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在普法戰爭的萊茵河前線,普魯士聯軍以38萬人,分成三個軍團在浮日山脈以北呈東西方向部署,下圖中淺藍色是普魯士聯軍防線。而法軍則編為兩個進攻軍團和一個預備軍團,一個進攻軍團部署在洛林的梅斯附近,總兵力12.8萬人,由法皇拿破崙三世和巴贊元帥統領,這是法軍的主力部隊,被稱作萊茵軍團;另一個部署在浮日山脈的右邊,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由麥克馬洪將軍統帥,只有不足4萬人;另外在洛林梅斯西邊的沙隆還留有一部分預備隊。下圖中的紅色箭頭就是法軍的進攻路線。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德法兩軍


這麼對比下來普魯士聯軍(以下都稱德軍)的兵力是法軍的兩倍,而且德軍是把兵力集中在一起進行防守;法軍兵力則過於分散,但是卻採用進攻的部署,其實法皇原本想動員40萬軍隊集結在萊茵河前線,然後分成兩個進攻的軍團,採取先發制人的進攻,但是由於法軍準備不充分,即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計劃,也沒有準備充分的戰略物資儲備。這就導致在規定的時間內法軍只有不足23萬人集結在萊茵河前線。此時的法皇有點騎虎難下的境地,進攻吧,德軍兵力比他多;後退吧,這牛皮已經吹出去了,而且仗還沒打,就後退,那還玩個毛啊,再說了法國的人民還在身後看著他們呢!猶豫了半天法皇決定硬著頭皮進攻,在戰爭中就怕統帥猶豫不決,況且在法皇猶豫的這一段時間內,“先發制人”的進攻計劃已經失效了。

法軍兩線進攻:

法皇命令兩個進攻軍團越過法德的邊境線,他準備讓兩個進攻軍團在浮日山以北匯合。因此法皇就命巴贊元帥發起進攻,此時萊茵軍團大部分的指揮權由巴贊元帥負責,在萊茵軍團向前推進的時候,法軍前鋒部隊遇到了部署在薩爾布呂肯的德軍第一軍團的一支小部隊,雙方發生了小規模的交戰,德軍並不清楚法軍的底細,隨後交戰的德軍迅速的向後撤退。德軍統帥老毛奇很清楚法軍已經開始進攻,他命令德軍第一軍團向第二軍團靠攏,把兵力集結起來;然後又大膽的命令德軍第三軍團,南下進入浮日山脈,阻斷法軍麥克馬洪一部的進軍。這樣以來德軍第三軍團就相當於插進了兩支法軍的中間,老毛奇不想讓兩支法軍會師,他想把法軍分割成兩部分,然後在集結德軍的優勢兵力把法軍各個擊破。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麥克馬洪


德軍第三軍團進攻:

