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太祖发家的三个招数,成于诈降死于诈降,把宋太宗骗得团团转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并追封他的父亲李德明为夏太宗,追封他的祖父李继迁为夏太祖。从李元昊给的庙号来看,在这位西夏建立者的心里,显然祖父的功劳是最大的,因此尊祖父为“太祖”,等于承认西夏的基业是祖父李继迁开创和奠定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在很多历史书籍中提到西夏时会直接从李元昊讲起,但实际上真正让党项民族占据一席之地、拥有话语权的是李继迁。

西夏太祖发家的三个招数,成于诈降死于诈降,把宋太宗骗得团团转

李继迁出生时,党项民族依附于北宋,宋太宗征讨北汉时党项还曾出兵相助。后来李继迁的哥哥李继捧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交付北宋,被宋太宗封为彰德军节度使,李继迁因此率部叛乱,自立门户。宋太宗出兵征讨,李继迁胜少负多,在地斤泽之战中被趁夜掩杀的宋军打得惨败,连母亲和老婆都被宋军俘虏,自己仓皇出逃险些被俘

那么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李继迁是依靠什么逐渐积蓄力量,最终发展壮大的?总结起来,他有三招。

第一招:诈降

回看李继迁的发家史,他用的最多、也用的最熟的一招就是诈降,毫不夸张的说,其表演功底堪称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他通过诈降,诱杀了曾取得地斤泽大捷的宋军将领曹光实;随后宋太宗派李继捧去招降李继迁,李继迁假意投降,太宗封其为银州刺史,结果没多久又起兵造反;太宗出兵讨伐,李继迁

再次表示投降,而且这次极有诚意,史籍记载“奉表归顺”,朝廷封他为银州观察使,还赐他赵姓,给他更名为赵保吉;李继迁以宋朝大员的身份进驻银州后不久,便再次反目,侵犯灵州,这回彻底激怒了宋太宗。

西夏太祖发家的三个招数,成于诈降死于诈降,把宋太宗骗得团团转

盛怒之下的宋太宗命大将李继隆前去讨伐,李继隆是当时北宋数一数二的名将,在对辽作战中多次击败辽军,可李继隆还未动手,李继迁就再次表示投降,而且给宋朝送去良马以示诚意,上表说自己之所以造反是被哥哥李继捧挑唆的,希望得到赦免。宋太宗派使者责问其罪过,赏赐诸多器币,当太宗以为李继迁这次是真的投降时,将朝廷赏赐全盘接收的继迁再次翻脸,拒绝了宋朝的节度使任命,没过多久就截获了宋军四十万石军粮。宋太宗大怒,命五路大军前去讨伐,意图彻底剿灭李继迁所部,宋军在贼乌、白池等地与李继迁的党项军队大大小小数十战,大败党项,但可惜未能活捉李继迁。

李继迁活着,就代表党项的反叛势力还在。宋太宗驾崩后,宋真宗继位,李继迁故技重施,史籍记载继迁“遣使修贡,求领藩任”,真宗与其父太宗一样,果然上当,拜其为定难军节度使,没过多久就再次犯边。

先后五次诈降,不仅骗得了宋朝的屡次封赏,还为自己的发展壮大和休养生息争取了时间。更神奇的是,

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非常配合李继迁的演出,这也体现出太宗和真宗不堪入目的军事指挥能力,尤其是太宗,原本有机会完全剿灭李继迁所部,但因为他临阵换将导致李继迁逃脱,未能将其人马全歼。

第二招:游走于宋辽之间


西夏太祖发家的三个招数,成于诈降死于诈降,把宋太宗骗得团团转

李继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知自己处于宋辽两国之间,必须巧妙的维持自己和宋辽两国的关系,于是他一方面对辽称臣、对辽进贡,另一方面又与在宋朝做官的哥哥李继捧暗中来往,总是能率先得到宋军来攻的消息,及时作出投降姿态,以免遭灭顶之灾。

当时的宋辽两国还处于交战状态,打的不可开交,都不可能使出全力去对付李继迁,这也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屡次接受李继迁投降的原因之一,他们无暇顾及李继迁,宁愿相信他是真投降,或者暗地里祈祷他是真投降。对于李继迁,当时的宋辽都是采取拉拢为主、打击为辅的方针。

聪明的李继迁显然知道这一点,他已经习惯了在夹缝中生存。

第三招:打不过就跑

李继迁一生对宋作战胜少负多,但他每次都能在最恰当的时机逃出生天。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也非常会选择自己的对手,宋将翟守素气势汹汹前来讨伐,他二话不说直接投降,修书一封表示自己愿意归顺,绝不硬拼。待宋军撤军,就开始挑软柿子下手了,何为软柿子?比如附近防守薄弱的村寨,比如他的哥哥李继捧。

你没听错,哥哥李继捧也是他算计的对象,两人曾暗通款曲,互相利用,但最终李继捧还是败在了弟弟手里,继迁趁继捧夜里睡觉之际偷袭,史籍记载“保忠(即李继捧)方寝,闻难作,单衣被发,骑骏马遁,仅以身免。”哥哥被弟弟打的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单衣披发一个人骑着马逃跑,于是继捧的财物器用全部归继迁所有,继迁的实力从此壮大。

西夏太祖发家的三个招数,成于诈降死于诈降,把宋太宗骗得团团转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惯用诈降伎俩的李继迁最后也死于别人的诈降。在当时的西北,吐蕃六谷部忠于北宋,其首领潘罗支当时被宋廷任命为朔方军节度使和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他假意向李继迁投降,实则暗地里集结部落人马伏击夏军,李继迁在此战中中箭身亡。

无论如何,作为党项人的首领,李继迁功莫大焉,终其一世,党项人在西北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又经过其子李德明的过渡,最终迎来了李元昊的建国称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在李元昊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史料:《宋史》《辽史》《西夏事略》

图片如有疑问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