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这首诗中的横字好在哪里?

用户44100565725


《村晚》这首诗中的横字好在哪里?


这应该是指宋诗《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最有名的一首七绝,被选入了小学语文五年级的教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陂”、“漪”、“吹”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此诗当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其实通读下来,就会发现诗句中用得好的词并非只有“横”一字,第二句的“山衔落日”的“衔”也是非常有特色。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字都是动词,而且是带有形容词味道的动词。

而在诗词中用得好的动词,我们叫它们“诗眼”。

诗眼不是诗的中心思想,而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而在这首诗里面,这两个诗眼正好分别代表诗眼的两种作用。

“横”字开拓意旨,即对诗意走向有关键作用。

“横”字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在动作中散发出一丝随意,随性,正是整首诗要表达喜爱、欣赏的山野田园乐趣,没有压力、只有闲适。

“衔”字则通过一个动词来描写落日正在山塘的位置,赋予了这幅画面超强的动态生命力,在这首诗中的落日景色中是表现力最强的一个字。

虽然诗的主旨是抒发雷震对美丽的傍晚村间景色的喜爱,但是诗眼两字将景色写活,并通过“横”这种状态自然表现出不但景色美,而且还很闲适的生活状态。有情有景,相辅相成,名篇才得以铺就。

诗眼让诗歌描写的画面真正灵动起来,用得好的话,就是画龙点睛。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诗眼”,是因为在这些字词里看到了灵气和生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诗眼不灵动,不放光,那整首诗都死气沉沉,自然不吸引人。

当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首先是确定要抒发的感情,即主旨。然后围绕主旨对诗的结构进行架设、铺陈,最后再炼字磨句,通过不同的“诗眼”,让整首诗歌灵动而具有生命力。

诗眼是围绕着中心思想的一口口活泉,让整首诗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起来,既表达出诗人的张力,又引导着读者的感受。

一手好诗,选择好的字来形成诗眼,是最后一道上光打蜡的工序。不排除有些诗人是天才,随口吟得,字字珠玑,但是更多的创作者的“诗眼”都是苦吟打磨出来的。

先天的才气性格加上后天的努力认真,才能真正写出有生命力的诗。

“横”字好在哪?

好在是个优秀的诗眼。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看了大家这么多的回答,都解说得非常透彻明白,本来不想再回答了,因为自己是农村人,这样的生活曾经是那么得熟悉,这样的经历自己小时候暑假几乎天天这样过,所以还是忍不住来说几句。

前俩句写得是夏季经常见到的景色,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的水满了,长长的水草随着水涨,只在水面上露出一小块尖梢。我想象的“草满池塘水满陂”就是这样子的,并不单纯是指池塘四周长满了草,因为夏天池塘里面的水草,芦苇等都长得很茂盛。大雨过后,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水面上露出的水草,有鱼儿游过,水草就会抖动。


下一句“山衔落日浸寒漪”,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明明是夏天,怎么会是“寒漪”呢?其实那是因为天近傍晚,又下过一场大雨,池塘里的水满了,此时站在池塘旁边,映着西边的天空望去,水面明晃晃的一片,令人感觉凉爽无比,所以被称作“寒漪”。小时候夏天傍晚经常见到这样的景色,只是找不出哪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读过这首诗后,终于找到了。

下一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的“横”字,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这样骑过自家的黄牛,那一种悠哉悠哉,无忧无虑的生活真得令人难忘。大家只关注到了牧童的活泼可爱,纯补无邪,却忽略了牧童和牛其实是和谐的统一体。牧童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横骑牛背,是因为他和牛其实是一家人,牛就是他家的一份子。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的黄牛,我们全家其实早已经把它当成了我家的一员,夏天我帮它赶苍蝇,它会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让我赶,它信任我不会打它。我还会用手拿一大把草去喂它,吃完我手里的草后,它会伸出舌头舔舔我的手掌。所以,“横”字既写出了牧童的无忧无虑,又写出了牧童和牛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我认为这才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最后一句“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信口吹着无调的曲子,老牛缓缓地回家。这里,我想强调一点的是,“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在这里仿佛寓意变了,最起码牧童的笛声,老牛是真得听得明白。当牧童骑上它的背,当不成曲调的笛声响起,它就知道该回家了。正如我小时候,当我把割的草编成两大缕,搭在牛的背上,然后唱起学校里老师教过的歌儿时,黄牛就知道要回家了。