法軍麥克馬洪一部正沿著浮日山脈北上,先鋒部隊是阿貝爾.道埃將軍率領的一個步兵師,他們佔領了浮日山脈北邊的威森堡。在這裡麥克馬洪將軍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作為進攻部隊,他並沒有摸清德軍的動向。因此,佔據威森堡的法國步兵師被南下的德軍第三軍團偷襲,法國步兵師師長道埃將軍戰死,殘餘的法軍往回逃跟正在北上的麥克馬洪一部匯合,麥克馬洪將軍把法軍集結在沃爾特,在這裡等待收攏殘餘部隊,此時他大概有4000多名騎兵和3萬出頭的步兵。而已經南下的德軍第三軍團有7萬多名步兵和4000餘人的騎兵,後面還有5萬多德軍正在趕來,這樣以來的德軍的兵力就是法軍的三倍多。德法兩軍都不清楚對方的底細,法軍確實不清楚到底德軍有多兵力南下,麥克馬洪想把殘兵收攏一下後再向德軍進攻。而且此時由於麥克馬洪他們到了浮日山脈的北邊,因此法皇把萊茵軍團的第五軍撥給麥克馬洪。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法軍第五軍的作用是應對南下的德軍第三軍團,法皇和麥克馬洪是這麼計劃的,如果南下的德軍向西進攻法國的萊茵軍團,那麼法軍第五軍和麥克馬洪的三萬多人將匯合起來從德軍後面進攻他們;如果南下的德軍不向西進攻法國的萊茵軍團,那麼第五軍將配合麥克馬洪一起進攻南下的德軍。而德軍第三軍團的統帥威廉太子,則是因為部隊分成四路南下,導致兵力過於分散,他想等兵力集結後,再向法軍進攻。但是天不遂人願,因為倆人都派出了前鋒部隊用於偵察,各為其主的兩支偵察部隊就相遇了,然後雙方就開始互射,接著就開始互相搖人,搖的人越來越多,隨後德軍的兩個軍都投入進去了。再接著威廉太子直接調動兵力從兩翼開始包圍沃爾特的法軍,麥克馬洪不敵德軍,拼死突圍後往西邊的沙隆逃去。在這裡麥克馬洪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因為他完全可以和西邊的法軍萊茵軍團匯合,把兵力集中起來,說不定有可能避免萊茵軍團被擊潰,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只顧著逃向更西邊的沙隆,他這一逃跑就相當於把浮日山脈完全讓給了德軍,更是把萊茵軍團的側翼暴露了出來,這相當於給了德軍合圍萊茵軍團的機會。德軍第三軍團完全可以向西進攻,會同第一、第二軍團包圍西邊的法國萊茵軍團。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騎兵對決


我們把法德的兵力部署梳理一下,麥克馬洪的法軍和法皇的萊茵軍團,就相當於法軍陣線的左右兩翼;而德軍的第一、第二軍團和第三軍團就相當於德軍陣線的左右兩翼。現在的戰況是德軍的左翼(第三軍團)擊潰了法軍的右翼部隊(麥克馬洪),這樣以來,德軍的左翼可以由東向西進攻法軍的萊茵軍團(左翼)。再仔細看,德軍的左翼是用三倍的兵力擊潰的法軍右翼;而現在獲勝的德軍就開始把左右兩翼的兵力集結起來,合計約四十萬人,進攻只有十幾萬人的法軍左翼。德軍總是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處於劣勢的法軍。

德軍全線反攻:

當德軍第三軍團獲勝後,德軍的第一和第二軍團就開始反攻,他們向法軍的萊茵軍團發起進攻。此時的萊茵軍團並沒有集結在一起,而是把兵力分散成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相距一定的距離。就這樣德軍又用優勢兵力對分散的法軍萊茵軍團進行穿插、分割、然後包圍,最終萊茵軍團也被擊潰。此時法軍的兩支軍團都在潰逃,德軍統帥老毛奇命令,德軍第三軍團向西追擊法軍麥克馬洪,第一和第二軍團追擊法軍的萊茵軍團。身在萊茵軍團的法皇直接被打懵了,然後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指揮權交給巴贊元帥,他自己則撂挑子逃跑了。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巴贊元帥


此時的巴贊元帥率領殘部退守到梅斯,麥克馬洪則在沙隆重新整編法軍,此時法皇拿破崙三世逃到了沙隆這裡。其實巴贊和麥克馬洪這兩人都想繼續後撤,以免被德軍包圍。但是以皇后為首的法國攝政議會強烈反對法軍後撤,理由是如果法軍戰敗後撤會導致法國內部不穩定,有可能引起人民的強烈反彈。因為現任的法皇拿破崙三世是通過強硬手段復辟了封建統治,本來法國內部是不穩定的,但是法皇通過幾次對外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他的權威,如果此時法軍敗退撤回到巴黎的話,那麼極有可能會引起人民的反彈。就因為有這個擔憂,巴贊和麥克馬洪只好硬著頭皮迎戰德軍。對於巴贊來說,在他徘徊的這一段時間內,後路被德軍第三軍團切斷,陷入了德軍的包圍,這是因為他的猶豫不決導致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看來巴贊元帥不懂這個道理,他本來可以在德軍包圍之前率軍逃離的,但是因為他猶豫不決,貽誤戰機,最終被包圍在梅斯。身為一個統帥怎麼能夠如此優柔寡斷,受其他不懂軍事的人影響呢。另外一點說明法國怕內亂多過怕德軍,這也恰恰使得前線的將軍們被束縛了手腳。總之前線的將帥不合格,而議會也不能隨意干涉軍事,軍政應該分離。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法軍戰術分析:

