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網戀報告:66%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2020年了,為了避免單身這件事成為了“習慣”。


我決定嘗試一把網戀


只是,既沒有實操經驗也沒有實踐途徑。


只好上知乎向網友們取取經。


  • “網戀第一次見面是什麼感受?”
  • “網戀想進一步確認關係,該如何做?”
  • “網戀奔現後發現對方長得很醜怎麼辦?”
  • ……


問題都是正經問題,可是答案卻都不是啥正經答案。


當代人網戀報告:66%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既然沒有“好下場”,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按耐不住想要網戀?


今天,我們就來正正經經地談談網戀。


單身太寂寞,戀愛太費腦,網戀剛剛好


《在線婚戀交友行業年度綜合分析報告》指出:


201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52億元,同比增長19.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元


當代人網戀報告:66%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見面、牽手、親親、抱抱、舉高高的感情不好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把愛情訴諸網絡世界呢?


①網戀“即時性”好,誰不想要”秒回的愛情“?


某個社交軟件2019年曾經做過一個95後的戀愛報告。


報告顯示,66.2%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當代人網戀報告:66%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數據來源:探探2019年95後戀愛報告)


  • 交友申請發出便能得知結果;
  • 喜歡的人左滑右滑便能做出決定;
  • 身份資料(不論真假)一鍵便能瞭解;
  • 聊天信息回太慢馬上就能有下一個替代。


如果找對象能夠依靠大數據快速匹配,還有多少人願意忍受現實生活中漫長的等待和經營?


畢竟,“年輕人就是要及時行樂”。


尤其是當現實世界苦澀又充滿灰色,更是渴望“一晌貪歡”。


“我才不要等,我要現在就快樂”。


②網戀,比現實戀愛更浪漫?


QQ盛行的年代,有一個叫陽陽的90後高中女生的故事刷爆網絡。


她就讀在寄宿學校,每天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被同學嘲笑胖,回了家,還得面對爸媽不停的爭吵。


網絡世界成了她唯一的出口。


尤其是遇到一個陌生男孩之後,每天都變得充滿期待。


為了能和這個男孩保持聯繫,她甚至省吃儉用攢下一筆生活費買了一個二手手機。


那個時候,網絡還是2G的,手機又有了年頭,QQ只能在加載緩慢的網頁上登錄。


往往她才回完對方一句話,再刷新頁面時,對方又發了好幾個問題。


可是,就是這麼艱難的對話。


她幾乎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都和他聊完了。


“扣扣”、“咳咳”、“滴滴滴”。


每一種聲音,都代表著一種最親密的問候。


喜歡的人在屏幕對面,充滿愛意的心在胸膛隨著手機咚咚作響。


每一聲心跳,都是甜蜜的愛情。


後來,人人網、微信、微博、陌陌、探探、soul等等社交APP逐漸出現。


人人都有了手機,處處都可以連上網絡。


每一個無法在現實世界說出口的秘密,都有了一個獨特的出口。


有些故事,可以說給懂得人聽。


有些陪伴,只在屏幕的那頭。


疫情爆發的時候,衍生出了一個新的詞彙,叫“無接觸戀愛”。


當代人網戀報告:66%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疫情結束就分手”成了能夠寄託孤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方式。


  • “寶貝,你的小甜心24小時在線,可隨時取用~”
  • “honey,乖乖待在家隔離,老公陪你線上雲約會~”
  • “媳婦,我們開個視頻一起吃飯吧~”
  • “親愛的,你買不到的口罩我給你寄到了樓下,快去拿快遞吧~”
  • ……


一起起床、一起視頻用餐、一起連麥休息、一起渡過最恐懼最艱難最躁動的日子。


都說網戀不可靠,可卻給了這段日子的人們最切實的安慰和溫暖。


有人說,“網戀最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還可能人財兩失。”


可也有人說,


“這段戀愛最後什麼都沒有,但他給我的感覺,比那些能夠一起牽手的感情來得更浪漫。”


我喜歡和你在一起,不是因為你的金錢、外貌、家世、學歷、背景。


僅僅是靈魂的相互吸引,甚至僅僅因為你的某一句話引起了我的共鳴。


在不涉及現實因素和金錢的狀況下,它往往可以讓人體驗到更為“純粹”的愛情。


③網戀,是大多數人能支付得起的快樂。


有一項對網戀的心理動機考察報告顯示,網戀的原因集中在“克服孤獨”和“獲得社會支持”


也就是說,一段網戀的開始,只需要付出“陪伴”和“支持”


而這兩項,恰恰是所有渴望愛情的人都能夠支付得起的。


認識一個人,只需要下載一個交友軟件,甚至不用透露真實年紀、姓名、長相。


擁有一個人的好感,幾個小時的陪伴就能搞定。


既能躲避現實接觸的複雜,又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理想條件(幻想)下的對象,何樂而不為?


