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蜗居》,如今的《安家》戳中了谁的泪点?

田螺姑凉


十年前,一部《蜗居》火爆全中国,编剧六六凭借此作品崭露头角,成为炙手可热的实力编剧。剧中围绕以“房”的情节,直击当下社会最现实的问题,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社会热点话题,《蜗居》里的海萍跟苏淳极度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上海房价在不断飙升,为了房子首付四处筹款,其妹海藻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在海萍买房这件事开始发生了变化,从《蜗居》这部电视剧中看到曾经的自己,狼狈、落魄、走投无路的,十年后的我们,可能现在依然是这个样子。

十年后,一部《安家》,同样出自编剧六六,同样围绕以“房”的情节,反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于买房的痛点,如果说,十年前《蜗居》是一份房地产的时代报告,那么十年后的今天热播剧《安家》是一份十年的总结报告。

痛点一:

在中国,无论贫富,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房产证,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家”和“归属感”,不然大城市再繁华,你也只是匆匆的过客。不管是前10年,还是往后推10年,房子永远是中国人解不开的锁。

痛点二:

《蜗居》中的郭海萍和苏淳,《安家》中的宫蓓蓓和斯礼,他们都是漂在上海的高知识收入人群,在上海奋斗了这么多年后,竟然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在他们背影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辈子的起早贪黑,都难以换的一套房,换的一份归属感,感慨背后透露着难以言说的辛酸,更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痛点三: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真的什么都愿意做。他们节衣缩食买学区房,给孩子报无数个兴趣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用心良苦,难以衡量,而为子女买房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体现。

十年光阴流逝,从《蜗居》到《安家》,历经十年光阴,故事中的买房的情节敲打在漂在都市男女心头上,到底有多疼?多疼?

希望漂在喜欢的城市打拼的你和那个TA,能够在这座城市买下一套房,一起在回家的路上,抵达家庭中,开启最温馨的那盏灯,找寻那份“家”的归属感。


李家小剧场


09年的《蜗居》再到现在的《安家》,触动了所有为买房安家而省吃俭用辛苦攒钱人的心。

从09年到现在《安家》已经十来年了,从一间只有10平米左右的和邻居共用厨卫的老房子,再到现在却拥有一套“无处安放一台笔记本”的房子。剧中有这么一段来自夫妻俩扎心的对话:“你知道刚刚路上我一直在想什么吗?我觉得我们俩挺可怜的,俩博士毕业,两个人在这个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连一套像样的两居室都买不起,可笑吧”。看到这是不是一样扎痛着我们的心,也许很多人在海萍、苏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曾经的自己,狼狈、落魄、走投无路的,甚至现在依然是这个样子,因太真实了

侧面反眏了我国这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但也反映了如今很现实的问题房价飞速上涨的问题。有多少人从满怀希望的相信自己,只要省吃俭用辛苦攒钱就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再到被现实打得遍体鳞伤呢。自己辛苦奋斗的工资却不及房价的飞速上涨的一小步。又有多少人曾经觉得90平的小温房可以了,到现在苦恼着因二孩的出现而变成了小窝房呢。

当然《安家》剧中这对老夫妻后来开包子店,攒了一辈子钱,给孩子买了套婚房。看到这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一样有着同样莫名的感动,总之作为年轻贪玩时候的我们,那个时候或多或少会辜负一些父母的爱,直到自己也为人父母。才知道他们的不容易,好好爱护他们吧,因为这一辈子能成为一家人也是缘份。你们觉得呢?

在这我也希望打拼的你们,早日在你们奋斗的城市的某本房产证上写上自己名字。一起加油吧!





