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朝甩鍋事件


崇禎朝甩鍋事件

公元1642年,正是明崇禎十五年,這一年裡,皇帝遇到幾件大麻煩事。

九月,李自成掘了黃河,開封城淹成一片澤國。十月,李自成在南陽大敗兵部尚書孫傳庭,明軍兵敗如山倒,逃回陝西。十一月,後金軍隊分道出塞,一路向南,連破薊州、真定、河間、兗州,一直攻至山東南部、江蘇北部。

京師一片震驚,人心惶惶。

比起遠在西北的流寇,朝廷更加忌憚這夥在帝國腹地橫衝直闖的後金軍隊,皇帝問計群臣,該如何平定這場戰亂。

兵部給事中曾應遴上了一份摺子,說,可以造三千戰船,載六萬精兵,從山東半島登船,直接開到朝鮮,然後穿過鴨綠江,徑直攻入後金人的老巢。這樣一來,後金軍隊必定會立馬退軍,回去自救。

皇帝連連讚許,真是妙計一條,下旨著各部議事。

造船是工部的事兒,但因為造船是用來打仗的,所以工部把兵部也拉了進來。

工部回奏說,三千艘船,工部與兵部,一家一半,各造一千五百艘。

內閣回覆,可以,你們即日就動工吧!至於造船的銀子,內閣隻字不提。

工部估算下來,得花六百萬兩銀子,於是上奏說,這些年工程挺多的,本部庫藏銀子已經用光,只有開封府那裡還有本部存放的五百萬兩,我們打算拿這筆錢來造船。

這時候的開封正在黃河水裡泡著呢,但內閣還是回覆說,可以,著工部立即起解該筆銀兩,以資造船所用。

兵部也說,本部沒有庫藏銀子,只有鳳陽府還欠我們四百萬兩,我們正在催要這筆錢,要到了,就拿來造船。

鳳陽連年天災戰亂,干戈未肯息,百里無人煙,窮得叮噹響。內閣一碗水端平,回覆兵部,可以,著兵部趕緊起解該筆銀兩,以資造船所用。

工部想了想,覺得不妥當,只怕日後還是要背鍋。

於是,又上奏說,戰船的經費現在有著落了,但北京城如今處於戰備狀態,全城戒嚴,工匠們一個個都躲起來了,估計找不到人來修船。都水司的漕船一直是在淮安修造的,有現成的材料和工匠,不如讓他們來修,肯定修得又快又好。

內閣回覆,可以,淮安船廠務必妥善處理,不可貽誤戰事。

船廠主事收到旨意,頭都大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降。一毛錢的款子都沒下撥,憑空就要造出三千艘船,自然是做不到的。

淮安船廠回奏說,造船是件好事,我們非常擁護。

但我們這裡造的船是內河船,運糧食用的,和大海里航行的海船完全不一樣,結構不一樣,材料不一樣,桅杆不一樣,連繩索細碎物件也都不一樣,工匠的手法就更不一樣了。

如果勉強讓我們來造,擔心會耽誤國家大事。我們覺得,要造海船,還是應該在福建、廣東的海邊造,材料、工匠、水手取於當地,我們絕不是推諉,術業有專攻,海船的事最好讓海邊的人來幹!

這一番拉扯來去,就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中旬。

內閣收到淮安船廠的回覆,發文到福建廣東,著限期造船三千,以解京師戰局之圍。

閩廣路遠,一時沒有迴音。

五月,清軍狠狠地搶了幾個月,心滿意足地回到了關外,京師解嚴,戰爭危險悄悄地遠去。

時間一晃就到了崇禎十六年九月,福建廣東終於迴文了。

皇上神威三軍用命,賊寇不敵而倉皇逃走,天大的喜事。造船的費用、人力都已經安排妥當,馬上就可以開工。不過,如今敵人跑了,北方安定,船造好了一時也用不上,閩廣本來就窮,是不是造船這事先放一放?

內閣回覆,可以!

造三千艘船這事兒,來來回回折騰了快一年,終於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大敵當前,兵部給事中曾大人提了個方案,圍魏救趙,弄三千艘船抄敵人老家。

至於如何造船、如何募兵、誰來領兵、行軍路線怎樣、天文海洋氣候是否合適、後勤補給如何籌措,諸類細節問題,曾大人一概不提。

皇帝心中如明鏡一樣,但不會去點破,有人提了個法子,那就按照這個法子去做。搞砸了,提建議的,具體執行的,一起秋後問罪,崇禎的一貫套路。

工部自然不會背鍋,先扔一半給兵部,還是覺得不安全,就全部扔給淮安船廠。

淮安船廠講道理,擺事實,把鍋又甩給了閩廣兩省。

一連串的上奏、迴文,各部門之間推諉,從北京到淮安,從淮安到閩廣,時間一拖就是幾個月,大家都在努力地擁護國策,建言獻計,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最後,後金軍隊退了,北京城裡一片歡喜,崇禎皇帝自然不會再提這三千艘船的事兒。

靠著互相推諉,彼此甩鍋,臣子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件麻煩事消於無形。

暗地裡,大家都給自己大大地點了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