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第二层皮


古人守孝三年是儒学发展的结果,但并不总是都如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学时强时弱,同时会为各种政治或其它现实的影响,守孝三年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能做到而言。

守孝三年的法理依据来自于孔子或者说《论语》》。《论语 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认为人出生后三年之后才可以离开父母怀抱,所以也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主要是为了以这种形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这三年期间内,子女不可做官,不可参加科举,不可参与任何红白事,不可去欢乐场所,不可婚嫁儿女,逢年过节不庆祝等等。

但实际上民间普通百姓很难做到,而且古代就有“礼不下庶人”的概念,东汉末年,郑玄、王肃等人就认为普通百姓不用那么严格,也很难做到。而对于为官者来说,也经常因为公务需要被皇帝“夺情”,提前结束守孝期。而有些士大夫为了邀名可能还会守孝五年、甚至七年等。


烽火野史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子亦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悠悠万世,惟孝为大,古圣先贤孝治国家,孝为德本,百善后发,孝悌忠信修身齐家。为人子女,孝心广大,父母恩重难以报答,跪乳羔羊,反哺乌鸦,饮水思源,孝行天下!天地重孝,孝字安家,孝养父母爱敬为大,福禄因孝,不孝命差,家和人乐忠孝传家,知恩报恩,至孝无涯,人人尽孝孝满中华,孝行美德,发扬光大,国泰民安,孝行天下!



道艺学堂


古时候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若父母去世,子女一般要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不行婚嫁之事,不与吉庆之典,任官者须停职返乡居丧,即“丁忧”。娱乐和交际活动皆停止,以示哀悼。

为什么是守孝三年呢?子女生下来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抚养大,三岁才离怀。之后还要继续把你抚养长大成人,真是恩重如山,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是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点点报答,在古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在现代人看来,三年守孝,什么事也不能干,不可思议,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后来人们就改掉了这种旧俗。除了3天守灵之后出殡外,还要烧七七纸。每7天烧一次,烧七次共49天。然后是烧百日,也就是过世后100天。再就是烧三个周年,即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个人认为,一般烧了七七纸过后就基本没事了。


王西真


“百善孝为先”。

“守孝三年”是古人对孝的理解和实际行动的具体表现。是给今天的我们做出直接延续的榜样,不管是陋习还是约定成俗都是对孝的实际行为。我们不做以评论,但孝心是永远值得学习和传承的。

唯一的启示,就是我们人处社会,若一个连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坚决不可以深交,一个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报的人不是绝情断义就是寡毒无情。



冷暖潇逸


在谈及,古人守孝三年的意义时,我们着重谈一下“孝道”。首先,我们先区分一下意义的载体,世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在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特定社会背景下。当然,论某一事件有何意义时,自然,应从古到今两个方面来讲。

一、古代的社会意义

1.一种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说到,谁最先提出“孝道”二字,此人已经不了考证。但,真正将“孝道”摆上历史的舞台,孔子的功劳堪称致伟。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守孝三年成为至孝的一种表现。

2.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发展。古代常讲“忠孝”,古人也常因为“忠孝不能两全”而悔恨。“举孝廉”也成为入仕的一种途径。历朝历代,当权者用“孝”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推动了人文社会的发展。

二、现代的社会意义

1.净化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过快,社会高速发展下,种种弊端也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浮躁之风盛行,急功近利之心态蔚然成风。最终导致,我们必须将大部分精力都扑在工作上,才能不被社会大潮所湮没。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思考,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陪伴父母家人。

重拾“孝道”,才能让我们慢下来,看一下眼前的父母是否已临近暮年,用心数一下,我们能够相互陪伴的日子还有多长。

2.启迪人性良知。古人常讲,“人之初,性本善”。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好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恰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狂奔。也许,我们都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一条不归路。也许哪天,我们累了,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需要补充给养的时候、想到还有未尽的“孝道”的时候,我们一定想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向他们倾述愁肠、侃侃些许不如意、聆听真挚的教诲。


影子的样子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孝顺父母与长辈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苦用心把我们养大成人;当父母老了走不动道路了,我们应该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就像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古人守孝三年,主要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像在守孝三年之内,不能吃一切肉。


用户8335494501305


古人对长辈死亡三年守孝,实际上是躲避灾难的三年,古人认为父母是天是地,人要无了天地,灾难就会来邻!是不能走亲访友的!所以常常是关着门的,如果有人寻找,都以守孝去,不在家而拒绝来人!


闲人97208301


百善孝为先,孝顺孝顺一孝百顺,善良就是孝顺的一种,善良与身份无关。孟子曾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最起码做人的资格。孝顺之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做人最根本要懂的道理:要孝顺父母。



千雲唸


百善孝为先,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这点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人死了入土为安就好,为何还要守三年呢?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