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分享等於坑娃?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


要求孩子分享等於坑娃?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


上週海倫表姐帶兒子去朋友家玩,兒子看上了朋友孩子朗朗的小汽車,哭著鬧著要帶走。這下輪到朗朗不幹了,他衝上前一把奪過兒子手中的小汽車,把兒子推到一邊,眼看著兩個孩子就要打架了,朋友趕緊上去勸阻。

“你看弟弟很喜歡,能不能送給他玩玩呀,平時你不是不喜歡玩這個汽車嗎?”朋友試著跟朗朗溝通,“不行,這是我的小汽車,不給他!”朗朗拒絕的很乾脆。

看著朗朗油鹽不進的架勢,朋友立即沒了好脾氣,“你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呀,你不玩的給弟弟玩下就不行啦?再這樣,下次就不給你買了”。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懂事,愛分享,一方面是如果孩子在外人面前願意分享,做父母就比較有面子,有很成功的教育成就感。反之,就會出現很尷尬的局面,讓自己沒面子。


要求孩子分享等於坑娃?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

為什麼孩子不愛分享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幼兒的心理發展情況: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這個時期孩子只關注自身需要,對自身以外的事物沒有興趣。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知道了“你”“我”“他”,但是沒有“所有權”的意識,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直接拿走

2~3歲: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我的東西”你不能拿走

3~4歲:在父母的引導下可以分享

通過分享行為來“社交”,家長如果及時鼓勵和引導,孩子可能會願意分享

4~5歲:集體的東西也是自己的

孩子上了幼兒園,會認為幼兒園是自己的,裡面的東西也是自己的,所以不願意其他的小朋友分享

5~6歲:我的東西願意分享給需要的人

孩子已經理解分享的意義,樂意把東西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

在2-4歲的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變得“自私”,以前很願意給你的東西現在不樂意給了,就算是爸爸媽媽也很難從他(她)手裡要到東西,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東西,他更是會哭的非常傷心......

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物權敏感期,特點就是“這是我的東西,那也是我的” 。凡是自己的東西,自己就有作為主人的所有權和支配權,沒有自己的同意,誰都不能支配它!

不愛分享,是孩子小時候的天性,人的天性就是先滿足自己。

不過這種物權意識是對孩子的發展非常好的,只是,孩子年齡太小,做不出更細緻的區分,會傾向於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要自己來支配。他們會霸道地搶走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甚至會在別人不同意的情況下,拿走別人的玩具。


要求孩子分享等於坑娃?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

所以,當家長們看到孩子不愛分享,搶東西的時候,不要去立即指責。家長要理解他們正處在物權敏感期,並通過合理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正確的物權觀。

更不要發生強迫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好吃的給其他人的行為。

因為如果一個人發現他無法掌控和支配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就無法建立起自信和安全感。孩子只有先建立我可以保護我的東西,我的東西不可以給別人這樣的初級意識,才會發展交換和分享這種高級的能力。

強迫孩子分享,就是在摧毀孩子建立這樣的能力。

那父母們應該怎麼做才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呢?

1

不想分享的就尊重孩子的意願

對於一些年幼的孩子來說,家長無法通過講道理來勸解他們去分享,那就尊重孩子的意願好了,不去分享。

就像爸爸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手機,媽媽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口紅、包包一樣,孩子也有自己不想分享的東西,做父母的應該去理解孩子。

當然了,孩子不樂意分享,這個時候,面子上肯定過不去了。所以,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要求孩子分享等於坑娃?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

可以告訴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孩子正處在物權敏感期,會有不愛分享的情況,請對方理解。然後準備其他好玩的東西給對方的孩子玩。

鼓勵分享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物權意識的基礎上,而不是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不需要讓孩子因為取悅別人,而刻意的委屈自己。要遵從孩子內心的意願,不阻礙孩子的正常人格發展。

尊重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決定,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爸媽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們做什麼決定,爸爸媽媽都支持他做真實的自己。

2

培養孩子分享的情商

孩子不懂得分享,就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和收益。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培養孩子分享的情商。

當孩子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比較喜歡這個玩具,那咱們把另一件你暫時不玩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吧。”既尊重孩子的物權觀,同時也引導孩子建立了替代的分享規則。

不僅是分享,還有交換,比如可說“你看,弟弟的玩具我們家沒有,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她交換玩,看看好不好玩”讓孩子懂得,交換玩具不但不會讓自己失去玩具,還可以收穫玩其他玩具的樂趣。


要求孩子分享等於坑娃?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

還可以採用輪流制,教會孩子說:“這個玩具你先玩一會,我再玩。”當孩子以其他小朋友的需求為主的時候,對方一般都會同意讓自己玩這個玩具。

讓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權利都不受傷害,取得互利的結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沒有指責,也不用講大道理,只需要告訴孩子這幾個方式,就可以讓孩子因分享而受益。

3

會分享還不夠,搶別人的也不對

每個人都具有本能意識和理智意識,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沒有強大的自控能力,理智意識非常弱小,本能意識居於上風。

這個時候,他會遵循自己的本能需求,要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這個東西是不是屬於自己的。因此,孩子們之間搶玩具,佔領滑梯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雖然這是孩子的成長規律,但是,在3-6歲的時候,也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不能去搶別人的玩具,更不能因此而動手打架。

別人的東西,在拿之前,首先需要詢問別人是否許可

,別人同意了才可以拿。當然了,如果對方拒絕了孩子,很有可能孩子會不樂意鬧脾氣或者情緒崩潰大哭。

這個時候家長也要遵守規則,首先要做好安撫孩子,然後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暫時擺脫這樣的情緒。

孩子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會遵守社會的交往準則,做到尊重他人,也規範自我。

看似簡單的分享,其實蘊涵了很多的教育知識,希望這次海倫表姐的介紹大家都能記住並靈活運用,幫助孩子茁壯健康地成長。

下次,海倫表姐還會分享挫折教育。“輸了就不高興了?”“孩子輸不起?”如何正確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情商,請繼續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