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說到孩子“護食”,我們腦海中閃現出來的“鬥爭”畫面實在是太多了,但最終的獲勝方可能都是孩子。

感受最深的一次是受朋友邀請去她家吃飯,她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屬於調皮型的孩子,當我們張羅了一桌子飯菜,準備吃飯時,孩子驚喜地看到了自己最愛的的紅燒肉,直接跑過去端起了紅燒肉 放在他自己面前。

朋友當即發脾氣,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並且要求孩子重新放回到原位,沒想到孩子特別生氣,還大聲說:“你為什麼要兇我,你說過讓我想吃哪個就隨便拿的。”說完孩子委屈地哭了起來。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我連忙說沒事,孩子愛吃就讓孩子吃好了,我們大人不吃也可以的。朋友依然很生氣,吐槽都是平時太慣他了,現在孩子太自私了,不懂得分享,以後可怎麼辦。

這個現象也是現在孩子的共性問題,一般出現在2-6歲左右的孩子。只是家長有時候反應過激,對於孩子的行為也存在兩個誤區。

1. 孩子“護食”就是自私的表現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霸佔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阻止別人吃自己碗裡的食物,就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甚至定義孩子的性格和夫妻一方一樣就是一個“自私鬼”,這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了。

誠然,自私,無論從狹義上還是廣義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和反應。但是,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明自私其實是人的本性使然,且人人都有自私之心。

但是,根據馬斯洛的心理學研究,他發現心理健康的人,既自私又無私,只不過健康的人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自私,這種方式既有益於他又有益於社會。

所以說,自私並非全都是負面的影響。對於孩子“護食”的行為更不能以偏概全,其實,“護食”的根本原因只是孩子想要滿足自己對美食的慾望而已。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2. “分享”食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很多媽媽在孩子表現出“護食”的行為時,會義正言辭地教育孩子,“你要懂得分享!”,當孩子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時,其實並不太明白這其中的含義,而家長也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大多時候,會強行將孩子的食物奪走。

這一行為給孩子造成了深深地傷害,對孩子來說,家長並不是在教自己分享,而是搶走屬於自己的東西。

從2-3歲開始,孩子開始有“你,我,他”的意識,並且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要讓孩子認識到周圍的東西並不都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物品可以與他人分享,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認識過程,充滿挑戰和艱辛,家長需要循序漸進。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避免以上兩個誤區後,我們來再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護食”的現象。

  • 人的本能驅使

我們試想一下,當你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最愛吃的美食,突然有人出來要和你分享吃,但是隻有一份,你會很樂意和他分享嗎?就算願意,也是在理性情感的驅使下勉強答應的。

但是孩子就不同了,他們憑藉本能做事,愛憎分明,還不懂得通過理性思考後再做決定。有人和他搶食吃,他就不樂意,更別說一堆人一起分享了。

  • 生活習慣所致

在我們很多家庭中,只要是孩子可以吃的,家長都會把好吃的,好喝的統統給孩子吃,寧可自己不吃也要滿足孩子的慾望。這種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成為孩子生活中默認的規則。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所有好吃的都是我的”,“別人都不會搶我愛吃的東西”。

所以,當孩子逐漸長大,已經會自主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時,會抱著同樣的心理,家長如果阻止,可能引起孩子的強烈不滿,為什麼和以前不一樣了?為什麼大家都要吃我愛吃的東西?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所以,在人的本能的驅使下,還有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孩子“護食”的行為。

那麼,當孩子出現“護食”行為時,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呢?

當然人的本能是無法改變的,我們需要從生活習慣入手引導孩子。

一、引導孩子分享,接受孩子的分享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分享過自己外孫女的故事,有一次,她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家,在吃水果時,李玫瑾剝開一個橘子,給了孩子一塊,當孩子正要放到自己嘴裡時,李玫瑾阻止了孩子,並告訴孩子拿去給爺爺吃,孩子有點不情願。但是在姑姑拉著手的引導下,孩子照做了,爺爺接過橘子親了親孩子,還誇讚了一番。

當給孩子第二塊時,她又要求孩子給奶奶吃,孩子勉強自己走過去完成了這個動作。第三塊給姑姑吃。給孩子第四塊時,孩子很自覺地放到了姥姥李玫瑾的嘴裡。這個時候,李玫瑾重新又剝了一整個橘子給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吃。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分享的過程,讓孩子明白家庭成員都有權利享受同一種食物,並且自己最終也得到了更多的橘子,同時還獲得家人的認可和誇獎。

有的家人看到孩子的這一分享行為,會誇讚孩子,但不捨的吃孩子給的東西,常常會說:“奶奶不吃,你自己留著吃吧!”這樣看起來是疼愛孩子的一種表現,實際上則是在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並且會讓孩子停止分享的動作。

分享的過程是既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又能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喜悅。並不是像其他家長一樣,將分享的過程變成一種強取豪奪的痛苦的過程。

長此以往,孩子非但不會學會分享,還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自私”的人。

著名的家庭教育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二、不同年齡階段,立好吃飯規矩

很多家長從小就縱容孩子在飯桌上亂抓食物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吃就怎麼吃。讓孩子養成了“搶食”,“護食”的行為習慣。

父母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提前建立吃飯規矩,讓孩子接受一些事實。

2歲半之前:專注自己的餐盤

2歲半以前,是需要父母額外給孩子做寶寶餐的,所以,孩子的飯菜一般都是獨立分裝在寶寶餐盤裡,這個時候,給孩子立規矩,專注自己的餐盤,不挑食,不偏食。

當然寶媽也要為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飯菜,合理搭配,以免孩子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2歲半~3歲:和大家共同進餐

這個時候孩子的飯食可以過度到和大人一樣的吃食中,這個時候,吃飯也要有吃飯的儀式感和規矩。

需要教給孩子什麼時候可以動筷子——所有在場的家人都就坐以後,年齡最大的人提議開始吃飯。

教給孩子吃飯形式——所有人都有權利吃飯桌上的飯菜,如果遇到自己愛吃的飯菜,你可以適當多吃,但絕不可以獨吃或霸佔。

教給孩子不隨意點評飯菜——每一種飯菜都是家人辛苦勞動的成果,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可以隨意點評,如果不愛吃,你可以少吃,但不能因為嫌棄而拒吃。

這些規矩其實是在每一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傳遞給孩子的,讓孩子明白,共同進餐有一定的限制和約束,而不是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讓孩子熟悉這些規矩,從而輸入到自己的潛意識中,引導行為發生改變。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3歲以後:學習餐桌上的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就算是吃飯,也有很多餐桌上的禮儀,這些禮儀需要孩子慢慢學習,從而融會貫通到自己日後的生活中。

比如,吃飯不能發出大的聲響,夾菜時不能從盤子中間亂挑菜,吃完飯要幫忙一起收拾碗筷等等。

有人會質疑這是一些舊俗,何必如此較真,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你教給他的這些餐桌禮儀正能在今後的生活中體現出他的素養,甚至終生受用。

孩子和家人吃飯的時間最長,也最能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好的家庭氛圍能給孩子儘早建立規矩,相反,只會讓孩子坐沒坐相,吃沒吃相,長大以後遭人唾棄。

孩子“護食”並非自私,相反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孩子“護食”有時候並非是自私的表現,而是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這其中,家長難辭其咎,有人曾說:“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母親的一面鏡子。”母親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可能都是母親的一種反射。

愛孩子,就要懂得和孩子分享現實,不要讓孩子一直處在舒適圈裡,任性為之。

生活是由點點滴滴的習慣組成,而習慣的好壞則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作為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某一問題而憂心忡忡,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改變自己,影響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