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誰?有道理嗎?

Cats貓


只聽過十三不親。


來去如風1982


我小姨人特別的老實,姨夫油嘴滑舌的,精的很,我沒結婚的時候感覺跟他們很親,特別相信他,他給我介紹個對象,就因為太相信他啦,也沒考慮太多,當時感覺男孩長的還行,家裡比較窮,那時每家都不是太富裕,一個男孩是老大,3個妹妹,中間有人說他們家人不好什麼的,我父親人也老實,說不能信人家的話,有說東有說西的,就這樣我們就結婚了,婚後才知道,這一家子人能讓你懷疑天底下居然有這樣的人家,20多年過去啦,中間發生的事,說出去沒人會信,胳膊肘往外拐,很多很多的事常人無法理解,值到現在,都能把人逼死,公公混蛋的天下無敵,婆婆糊塗的一根針都能放起來不讓用,更別說其它的東西了,沒有一點家的味道,攤上這麼一家子人,誰也指望不上了,為了孩子操心受累的,努力掙錢,天佑我們日子過得還行。這個稱作姨夫的人。他給我婆家是一個鎮上的,給我說的婆家各方面都沒他家好,這中間他也就沒給我們沒有什麼來往,我兒子結婚的時候他給我公公說的一句話,我感覺他就是一個陌生人,沒有一點點親情,他說我公公該請他喝酒了,聽到他這麼說,我心裡特別難受,你是真的什麼都瞭解,什麼都清楚,我苦了這麼多年,你是對的起他們啦,人家這麼以為嗎?這輩子我不會再叫你一聲姨夫,你不配,


用戶9066822738930


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還有一個就是舅媽。

小時候家裡人經常會提到說內外親戚,那個時候的我們還小,都不懂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分,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長輩之所以這樣說,也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比如對那些往來的親戚,老祖宗就有一句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這句話道盡了人性現實。

聽到這句話,大家是不是開始回顧一下自己的姨夫姑父,從小到大疼不疼你,和你們家走動得是否頻繁。姨夫就是阿姨的丈夫,阿姨是自己的阿姨,姨夫是被人家的姨夫,不要覺得這句話現實,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這就和媳婦是別人家的女兒,女兒才是自家的道理是一樣的。

“舅媽”,相比於姨父和姑父,舅媽會跟我們的關係更加親近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阿姨和姑姑是嫁到別人家的人,連她們都會因為聚少離多而慢慢跟我們疏遠,更別提姨父和姑父了。而舅媽嫁過來之後,常年就生活在外婆家;但舅舅在結婚之後,她還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本來關係就不是很好,這樣的話不關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差。

以上說的親戚關係是否在你們現實中出現呢,如果一家人和和睦睦當然是最好的啦,雖然俗語有幾分調侃的意思,但是最終也是來源於生活,說的多少也有幾分道理。


守護初心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農村老百姓常說的俗話,親戚之間三個身份的人和自己不親,就是姑夫姨夫,舅舅的媳婦。

為什麼老百姓會這樣說呢!而一直流傳至今。首先,這三個身份的人都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從小時候一般很少看見他們,除非有重大事情了或者逢年過節才會遇見,平時都是姑姑姨姨舅舅他們交往的比較多。

逢年過節走親戚串門,都是姑姑姨姨在忙來忙去親切的招呼,而姑夫姨夫只是和大人說笑,很少招呼孩子們吃喝,從而在孩子心裡會產生距離。舅媽雖然是女的,但讓人感覺招呼的不是那麼的近心。但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農村俗話,“姑父,姨夫舅舅的媳婦”三不親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這些東西看似有理,但是還是跟相處的方式有關,我家裡姨姨多,姨夫們對我們也很親。年前臘月二十八晚上我被困在電梯裡,發了一個朋友圈,後來出去喝酒了,我小姨夫看到了還給我打電話問我出來了沒。我平常比較尊敬我姨夫們,待我都不錯,沒有姑姑,不知道姑父是對我啥感覺


清風110756563


還有一個應該是舅媽吧!