狂梦篮球小墨


戳中的依旧是我们这些活在下层普通民众的心。

好的影视作品总是能戳中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为什么说《安家》是一部好的作品呢,无论是买包子攒钱的老两口,还是两个频繁看房却买不到房子,五口挤在60平米小屋里的博士夫妇,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真实。

只有真实才会让人产生共鸣,那些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影视作品为为什么被我唾弃,因为那看起来太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除了真实表达了买房的艰难,与对普通家庭压力之外,还有一个戳中普通人心的地方。

那就是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都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一群有血有肉,吃喝拉撒睡的普通人。

我们需要努力的去完成工作,才能交的起房租,每天光鲜亮丽的衣服下都有这自己的小算盘,要精打细算,大到房租小到每顿饭钱。

最后一个戳中普通人内心的就是,大部分人,大部分都普通人,必须得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去工作,才能一步步的成功。

并不像网络上某某大师说的那样,参加我的课就能让你月入百万,当时ceo,迎娶白富美。

所以,无论这部剧有什么瑕疵,起码在真实的程度上做的已经很好了,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做为一个普通人,我要努力工作,才能过好这一生。


子煜说


十几年前的《蜗居》和现在的《安家》都戳中了广大老百姓最最深层的痛点[房子]。房子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房子是我们家庭的财富,房子是我们的安全港,房子更是我们得以财富传承、延续生命的老本。有了房子,咱老百姓心里就踏实了、安全了、心歇了。房子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未来,光荣与梦想。

《蜗居》和《安家》都是两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安家》是编剧六六以房子为题材,继电视剧《蜗居》后十几年,再写[房子]的第二部作品。

两部作品都是以房子为主线,描写了普通老百姓为了房子,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愁。虽然是剧中人物的故事,却犹如是自己及身边事的重现。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牵动着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内心脆弱的神经。

🔹首先,房子是财富的象征。

80年代人们才逐渐没有了饥饿的记忆,90年代物资丰富,2006年开始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多普通家庭逐渐有了“资产”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有没有买房也成了中国家庭财富的分水岭。有了房子,就是财富的象征,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其次,房子可以作为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第一套房的人们,开始以房产作为投资,逐渐有了“钱赚钱”的投资逻辑。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形成了有房的人通过投资房产越有钱,而房价的不断上涨,又让没钱的人越买不起房的贫富差距。

🔹最后,房子可以财富传承。

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就是要给孩子买房娶媳妇,所以房子成为了娶媳妇的必需品,也成了家家户户含辛茹苦、倾其所有买房的根本原因。给儿买房,实现了财富传承,这才算了了咱老百姓内心的一桩大事,心才会歇了。

【总结】总之,房子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房子是我们每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房子是每一个人安全感的需求,房子更是我们奋力拼搏的坚强后盾。房子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层次的痛点和泪点,一套房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奋斗史,一套房子也是一个家族的血泪史。房子可以洞悉人性,叙写人生故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7247056568944129"} --}

叶伟


十几年前一部《蜗居》戳中了多少城市底层买房人的泪点!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在大城市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

当年郭海萍为了省钱天天吃白水煮面条,为了一块钱和老公大吵特吵,也是挺着大个肚子,周旋在多少楼盘之间,寻找自己梦想中的家!如今,宫贝贝夫妻双方博士,夜晚归来,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不得不坐在马桶上办公!这是不是你?这是你也是我。房子是可以安心生活的地方,也是可以安心生活的港湾。

房子不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更多承载的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它见证了太多东西,也保存了太多的回忆。

也许我们平凡如郭海萍,外地户口,没有高学历,平凡的工作!也许我们比不上宫贝贝,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价值三百二十万的房子!小时候以为自己是盖世英雄,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没有七十二变,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不管是《蜗居》还是《安家》都戳中了我们这些活在底层普通民众的心。

身边多少“郭海萍”你我又能否比得上“宫贝贝”?希望我们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田螺姑凉


当看到海清饰演的宫医生夫妻俩换房的时候,思绪一下回到了蜗居电视剧。当年看蜗居的时候,一家人住在一间屋子里,为了买房子省吃俭用。最后还是在海藻的帮助下,成功买到了房子。努力了好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再看如今的安家,宫医生一家人还是挤在一室一厅的小房子。但是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一个一室一厅,就三百多万,那可是有些人努力一辈子都住不起的。但是,还是有人买不起,住不起。这个价钱,对于换房的宫医生,还是个难题,夫妻俩都是高学历人才,工作也很好,依旧存在换房没钱的问题。