诗人写这首诗时,也许只想向我们描述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字里行间,我分明感觉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就像我,每次读这首诗,总是回想起小时候这种美好和谐的生活。可惜,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农村现在全是机械化了,耕牛早就没有了,这样和谐美好的画面只能在回忆里了。


石径斜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雷震,生卒年不详。清代学者厉鹗编辑的《宋诗纪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宋代的诗歌并记载了与诗歌有关的事迹和人物。据《宋诗纪事》记载,雷震是宋代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

《宋诗纪事》收录雷震的诗作仅有一首,就是这首《村晚》,原诗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诗作描绘的是这样一幅乡村晚景: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雷震看到这样的美丽画面,即景而写,就好像是绘画时候的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画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 (一)诗人对农村美景的描写

《村晚》一、二两句是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正是乡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巧妙地融进诗句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渲染烘托出一幅诗意的画卷,为后两句牧童形象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诗人连用两个动词“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池塘水满的景物特点,从诗句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特点,这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美景。

“山衔落日浸寒漪”,诗人用一个“衔”,就好像电影镜头的特写一样,准确地展现出了日落西山时分的场景,并且带有浓浓的拟人化色彩;一个“浸”字,又写远山和落日倒映在池塘水中的形象,这是一幅极美的农村晚景画面。

“牧童归去横牛背”,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动词的使用,这一句中,牧童出现了,诗句里的牧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一个“横”字刻画出了牧童的形象,也就像楼主问题中所说的那样,这个“横”字好在哪里呢?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端端正正地骑在牛背上,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这一个“横”字将牧童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这个“横”字也表现出了乡村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淳朴。

诗人的描绘让我们的脑海里情不自禁的形成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小牧童出去放牛,牛儿悠闲的吃着草,等牛吃饱了,水喝足了,也正好是夕阳下的时候,这个时候牧童和牛儿都该回家了。牛背上驮载着牧童,而小牧童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牛儿也优哉游哉的回家,可以想到牛儿的前行是闲庭信步般的,所以小牧童在牛背上一点儿也感觉不到颠簸,他还索性拿出自己的短笛,吹奏起那些不成腔调的曲子。

我们似乎隔着诗句听到了这个牧童吹奏出的笛声,那悠扬的笛声飘荡在回家的路上。乡村晚景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是一曲悠扬动听的牧童短笛曲

  • (二)诗歌创造出的优美意境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描写的牧童是让他“横”在牛背上,吹起短笛。这是令人感到惬意舒畅的场景,诗人在诗歌中创造出的意境是优美的,也是诗人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牧童的形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牧童是经常出现在诗歌作品的形象。

  • (一)《巴女谣》中的牧童形象

如唐代诗人于鹄的诗歌《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牧牛图。

诗人描写的也是在一个夏天的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乡村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诗人笔下的乡村晚景是清新动人的,诗人笔下的牧童形象是欢快的。

  • (二)《牧童词》中的牧童形象

唐代诗人李涉笔下的牧童则又有了浪漫的色彩,他在《牧童词》中写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他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不仅要经历风雨,跋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


  • (三)《所见》中的牧童形象

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诗作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一个“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再加一个“振”字则间接表明了牧童的心情。诗人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牧童是欢快的,所以她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发出“振林樾”的歌声。

