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是指哪首詩?

北宋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臺獄一百三十天的蘇軾終於獲釋。兩個月以後,這位北宋最偉大文學家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悽然離開汴京城。震驚北宋朝野的"烏臺詩案",就此告一段落。 乍一看去,這似乎就是個寫詩招禍的事兒。但細看,這事兒其實和寫詩關係不大。確切說,烏臺詩案的直接導火索,就是一個"不孝子"胡亂聯想惹的禍。

烏臺詩案是指哪首詩?

當時蘇軾剛剛調任湖州知府,按程序向朝廷上《湖州謝上任表》,卻叫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味道:這位李定大人是王安石的學生,曾因不守母喪遭世人詬病,卻也因力挺"王安石變法"快速升遷。蘇軾與這人,原本也無過節,但蘇軾曾寫文讚譽北宋孝子朱壽昌,心虛的李定卻為此生出了"難不成在說我"的聯想,竟就這麼結了樑子。

烏臺詩案是指哪首詩?

於是這一次,趁著此時"王安石變法"正火熱推進,一向對"變法"頗多意見的蘇軾,又是幾位朝中重臣的眼中釘。李定就立刻上躥下跳了,先是夥同舒亶、何正臣等同僚,賣力在宋神宗面前添油加醋,給蘇軾扣上"託事以諷""詆譭朝政"等大帽子。蔡確王珪等宰執重臣也暗自"助力",終於叫宋神宗下了御批,將蘇軾從湖州押到京城下獄。 蘇軾人生裡最屈辱的一幕開始了:由於事先得到李定的"授意",官差們來到湖州,就是直接進府衙抓捕蘇軾,過程簡直"如驅犬雞"。進入御史臺獄後,蘇軾又遭到了殘暴的逼供審訊。當時同樣被囚御史臺,與蘇軾只有一牆之隔的北宋科學家蘇頌,就親耳聽到了蘇軾每天受審時遭到的辱罵,並以詩文記錄了那悽然一幕:遙憐北戶吳興守,垢辱通宵不忍聞。

烏臺詩案是指哪首詩?

蘇軾被捕入獄的由頭是"託事以諷",那麼證據呢?李定們隨即展開行動,把蘇軾那些年的所有詩文全部翻爛,逐字酌句的"找證據",乍一看去,真是很有"收穫"。 比如蘇軾的名詩《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以兩棵檜樹挺拔的風姿,來表達剛正不阿的人生追求。卻被李定同夥舒亶抓住"世間唯有蟄龍知"一句,硬說這首詩在誹謗宋神宗。變法派重臣章惇氣的憤怒駁斥:古往今來稱號裡有龍的多了,諸葛亮還叫"臥龍"呢,難道這也誹謗皇上了?這真是"亶之唾,亦可食乎?"舒亶吐口吐沫,你們都當飯吃?

烏臺詩案是指哪首詩?

以這個奇葩邏輯,蘇軾的《書韓幹〈牧馬圖〉》,被他們說成"譏諷執大臣無能"。《次韻達章傳道見證》也被扣上"指斥乘輿"罪。《次韻答邦直、子由五首》更被冠以"誹謗君父"的大帽。所有這些"罪名",不是從蘇軾詩文裡斷章取義,就是望文生義胡亂解釋。 折騰到最後,連宋神宗本人都受不了,聽完蘇軾的"罪證後"連連感嘆:"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外加已經賦閒的王安石,也出面為蘇軾求情。一度已逼近死亡線的蘇軾,這才逃過一劫,落得貶去黃州。

烏臺詩案是指哪首詩?

但這場死裡逃生的無妄之災,卻也恰恰戳中了此時北宋的癥結:一場"王安石變法",固然取得富國強兵的效果,但變法啟動後,如李定這樣的一批奸詐小人也乘虛而入,就憑投機鑽營,就堂而皇之的招搖過市。這群人實幹無能,卻是構陷有方,而蘇軾的悲劇,只是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