孙俪饰演的房店长说的那段话非常触动,相信他们的能力肯定不止于此,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会更努力,再上一层楼。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努力。相反,不是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可以得到正比的回报。

目前房价依旧是讨论的热点,有能力的人,自然不在话下。没有那么大能力的人,也不能说就是不对的。所以,买房要看个人能力,如果可以,就再努力一点。如果不可以,就过好眼前的生活。


喵小仙儿七哥


虽然孙俪在疫情面前捐款不多被各种怼,就连电视剧《安家》上线之后,都被哪个经常到处碰瓷的刘信达各种怼,但英武依然认为《安家》还是有可看的地方!虽然,里面有些桥段是爱情咖啡剧必然有的情节,有点儿落俗。

起码到现在为止,对于房产中介里面每个人的各种哭闹,英武是真的被get到了,因为之前一般碰到房产中介发放传单,我都不接。现在看来,接这些传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支持他们的工作。

现在想想,当时英武在北京买房子,还是要感谢哪个已经倒闭的房产中介没有下死手,让自己没有多掏钱!后来,时间长了,经历了几次租房子(给员工租房子),你才知道:这个房产中介里面,鱼目混珠,什么都有!甚至有些是故意让你进坑的,或者忽悠你贷款的......太多太多了!

加油吧,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够避免进更多的坑!


英武


戳中了工薪阶层无老人帮忙的打工者。

无论是有学历还是无学历,单单靠自己上班,挣工资来实现买房,真的太难了。如果再想要合适位置,喜欢的格局的房子,正的是难上加难!工资永远没有追上房价的增长!

从《蜗居》到《安家》对这部剧都有看的,肯定对海清组合的夫妻大有感触!他们买了10几年的房子,而现实生活中的80后,又何尝不是!

从相恋到结婚,又有多少80后依然异乡漂泊,无安身之所。又有多少人在安家和工作中徘徊,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又有多少人明明在北京工作却不得不在河北买了房!

当我二宝出生,大宝面临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还在漂泊,公司在北京,工作在太原,孩子的户口却在河北。那种焦虑,担心,至今难忘,作为妈妈的我只能辞去工作来到陌生的小城—保定,只为孩子能顺利上学。

在短暂的看房之后,在二环和市中心老房中间,对比了学校的资源,还有手里不多的存款后,买了老破小。因为他的周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医院都是最集中,学校基本都是重点。面对20多年的老房子没有多少喜悦之情,只有小小的踏实感!

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将近5年的时间了。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买了老破小。可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市中心老破小带给我的便利是很多新楼盘无法给予的。

剧中说,每套房子,都有他注定的主人!也许是吧!


我家儿女初长成


十年前,编剧六六凭借着一部作品《蜗居》火爆了全中国。

剧中的台词“现在的房价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断得更高,越来越高”成了当时在大城市拼搏的七零后、八零后买房的真实写照,也是大城市未来十年房价的未雨绸缪。

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房价果真如《蜗居》所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几倍翻翻后,成了大家眼中难以抵达的天价。

如果说,十年前的《蜗居》是六六交出的一份时代报告,那么最近热播的《安家》则是她以十年为期的汇报总结。

这部由孙俪和罗晋主演,改编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安家》是一部以房子为核心的都市剧,讲述了两个中介店长房似锦和徐文昌在帮助客户安家之余,也见证了客户生活喜怒哀乐的故事。

一经播出,它就成了人们的讨论焦点,几次三番上微博热搜。而究其根源,不过在于这部剧无数次地戳中了当代人的痛点——买房。

痛点一:结婚买房要不要加对方名字?