雖然我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俗語,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這種事情確實存在。

先說說姨夫,姨夫就是自己媽媽的姊妹的老公,一般情況下如果姨母去世不再了,基本自己和姨夫家的關係就斷了,我現在基本上去我姨姨家一年也就一兩次,打心底裡覺得姨媽更輕,畢竟是媽媽的姊妹。

在說說姑父,姑父就是自己爸爸姐姐的老公,爸爸的姐姐相對於媽媽的姊妹來說會更親一點,因為姑姑都是和自己一個姓的,小時候我姑姑就住我們家隔壁,經常會給我買吃的送吃的,對我很好,所以我對於姑姑的印象很深。

最後說說舅媽,舅媽就是舅舅的老婆,但是我沒有這個體驗,因為我沒有,舅舅的老婆與姨夫其實關係層面是差不多的,在我看來是低於姑夫的,因為舅舅和姨姨和自己都不是同姓,但姑姑和自己是同姓,但是舅舅在中國傳統觀念裡是很親的,有句話叫做"孃親舅大",在媽媽那邊就屬舅舅最親了。

之所以這麼認為,還是因為親戚關係的差異化,舅舅、姑姑、姨姨和自己是有血緣關係的,但是他們的配偶和自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中國人其實挺看重血緣這種東西,歷史上的很多種族都是這樣,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其實現實中也有很多非直系親屬的親戚家庭關係處理的很融洽。

其實這種觀念是存在的,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老一輩人都存在這種觀念,記得我小時候奶奶爺爺還在的時候,春節他們的姊妹都很多,但是隨著奶奶爺爺去世他們那輩的人基本上已經不來往的,其實親戚之間的關係和血緣確實有關係,但也和平時的相處有很大關係。


樓盤網


你說的農村有三不親,把姑父、姨夫列在了前頭。這種說法我不贊成。

我的母親只有姐妹二人,因此我只有一個姨夫。我這個姨夫對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非常愛惜,小的時候,每一次到他家做客,都受到貴賓一樣的歡迎與款待。在我心裡,他愛我們兄弟姐妹,都勝過父親。因此我非常敬重他,到現在每次去看望姨夫,我都要給他一點錢,以示我的孝心。




劉金瑞15


我生長在農村,常聽老人說臭姑父,爛姨父,妗子死了也不持服,意思妗子死了外甥也不穿白衣服,不過我親經歷,我姑父孩子姑父特別親,三個姨父比舅還親,有一年我老公住院,孩孑兩姨父騎摩托車從農村來回照顧他,我在家看小孩,有一天我去醫院,好多人說你孩孑兩姨父太好了,這情況少有,舅也做不到,人要團結大多數,不要搞獨立。


用戶6749300950


此俗語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即為合理的,其理論依據不外乎血緣親情關係框架內。

但就我個人來說,顯然不太適合,我妻子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妹,作為姨夫的我,對岳母家人的付出絕對超出一般有血緣關係的親戚,當然,這種奉獻離不開我妻子的善良與賢惠,也離不開我事業上的努力與奮鬥!

簡單舉例:23年前借給我的大連襟10000元做土方生意最後予以免除,同時貼補妻子姐姐家用及外甥女讀藝術學校約30000元;1999年,二連襟婚房即將動遷,需提前一年購買七寶住宅,當時總價210000元,開口借30000元首付,我正好在紹興出差,為了拿到心儀的戶型,只好趕回來取出錢💰送到售樓處,再趕回紹興;2000年,小舅子腰椎間盤突出在長征醫院做手術,六根進口鋼釘需自費,借款40000元,最後豁免12000元;2004年,岳父胃癌開刀,進口化療藥💊自費10000元全由我們出,浦東沈杜路處的墓地費用70%也是我們出;其他七七八八的費用支出也已記不清楚,比如近20年的年夜飯均是我買單!關鍵是二連襟的女兒做奶茶店虧損,今年初向我借了100000元至現在只還了一半,所以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這個姨夫比她們的父母還關心支持她們!

當然,我還經常做慈善公益,曾資助一名孤兒完成復旦大學法醫系的學業,每年捐助6000元給母校交大,用於母校資助學弟學妹。

同時,我已決定身後遺體捐獻並辦理妥相關手續,真正踐行綠色環保理念!


用戶交大人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舅媽!

何為三親?

農村老人們常說“三親,三不親”,所謂的“三親”是指“姑、姨、舅”(即姑媽、姨媽、舅舅)這三位親人,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姐或妹,姨是母親的姐或妹,舅舅是母親的兄或弟。沒齒之恩,父母為大。愛屋及烏,“姑、姨、舅”是與父親或母親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著血濃於水的緊密關係,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所有親人中相對更親密的,所以叫做“三親”。


何為三不親?

