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獨立書店通過直播自救,實體書店未來該如何生存?

李冉靜


書店是一段段歷史的對話,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理念的提升,書店的功能也在默默的悄然升級與跨界。

書店的經營方式為什麼不能跨界呢,為什麼不能多業態並存呢,愛書者智慧,愛讀書的人層次一般都比較高,營銷的手法也是可以俱時俱進的,因為但凡商業都需要引流,體驗,消費,重複,裂變。

創新價值並不侷限於某種行業,只要能觸動這個行業產生巨大生命力和生產力的,都是好主意,都值得一試,沒有對與錯。


校長名家


前幾天看(日語版)新聞,早稻田大學附近創業於1917年,今年103年曆史的老牌書店“前野書店”2月 29日宣佈閉店。

經歷過無數風雨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店,倒在疫情之下,不免令我這個愛書之人唏噓。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者,好像是天下事(身外物)惟兩不借,妻與書也(大致這個意思)。

但是,近幾年網購越來越來勢洶洶,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基本上習慣了偶爾去實體書店看看書,經常在網上挑挑新書,淘淘舊書。

我不是書店人,但是經過新華書店,大眾書局,誠品書店等,還是會忍不住進去嗅嗅書香,看看看書人,感受一下久違了的文化氛圍。

說實話,近幾年書店越來越不像書店了,除了非書籍類的辦公用品,兒童教育電子,玩具等,還結合了咖啡,甜點等生活格調的東西。尤其是綜合體裡的書店,更像是一個商店,雖然裝修風格很藝術化,燈光處理的也冷暖相宜,但是,給我的感覺是可能中小學,大學生們會很接受,很喜歡,而我們中老年人則有點兒不習慣。所以,有時候我更願意去圖書館或者區閱覽室。補充一句,好久沒去過大學圖書館和閱覽室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在誠品,蔦屋化。

還有一個問題是,生活節奏快樂,人們壓力大了,是不是很多人更習慣通過跑步健身,聽音樂K歌釋壓,總感覺身邊讀書愛書,像我這樣的書呆子的人少了不少。

不知道書店人這幾年日子過的怎麼樣,反正我們家電人很累很疲憊。

雖然李開復先生每年讀書日都會呼籲多讀書,讀好書,樊登讀書會也發展的不錯,但是,獨立書店會不會通過直播自救,在我看來,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但做些什麼,比什麼都不做一定結果好的多。不是嗎?

以上是外行人說的外行話,不算建議,只算吐槽。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教!


家電店長大課堂


這現在確實也是現實的問題。獨立書店通過直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然後帶動銷量,確實是一種方法。可不覺得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連書本都娛樂化,不覺得很可悲嗎?思想是嚴肅的,不應該用這種絢麗的包裝只為博人眼球。

我認為,國家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實體書店的發展。現在倡導書香中國,之後書店也可以響應號召,根據人們的需求,來進行書店的調整。我們終究其原因,就是網絡的發展,人們可以看電子書和在網上買書,確實實體店可以開網店,買書。但人們看電子書,我認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安靜下來,在一個愜意的午後,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很有意義。好書一定要看紙質版的,這才有感覺,有感悟也可以寫下來,通過文字慰藉心靈,感覺作者就在和你對話。但電子書確實冷漠的。所以,希望人們都能夠靜下心來,去書店看看。

這幾年也看見文藝書店或者特別的書店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也是一種自救的方式,比如,把書店裝修一種風格,裡面有一些甜點和茶水,也有一些鑑賞。只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有獨特的魅力。我希望實體書店仍然是我們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地方,也是我們棲息的地方。


小糖的小美好


緊跟時代趨勢,調整自身結構。在疫情的衝擊下,旅遊業都能線上賣水果,房企也線上賣房了,獨立書店通過直播自救也是大勢所趨。未來如何生存看書店的規劃路線,是走傳統還是現代,都要打造自己的特色。也需要國民閱讀習慣的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