當浪漫接觸現實,網戀就遇到了最大的坎


360公司聯合世紀佳緣2019年發佈了一份《2019年網戀迷惑行為分析》


數據報告顯示,願意在一個月內和網戀對象奔現的受訪者佔據37%,一週左右就會相見的受訪者有13%


但是,奔現後:


21%的受訪者因為顏值差異巨大就地互刪,21%遭遇過網絡騙局。


甚至還有7%遇到了性別不符的網戀對象。


當代人網戀報告:66%的95後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網絡戀情再美好,遇到現實總是難免磕磕絆絆。


① 網戀,是愛上了“虛假的戀人”


網戀最大的風險,其實是沒有辦法觸達彼此的真實生活。


我們愛戀的可能只是一個幻想中的人,或者,我們愛戀的是我們陷入戀愛中的一種感覺。


我們能夠從網絡中遭到虛幻的慰藉,因為他便利也容易被美化。


但無論我們對這段關係多投入,我們愛戀的都可能只是對方在虛擬世界裡一個片面的自己。


現實生活的太多侷限,逼迫我們從虛擬世界彌補缺憾。


但是,這種缺憾一旦與現實接軌,很可能就打破了幻想。


  • 你喜歡的風趣幽默,可能現實生活中木訥又不懂得交流;
  • 你愛戀的俊美的外表,也許不過是許多美好工具協作之後的效果;
  • 你貪戀的周到的溫柔,真實的其實是中央空調的恆定溫度。


我們勾勒的理想網戀越完美,現實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網戀,容易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查令十字街84號》譯序中寫道:


“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領、兩兩相望,某些情誼也將因而迅速貶值而不被察覺。”


  • 見面需要約定合適的時間;
  • 約會要選擇兩個人都感興趣的場所;
  • 紀念日要提前規劃準備驚喜;
  • 吵架要用盡所有辦法獲得原諒;
  • 表達親密要看得到的愛意與觸碰。


一切耗費時間和心力的浪漫,我們稱他為儀式感


能夠感受到的溫度和陪伴、爭吵之後仍然能夠有處可尋的戀人,是大部分愛情的安全和歸屬感來源。


而這些,恰恰是網戀所不具備的。


無法被準確揣度的語氣和態度、不被陪伴和無法觸碰的現實,網絡一關、好友一刪,就能夠完全失去聯繫。


人類都是擅長腦補的,尤其在失去網絡便能失去聯繫的狀況下。


對方的任何舉動都能讓你腦補出一場大戲。


  • “這麼多天都不跟我聯繫,他是在等我說分手嗎?”
  • “吵架這麼久都不跟我道歉,他是不愛我了吧?”
  • “說好9點電話,現在都10點半了還不出現,他是想幹什麼?”
  • ……


猜測和不信任開始,感情便要飽受考驗。


③網戀,面臨著更多誘惑和被欺騙的風險


一項涉及了5000萬人在線約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多達90%的在線約會者具有欺騙性(Epstein,2009)。


唐巖說:靈魂太慢,社交的目的永遠是解決效率問題。


所以,他創造了“陌陌”。


認識一個人變得簡單的同時,認識下一個人也很容易。


分手變成了:“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更乖。”


交往變成了:“7天戀愛,不合適就分手。”


我們認識的網絡上的“待發展朋友”越來越多,所有的人也就越來越臉譜化。


這一個人還來不及深入瞭解就分了手,下一個還沒有觸及靈魂就說了拜拜。


網戀開始可以很快,結束,自然也可以。


網戀那麼難,為什麼仍有人願意嘗試走向現實?


網戀是一個緩慢打開自己的過程,從網戀到現實,朝彼此打開自己越多,付出時間精力越多,越盼望長久。


網戀奔現最容易失敗的例子,是“欺騙”。


長相、身高、家世、工作、背景、經濟實力,一項又一項有可能會造成誤解的真相被揭穿。


被欺騙的一方,愛的到底是不是這個被“虛構”之後的存在?


能夠接受戀人在現實中的樣子,才是這段感情真正的開始。


朋友玩遊戲認識了一個外地的小哥哥,兩個人在網上聊了二三個月,每天晚上睡覺都要連著語音。


最甜蜜的時候,甚至舔著臉撒狗糧說連對方的呼嚕聲都在對她說“愛你”。


可是,他們也經歷過最慘烈的分手。


異地成為了最難克服的阻礙,讓她一度想要放手。


最後,他們還是在一起了。


男朋友拋下一切來到她的城市,兩個人用所有積蓄付下了屬於自己房子的首付。


她清楚明白自己愛的人是那個願意為自己放下一切的男人,他懂得這個女人值得他放下經營多年的事業。


年底,他們就要結婚了。


因為愛上一個人,他們冒著未知的風險、觸碰現實、經歷過最難克服的苦難之後,還渴望在一起。


對於他們來說,奔現不是網戀的結束,而是網戀的真正開始。




維持短暫的網戀或許只需要一次邂逅。想要將網戀走向現實,卻會比現實裡愛上一個人更加艱難。


但仍有人,跨越山海仍然能夠在一起。




關注微信公眾號“壹點靈”(ID:yidianling0),專注個人心理成長,離自由更近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