寻什么,这是人性的一种怪圈,往更深层次来说,这也是一种轮回。

影片的结尾,幸选择结束这段不伦之恋,并重新定义了爱情:爱情是平等的,而不是一味的妥协与牺牲,自爱者才有资格享受爱情。这是她与命运的和解,同时也是与自我的和解。

②四妹浅野铃从愧疚和压抑中走出来,学会了善待自己

影片中,镜头最多的是四妹浅野铃,母亲当年拆散了姐姐们的家庭,随后和父亲生下她,15年后,母亲去世,父亲再娶,随即父亲也去世了,这些坎坷的经历,让这个15岁的小姑娘变得异常的乖巧懂事,言行举止中透露出超于同龄人的成熟。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从心理和人性的角度来看,玲的种种表现是出于自保,一方面,她的存在是处在道德边缘的,所以面对三个名义上的姐姐时,她内心是充满愧疚的,这份愧疚是替母亲背负的;另一方面,双亲的离世,无依无靠的她在毫无血缘关系的后妈眼下讨生活,必定是件难事,唯有表现良好才有生存的机会。

如此看来,铃内心背负的压力早已超出常人,这份沉甸甸的自卑感一度压得她踹不过气来,于是她深深压低了自己的需求,即使来到姐姐的家里,她依然谨慎细微,生怕出错。

铃的自卑与拘谨,大姐幸看在眼里,她是第一个打开铃心结的人,那一句“这不是你的错”,敲开了铃内心的防备,是的,这世间所有的心病,唯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找到良方。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在我看来,这是导演是枝欲和对人性的洞悉与觉察,先是通过“父债子偿”的情节设定,再用人性的善意去推翻它,从而告诉人们,生命是一场轮回,但“恶”是有时效的,它的期限在于“爱”来临的前一刻。

回到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总会背负太多无以名状的压力,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我们总是给自己加压,却忘了灵魂所能承受的重量。

殊不知,学会去善待自己,看清内心真实的需求,才是成长的第一步。

影片的最后,铃在幸姐的帮助下,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卸下了所背负的愧疚感,重新找回了与年龄相符的模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成长。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这部像白开水一样的影片,透过葬礼背后的情感羁绊,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底层逻辑的反思,生命最好的状态是什么?生命最后的回忆又是什么?

03生命最后的回忆是什么?

整部影片最令人欣慰的是,剧中的每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在那片广阔的沙滩上,四姐妹面对大海,感叹着生命的美好,她们回忆过去,憧憬未来。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我们最后的回忆会是什么呢?”

这是四姐妹对于人生的思考,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我们该去思考的问题呢?

人生就像单程的列车,一路朝着目的地奔去,然而,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知不同,回忆自然也不同。有的人忙忙碌碌,蓦然回首时,满是遗憾和不甘;而有的人遵循本心,过得充实,最后回忆时,得到的是沉甸甸的满足感。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答案,即用心去经营人与万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生命的饱满度。

①人与物的关系: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彼此浸入

看过很多遍《海街日记》后,我发现镜头下的物是有“灵魂”的,比如外婆的梅子酒、火车上的便当、三姐勺下的咖喱饭,大姐亲手做的冷面、绚丽的烟花、飘落的樱花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在是枝欲和的镜头下,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让人看了难以忘怀。在我看来,这些平凡的事物是加入了人物的情感,所以才会变得不一样,这也是导演想向观众传达的主旨,我们怎样对待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物品,它们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我们。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四姐妹酿梅子酒前,用针小心翼翼的扎梅子,并且扎出自己的风格,这一切看似繁琐却充满意义,因为喝上梅子酒的那一刻,是一种享受,同时还可以借酒思念外婆;三姐用外婆的专属秘方做的咖喱饭,外表看起来跟普通的没什么不同,但从她们的言语之间,你会感受到那一定是一道独有的美味。其实,这是三姐对外婆的思念,她在回忆外婆的温暖,更是想把这份温暖传递给四妹;四妹对樱花情有独钟,那是因为父亲也喜欢樱花,把对父亲的思念寄托于花上,这是一种隐喻的叙事手法,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物的属性不仅仅限于被人支配,同时它还是有“灵魂”的,能给人带来心灵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份“满足”时,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回馈我们。如此,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热爱平凡又简单的生活,才能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②人与万物的进阶关系:“物哀”的审美意识是人与万物产生共情能力的前提

整部影片从葬礼开始,又由葬礼结束,透露着日本大和民族的“物哀”思想。

“物哀”是一种超于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它是日式文化中独有的审美意识。由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在《紫文要领》中他这样阐述“物哀”: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在心中来品味,内心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辩清,这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简而言之,“物哀”就是人与万事万物所产生的共情能力。

然而,“物哀”不仅指悲哀,悲伤,同时也表示同情,感动,壮美,惊喜……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通常表现为,人们一边为易逝的事物哀愁,一边又觉得它们格外美好。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葬礼出现的次数很多,美丽的樱花也逐渐飘落,绚丽的烟花也顷刻间化为虚无,但观影的过程中,我未曾感受到悲凉的气息,而是一种温暖的基调,一种鲜活的色彩。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俗话说,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生命并非绝对的美好,它苦乐参半,它有悲欢离合,就像影片中那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然而当那些美好的事物扑面而来时,她们对生命的向往,对美好的期待便油然而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变淡,她们选择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用心去酿造美好,在生命的间隙镶上饱满的记忆。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价值观与情感观的主题呈现

对于四姐妹来说,她们生命中最后的回忆,或许是藏于亲情之下的温暖,或许是樱花、沙丁鱼、烟花、梅子酒所带来的片刻享受,亦或是大海那包容一切的宽广胸襟……

《海街日记》以葬礼为主线,背后是对人物内心的情感羁绊的探索,更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深情描摹。这是一部电影,又不止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种平凡的生活,驻足其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生而为人,我们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亲耳倾听这个世界,去经历万事万物的美与丑,喜与悲,哪怕最后达不到所谓的成功、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懂得“物哀”之美,就能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