其實最好的做法就是,巴贊不理會巴黎議會直接率軍後撤,然後和麥克馬洪的法軍合兵一處,合兵之後兩人的軍隊將會接近三十萬人,不用在怕德軍的追擊和分割包圍戰術;然後依靠戰略縱深,在後撤的同時逐步收攏軍隊,因為最開始的時候法軍動員了40萬人,但是隻有20來萬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前線,而此時剩下的那些法軍也正在往這裡匯合。只要巴贊和麥克馬洪在後撤的同時切斷各處的交通,減緩德軍的進攻速度,然後收攏軍隊回到巴黎,依託巴黎的城防建立防禦陣地,未必不能和德軍一戰。可惜巴贊太過優柔寡斷,另外法軍的指揮權很成問題,前方的將領竟然受到後方不懂軍事的議會的干涉,還有法皇居然也支持議會的決定,他自己明明就在前線,戰場什麼樣他自己很清楚;除此之外法皇拿破崙三世也是在貽誤戰機,假如在麥克馬洪的法軍被擊潰後,就立刻率領萊茵軍團後撤到沙隆,也不至於會被德軍包了餃子。總之法軍的整個指揮系統就是如此的混亂和愚蠢。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普軍進攻


德軍戰術分析:

我們再來看德軍的戰術,當法軍的萊茵軍團進攻時,德軍的第一軍團迅速收縮防線,並向第二軍團匯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德軍的第一軍團只有6萬人(這個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而法軍的萊茵軍團則有十幾萬人,要避其鋒芒;老毛奇的戰略思想就是集結優勢兵力進攻敵人的劣勢兵力,因此他讓第一軍團收縮並向第二軍團靠近,把這兩個軍團的兵力集結起來,就有約20萬人;然後老毛奇利用法軍兵力分散的失誤,出動第三軍團的13萬人攻打法軍麥克馬洪的4萬人,一舉沖垮法軍的防線。這感覺有點像腓特烈大帝的斜行戰術,把一翼的兵力收縮,集中另一翼的優勢兵力進攻敵人的側翼防線。當法軍的麥克馬洪逃跑時,德軍更是抓住萊茵軍團猶豫的時機,利用部隊的快速機動穿插進入法軍防線內部,對萊茵軍團進行分割包圍,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最後更是徹底包圍萊茵軍團,把法軍切成兩半。這裡面有個很關鍵的點,德軍的總指揮權是由老毛奇負責的,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並不干預;而法軍的指揮權就很分散,不僅法皇直接干預,而且連不懂軍事的議會都能干預。

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

威廉國王


另外當巴贊被困在梅斯時,正在沙隆的法軍將領麥克馬洪,被要求率領沙隆的12萬法軍前往梅斯救援。而麥克馬洪的救援路線則是採用迂迴的方式,正常來說如果麥克馬洪眼光獨到一些、膽子大一些的話,完全可以穿過德軍的第三軍團,向被困在梅斯的法軍靠攏;因為麥克馬洪有12萬人,而德軍第三軍團因為前面的征戰有損失,只有11萬人。因此麥克馬洪完全可以大膽一些,強行突進德軍第三軍團的防區,然後配合梅斯的法軍突圍,此時的梅斯至少有15萬法軍,二者合併則有約30萬人,完全可以再次突破德軍第三軍團衝出包圍圈,可惜法軍的麥克馬洪沒有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