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溪:“掃帚村”裡的“守”藝人

埭溪鎮山宕村,一輛滿載著竹枝毛料的貨車正停在陳柳新家門口的空地上。陳柳新說,這是從隔壁村收來的“掃帚原材料”,成捆的毛料卸下後便被整齊堆放在陳家的掃帚作坊內,等著下一步的工序。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滿載著竹枝毛料的貨車

山宕村是埭溪鎮遠近聞名的掃帚村,有著200多年扎掃帚的歷史。全村半數以上的男女老少都有一手扎掃帚的技藝。今年56歲的陳玉權已經做了三十多年的掃帚了,如今兒子陳柳新子承父業,父子倆將這掃帚生意越做越大,也給不少村裡的老人創造了“就業”的機會。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陳玉權正在摘選竹枝

“這一步叫‘去葉’。”作坊內,陳玉權正熟練地將竹枝上的雜葉去除,烘、捻、綁、敲、釘……經過一系列嫻熟的操作,一把掃帚便製作完成了。“扎掃帚看起來簡單,其實工序特別多,每道步驟都馬虎不得,要不然扎出來的掃帚就不牢固。”陳玉權說,做掃帚時,要將捆紮掃帚黑色膠板帶固定在木樁上,用腰和腳的力量將成捆的竹枝扎牢固,最後再用細竹枝固定,一把結實耐用的掃帚才算製作完成。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扎掃帚的過程

陳玉權的作坊招了七位工人,平均年齡70多歲的他們都有著幾十年的扎掃帚經驗了,今年已經76歲的陳節慶便是其中一位,從19歲開始學扎掃帚,一做便是57年。“我現在一天只能扎八九十把,以前年輕的時候,一天能做120多把呢!”陳師傅笑著說,自己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估摸著明年就得“退休”了。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工作中的陳節慶

其實,村裡不少人都是從上一輩手中傳承了這份扎掃帚的技藝,代代相傳,才成了如今的“掃帚村”。“以前交通不便,我父親都是挑著扁擔出去賣掃把,光是山路就得走幾個小時,現在不一樣了,送貨方便,收入也漲了。”陳玉權說道。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不用送貨的日子裡,陳柳新兩三天便要去周邊村莊收一次毛料,目前固定去收毛料的人家就有300多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小捆毛料收來6毛錢,製作一把掃帚需要毛料5捆或6捆,所有小工一天下來可以製作1000把掃帚,每把掃帚的淨利潤在8毛到1塊不等,這樣下來,每月的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近年來,村裡交通越來越方便,山宕村掃帚的銷路也越來越廣,除了賣到湖州其他縣區外,江蘇、上海也有不少的訂單。陳柳新說,除了收毛料外,他也會從別家收成品掃帚,再統一銷售。相比外出打工,農閒時間在家裡做掃帚無疑是最保險的生意,掃帚生意越做越大,山宕村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埭溪:“扫帚村”里的“守”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