结婚买房要不要加对方名字?这个问题相信是当下许多新婚夫妻的心结。因为它,不知造成了多少对情侣的分别。不加名字,你是不是不爱我?加名字,自己心里又不大舒服,毕竟房子的价值不是几千几万就能衡量的。

在《安家》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关于加名的故事。

经营着一家包子铺的严叔夫妇为了让孩子在上海扎根,起早贪黑几十年,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凑够了在上海买套一居室的钱。在房似锦的带领和游说下,严叔夫妇准备全款购下一套房产。

但就在他们签购房合同时,儿子发声了,他要求在房产证上加自家媳妇的名字,并且爆出媳妇怀孕的消息。

严叔夫妇本来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毕竟本来就是为了儿子娶妻生子买房,再说,都有孙子了,那么加上女方名字也没什么。

这集剧情可以说一播完,就立马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说,不应该加女方名字,买房的钱不是小钱,是老两口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辛苦钱。也有人说,应该加女方名字,这是给女方的保障,女性在婚姻中要牺牲更多的个人利益去照顾家庭和孩子,房子就是一种保障。

买房加不加名,真可谓是当代婚恋的一道送命题。

痛点二:许多人都梦想着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现实却是房价一路高升,我们一路买不起

《安家》中引起大家共鸣的第二个情节估计就是海清演的宫蓓蓓一家的故事。

宫蓓蓓和丈夫一家五口人住在一个六十二平米的拥挤房子中。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迎接她的便是睡在一张床上的两个老人和孩子,以及躺在地板上打呼的丈夫。而她自己,还得挺着孕肚窝在窄小的卫生间里办公。

怀了二宝后,她决定要改善一家人的居住坏境,想要卖掉老房子换一个面积大点的、全向朝阳的学区房,但奈何符合要求的不够钱,钱够的环境太差。

在看了许多套房后,宫蓓蓓坐在车里,不由地向老公感慨道:两人博士毕业,在上海奋斗了这么多年后,竟然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

感慨背后透露着难以言说的辛酸,更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宫蓓蓓和丈夫作为这个社会的两个高知分子,奋斗了这么多年,尚且如此,又何况在他们背影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辈子的起早贪黑,都难以换的一套房,换的一份安心。

高价房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辛酸难捱,也是大城市资源竞争激烈的充分体现。

痛点三:为了孩子,中国父母真的很拼!

严叔夫妇帮儿子在上海买房,为的不过是能够在上海真正地扎根,而不止是作为异乡人存在,是为了能够当上海孩子的爷爷奶奶,让孩子从一出生就享受好的生活。

而再看看宫蓓蓓夫妇,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什么非要买学区房,不就是为了肚子里的二宝和一出生的大宝能够在上学时,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吗?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真的什么都愿意做。他们节衣缩食买学区房,给孩子报无数个兴趣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用心良苦,难以衡量。

而为子女买房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体现。

房,在中国人眼中,自古以来就是重中之重的存在。

它代表着家,代表着安稳,代表着老有所养、中有所局、幼有所学。

一部《安家》,观时原是看客心,未料已成剧中人。


云播影视


大家好,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安家》不是以前那种通过房市来引入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焦虑,而是以中介人员的主视线和身份,给自己的职业洗白。所以,剧情中间那些刻意说惨的桥段,在身为消费者的观众眼里,可能都带有一种卖惨博同情的性质。

从这些立意上面来说,它已经棋差一招了!而紧随其后的人设,她也为了呈现职场里人性面面观,而犯了角色太有个性,人设失真的问题。

作为职场剧,《安家》其实想呈现的是每个人性格迥异,他们之间性格的冲突自然而然就可以撑起整个剧情气氛的职场环境。

这部剧是六六编剧继十年前《蜗居》之后又一次聚焦都市买房问题的思考,剧中涉及到了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如通过假离婚买房最后变成真离婚的徐文昌;以及老两口辛辛苦苦卖包子挣钱买了一个房子,最后付款的时候儿媳妇突然要求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还有物业经理向房产中介以过节买粽子送礼为由收钱中饱私囊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角度独特,立意深远,非常贴近现实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