不管是雷震《村晚》中横骑在牛背上牧童形象,还是其他诗作的牧童形象,我们看到的都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充满童趣、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从牧童形象进行延伸,看孩子们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都是充满欢乐气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许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简朴的原因吧,在诗歌中出现的牧童大多都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我们从雷震笔下的牧童形象为起点,将视角放大,纵观一下出现在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就会发现,他们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唐代白居易《池上》诗中的儿童形象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些孩子可以独自去荡舟,在水中欢快的游玩嬉戏,荡舟进入藕花深处,偷采白莲,真的是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些孩子们为了捉蟋蟀可以无忧无虑到深夜不睡,挑着灯在深夜捉蟋蟀。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孩子们还没有力气去耕地,也没有学会织布,但是他们一刻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充满天真情趣的儿童生活场景。

清代高鼎《村居》诗中儿童形象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些孩子们一放学,来不及回家,就拿出风筝去放飞,他们在奔跑中,放飞快乐,放飞心灵。

总结

从《村晚》诗开始说起,说到了牧童“横牛背”的生活情趣、又说了一下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牧童形象,又延伸到充满情趣的、欢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总之,从牧童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也看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一缕英雄


横字,名词动词化,用一个名词表现出牧童的动作,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生机勃勃,也为整首诗添加欢快的气氛,与整首诗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

《 村晚》是比较成功的诗中有画的写景之作,池塘、碧水、堤岸、青草、远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展现出一副恬然淡静让人神往的画面,随着慢吞吞暮归的老牛和横骑牛背信口吹着笛子的的牧童的出场,优美恬静的场景变得无限生机,静动成趣。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

翁子涵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茂盛的杂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满了塘坡。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它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无忧无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拿着一支短笛,没有一定的音律,随心所欲的吹着优美自然的笛音自个儿享乐,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诗词讲究“眼”。此诗中的“满”“衔”“漪”都是“眼”,“横”不仅是眼,我认为是“魂”。一个“横”就惟妙惟肖的把牧童天真无邪自由自在的形象跃然纸上,脑海中油然而生——好一幅诗情画意之素描画的质感。


死不悔妀


很荣幸能为你详解。

诗人运用“横”字展现出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姿态:他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多么调皮啊!



含章LYS


村晚。七言诗。

草地红色日西坠,

牧童回家横牛背。

天空晚霞彩云飞,

悠闲自在笛子吹。

辽望西山夕阳美,

湖水映山倒影黑。

渐渐东山红光尽,

天色黄昏日落归。


勤劳的军建


雷震是宋代人,不怎么出名。宋代谢枋得和明代王相编的《千家诗》,以及清人编辑的《宋诗纪事》中,都收录了他这首《村晚》。这使得他名声大振,妇孺皆知。首先是因为这首田园风格的七绝写得太好,其次我们应该想到,在古代评论家们,并不是仰看谁的官位,职衔来认定和选择佳作。在他们眼里,达官贵人,庶民寒士都一视同仁,只为了不使滄海遗珠,留有后恨。这正是我们当今编辑现代诗词大家们,应该愧对的。

好多网友,逐句分析了这首诗的精美绝伦之处,再多讲就成了废话。但是我要说雷震若是不出生,和生活在江西这样山青水秀的地方,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首七绝的。尤其是“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应用,我甚至怀疑他在幼年,也曾这样做过。

笔者有幸在农村生活六年,在五七干校当过七条牛的牛倌。熟知牛的两种骑法:一种是两腿跨骑牛背,放在牛体的两侧。另一种就是双腿放在牛体的一侧,坐在牛背上,这就是“横牛背”的由来。所以不是横字好在哪里,而是雷震观察得太细致,或者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信敏498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用的好,体现在它侧面体现了乡村生活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反映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西早走天涯


一、构词精妙,‘’横‘’动词,生动准确的表现出牧童随意、任性横卧牛背的形象。

二、修辞巧妙,拟物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意境优美,横字,意境全出,天真无邪的牧童,牧牛晚归,横卧牛背,口吹短笛,勾勒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牧归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