“三不親”是指“三親”的配偶,即“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婦(即舅媽)”,注意這裡是“姨父”而不是“姨夫”(姨夫是指姨妹或姨姐的丈夫,也可稱姨妹夫或姨姐夫)。這三個人雖然名義也是親人,但都實際上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僅僅是因為他們與“姑、姨、舅”這些親人成了配偶,才有了交集,作為親戚來往、走動,不然誰也不認識誰。 而且,這種親戚關係相對“三親”就不穩定多了,如果與姑,舅,姨離婚了,那麼其另一半就與自己基本上就沒關係了,而“姑、姨、舅”永遠都是自己的“姑、姨、舅”。 也就是說,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來的,本來都不歸屬與本家族之中,故而顯得生疏。民間就說這種關係隔了一層,顯得沒有那麼親了,一代接著一代也會慢慢疏遠,所謂“三不親”。

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利,例如:配偶的過世、家庭的離異等。一旦姑、舅、姨家庭出現這些問題,作為有血緣關係的我們,自然而然站到了自己的親人這邊。這個時候,界限就劃開了。無論發生了什麼事,和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是斷不開的。反而言之,要是姑舅姨的配偶重新組建了家庭,這門親可以說就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說“三不親”。 甚至老百姓中有極端的說法:“臭姑父,爛妗子”,就是指的這三不親的姑父和舅媽!那有人又要問了,伯母或嬸母(父親的哥哥或弟弟的配偶)不是和自己一般姓氏不同,也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為什麼“三不親”裡面不包括伯母或嬸母呢?這個要歸結到中國傳統的宗族權和父權體系。



父權體系裡的親情!

我們一般把所有的親戚關係分成內親外戚,即親指族內(同姓),戚言族外(異姓)。 民間常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見了”(或頭道親,二道表,三道親戚走完了),這個主要指母系關係形成的親戚:比如一代是直系親屬象親兄妹、親姐弟之類,二代當然就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動很少很淡了,當然不是絕對的,但大部分都是這樣。 在父權體系下,在做了所謂“三親,三不親”的區分之後,在“三不親”內部又做了亞層次的區分,比如親戚中,老百姓還流傳一句老話叫“姑親輩輩親,姨親親一輩”的說法,這個實際是基於父權主體體系,認為父親所在的親族關係形成的“姑親”權重比母系所形成的“姨親”更重一些。

另外還有個說法“親只三代,族符萬年”,“親只三代”主要用於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萬年”就是指父系綿延下來的宗族會傳承成千上萬年,比如同一個老爹的幾個兒子各自後代之間的關係。 當然這種“萬年”就超出了“五服親戚”關係的標準,只是一種“宗親”了。民間還就這種“三親”和“三不親”的關係進一步總結出:親就是親,不叫也親;不親就是不親,叫也不親。實際上就是分別說的前一種“三親”與後一種“三不親”的關係!傳統上親情不像友情,一經吵鬧或意見分歧,就“恩斷義絕”、各奔前程了。


所謂“三親”或“三不親”,都重在一個情字!

親情一般總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牽扯著,血緣關係是切不斷的,無論世事怎麼發展,流淌著同一個家族的血液。 當然這個也不能一概而論的,要因人而異。“三親”不一定就親;而“三不親”也不一定就不親。“親情”重在“情”字,無血緣關係也可以有親情;有血緣關係也不一定有親情,我們應該珍惜這些關係。這類“三親,三不親”的俗語,我們承認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認殘留著的歷史上的蠻風古俗。當今社會,我們把它看做一種民間風俗調查的資料或許可以,但是還把它當作箴言或圭臬用來教育子女和後代是有失偏頗的,或者說有點不合時宜。

農村之所以有這種說法,那是因為在大家看來姑父、姨夫和舅媽與這個內侄兒(女)或外甥兒(女)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姑父、姨夫和舅媽就不會與他們建立真正的親情關係,即便是“親”,也是“假親”!其實,單憑血緣關係去判斷“親情”是很武斷的一種方式,有血緣關係的不一定就存在親情,無血緣關係的也未必沒有真情。譬如,也有父母置自己的兒女棄之不顧的;也有沒有任何關係的人之間有濃濃親情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係並不一定能決定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