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公元前221年,崛起于西部的秦政权,结束了混战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大同名为平城,属雁门郡。

“平城”瓦当 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有着保护屋檐不受到风雨的侵蚀以及装饰美化的作用。大同地区出土的瓦当种类有莲花纹瓦当、兽面瓦当、佛像瓦当以及各式文字瓦当,文字多为地名或含有吉祥祈福寓意之语。这件“平城”瓦当出土于大同操场城2号遗址,遗址中出土瓦当数量众多,可见当时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已普遍使用瓦当。这件瓦当边轮突起,直径16厘米,正中为精美隶书“平城”二字,周围云纹缠绕。“平城”瓦当的出土为进一步确定汉平城县确切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嵌贝铜龟镇 于1973年出土大同浑源县毕村汉墓中。镇是魏晋以前古人席地而坐时,镇于席子四角的器物。这组镇铜铸龟身,上嵌虎斑贝壳,光泽如故。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镂空四神铜炉 炉身镂空,铸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施方座,由四个力士承托。一侧有上弯的把手。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

据研究,这种炉是一种食器,下部的炉体可添炭火用于加热,上面的耳杯可放置食物,其功用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小火锅。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陶连枝灯 “灯”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中国古代灯具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灯具,它们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我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先秦时期,形制比较简单,一般是由灯座和灯盘两部分组成,中间以柱相连,非常像陶制的盛食器“豆”,所以有着“瓦豆谓之灯”的说法。

汉代作为灯具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其种类之繁多、构思之新巧、数量之庞大,均超越前代。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件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连枝灯”。它出土于大同市阳高县马家皂乡,通高48厘米,由座、柱、盘、盏四部分组成。灯盘为圆底盘型,灯柱为圆体竹节型,由下至上逐步变细,在灯柱顶端有一较大的灯盏,周围环绕龙首顶着的灯盏3个,龙首之间还有叶状装饰物。下部的灯盘为浅盘宽平沿,在沿上相间堆塑龙首顶灯盏、鸟落树头、立人等塑像。鸟落树头的贴塑将动物与植物完美和谐地表现出来。据专家考证,这种鸟为朱雀、凤鸟或金乌,象征着太阳、光明,塑在灯上有“长明”的寓意。彩塑立人的形象生动逼真,身着交领汉服,头戴帽,双手前伸,面容肃穆庄严。整个灯盏错落有致、生动形象。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陶屋 这座陶屋出土于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安家皂村汉墓,长50厘米,高53厘米,平面呈方形,房屋、院落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完整地再现了东汉民居院舍的式样。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陶楼 展柜中所展出的陶楼出土于大同市广灵县汉墓,通高106厘米,宽68厘米。该楼为方形,分上下两层。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上置平坐,屋顶出檐深远。这种在屋檐上加围栏的做法,满足遮阳、遮雨和凭栏眺望的需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形成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白登之战” 白登之战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与匈奴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其战场就在今大同市城东的白登山(现称马铺山)一带。为了打击匈奴南下侵扰,加强北方边疆统治,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在大将周勃、樊哙等人的辅佐下,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刘邦率骑兵先行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冒顿单于以精骑40万将之团团包围。汉军奋力突出重围,占据了白登山高地。匈奴随后将刘邦兵马围困于白登山上。双方激战七天七夜,未分胜负。关键时刻,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离间计,派人送给冒顿之妻一封信和一幅美女图像,并贿以重金,说服冒顿之妻,匈奴撤离,才解白登之围,史称“白登之战”。这幅油画就是以“白登之战”为素材创作的。整幅画面构图以“突围”为核心,战争场面宏大,人物刻画生动、逼真,宛若身临其境。

同博与你“宅”一起|秦汉烽火


文字、配音:殷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