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安宁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英雄。

此时此刻,

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

迎难而上的医务工作者,

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你们,

就是伟大的英雄!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是这次疫情最感人的话语,

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天使日记|守护生命的安宁


天使日记|守护生命的安宁


守护生命的安宁 ----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姗


1月22号下午6点,我从医院人力资源部王靖主任处得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重,一线需要援助,当时我就像抢救急危重症的患者一样,没有片刻犹豫,请缨参战。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很强,防护用品极其短缺,听说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不在少数,一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我从来没有如此的接近死亡,平生第一次开始考虑身后事。我家是四世同堂,上有95岁、长期卧床的爷爷;中有年逾古稀的父母;下有垂髫顽童;我爱人是独生子,我若有事,凭他一己之力,能照顾好3个家庭吗?这一刻,我顿时理解了古人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一霎时,五味杂陈。我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没有中国大家的稳定,哪有个人小家的安康。我们是身着白色铠甲的战士,关键时刻,更应挺身而出,“抗疫”前沿此刻就应该是医生的战场。

1月23号一早,我在医教部副主任张锐的带领下来到我院的感染性疾病科——一个平时我不轻易踏足的”神秘”地方,成为了此次疫情我院第一个援助者。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杜建新“一带一”耐心细致地给我讲了工作要求、穿脱防护服流程。30分钟后,我穿上了护士长刘桂玲为我准备好的防护用品,走过静谧的走廊,来到发热门诊。听说前一天在这儿刚接诊了我市第一例疑似转确诊患者,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战友们互相提醒,已经身处战场,务必严格执行防护制度,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

发热门诊的主要任务是筛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咽拭子是必要的检查,一个张嘴的动作可能会释放带有大量病毒的飞沫,如果再诱发了患者的呕吐反射,呕吐物随时都有可能感染医务人员。我反复琢磨了操作技巧,取样时可以取个合适的角度,在不影响准确率的前提下稳、准、快地取出标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当天是武汉封城的第一天,全国形势异常严峻,防疫文件纷纷下达,科里刚接触确诊病人,疫情对我们来说已经近在咫尺。全体医护人员早已枕戈待旦,接到指令后迅速集结上岗,认真学习,对设备设施查缺补漏,细化每一个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节。一直到晚上11点我才从发热门诊下班,脱下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面部、手腕,耳朵被勒出深深的印痕,手被乳胶手套下的汗水浸的发白肿胀,外加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排的饥渴、憋涨,那种滋味至今难忘。

1月24号是年三十儿,我的夜班。

从下午六点接班一直有人就诊,大多是平时在家喝水、休息就能好转的上呼吸道感染,但如果不来医院吃颗定心丸,他们的年夜饭难以下咽,甚至会彻夜不眠,就连传统观念很强的七旬老人也不例外。我切实感受到了百姓的焦虑和压力,他们担心、烦躁、恐惧,甚至绝望。作为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医生,我深知任由这种危机的恐慌心理发展传播,速度比病毒还要快。

看着老人一脸的紧张,我从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给老人解释,他只要做好居家隔离,离被新冠肺炎“爱”上还有十万八千里,老人扑哧笑起来,释然了。

七点半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十天前,从武汉开学术会后返回平顶山,发热、胸闷、肺部有影像学改变。请示杜建新主任,上报医教部主任段玉龙后,段主任立即组织呼吸科主任杨潘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杜建新、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士峰、CT室主任裴东方等院内专家组核心成员会诊。

众专家冒着寒雨,迅速来到医院,经过再三研判,仔细斟酌,最终意见考虑疑似病例,需要转至定点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救护车来之前,姑娘独自坐在床旁,表情凝重,沉默不语,职业的经验和敏感性告诉我,在此时越是表现得安静、被动、没有求助需求,越有可能深陷绝望。

由于戴着口罩,说话声音不清晰,我拿出纸笔以她熟知的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为例,从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到鲁迅小说中的“华小栓”,他们身患当时的“绝症”——结核,不治而亡。而当代的商业巨贾李嘉诚,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年少时亦都患过结核,不仅无恙,而且开创了一番事业。说明现在医学很先进,今非昔比,传染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况且她还没有确诊,此次去三院只是做进一步检查去除疑虑、减轻压力,不是件坏事,她笑着点头道谢。

我更加体会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谛。在抗疫战线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抗疫的强大力量,更是患者最好的“心理疫苗”。

1月底,全国抗疫形势异常紧张,每天的病例数都在飙升,2月1号我院防护物资告急,我甚至想过自己购买一次性雨衣,大号塑料袋替代,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工作不能耽误,病患不能推却。第二天到班上,惊喜地看到院领导和医学设备科老师想方设法筹集来的防护用品,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第一次因为一件衣服而热泪盈眶,不拿出十二分的精气神来工作,都辜负了这身防护服。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每次下班打开手机都有新的学习任务,要做到烂熟于胸,才能保证第二天准确、高效地工作。由于疾病的发展、转归当时有不确定性,所以方案是暂行的,在临床实践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筛选疑似病例。上一班次的非疑似病例,用这一班次的新标准,可能就符合疑似,为了不使一人漏诊累及健康人,我要对上一班次开口服药、居家隔离的患者,电话随访,若症状减轻,我才如释重负。

按照防护要求,我们实行四小时轮班制,零点和凌晨四点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下班的途中,启明星成了我最熟悉的那颗星。上班时间不能喝水,又要经常熬夜,影响抵抗力,我的体验是下班后有空就补觉,多喝粥,少食辛辣刺激性油腻的食物;按时喝院领导准备的“爱心”中药,保证自己在工作时间精力充沛。

作为高危人群,需要与家人、同事、群众隔离,我就近找房子单独居住。怕老人担心,至今未告诉他们我在抗疫一线;已有40天,未和家人见面,和孩子也只是视频聊天,了解学习和身体情况,做到防疫不隔离爱,不隔绝心。独处一室孤单却不孤独,因为我知道全国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抗疫战士作伴。他们穿上厚重憋闷的防护服,他们是对抗病毒的“狙击手”,筑起患者的生命线,脱下“战袍”,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也是儿女的父母,也是爱人心中的牵挂。在这一点上,我们心灵相通。

此次抗疫工作,在院领导关怀指导下,医教部、护理部调配人员,避免疲劳作战;医学装备科、感染管理科保障我们的防护安全;后勤保障部门统筹安排我们的宿舍、餐饮,对有家庭困难的,上门慰问,解决后顾之忧;为了方便患者,中层领导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导引员,成了医院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切实感到了医院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这样的单位工作、学习,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根据医院安排,我要告别工作40天的岗位,“退役”隔离了。回顾难忘的40天,除去医学相关知识的长进,也有很多感悟: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奋斗,而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我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曾经上过“前线”,感受过“战友情”,先“死”而后“生”,此生无悔。

所有工作,即是天职,更是良知,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上下同心,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在疫情一线奋斗、坚守,都在无声地付出。这场战役必定要记入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战“疫”的号角仍在吹响,我们相信,未来可期,胜利在望。我们作为一个勇敢的民族,不会被病毒打倒,因为我们拥有坚强的信念,必胜的决心!


天使日记|守护生命的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