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扬话仲宣

在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有一座楼,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荆州(襄阳)作《登楼赋》而重建的,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又名王粲楼。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宁,大批文学之士投奔襄阳,王粲也在其中。《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魏王粲字仲宣以西京扰乱乃之荆州依刘表尝登城楼作赋故云仲宣楼。

其貌不扬话仲宣

襄阳仲宣楼

王粲,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山阳高平人。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其貌不扬话仲宣

王粲像

少有才华

王粲自幼体弱,容貌一般,但却才华出众。《三国志》载: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才十七岁就被征召引荐做官,才能自然高人一等。

怀才不遇

前面说到王粲少时就显露出超人之才,被司徒举荐做官,但是他觉得“西京扰乱”而不去高就。“乃之荆州依刘表。”为什么到荆州依靠刘表?因为刘表上任荆州牧,治理有方,将州治由汉寿迁至襄阳,平定叛乱,“于是开土遂广,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社会稳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在这样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刘表不光资助他们“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在这种情况下王粲可能跟随全国其他学士一起投靠刘表,认为刘表有能力,荆州大有前途。但是事与愿违,“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仅仅因为王粲容貌一般,身体虚弱而不重用他。后来王粲对曹操说“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直接点明刘表不会重用人才。

得遇明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王粲投靠曹操后,得到曹操的赏识,得以重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曹操求贤若渴,才尽其能,这点上面确实比刘表高了不少。

其貌不扬话仲宣

王粲雕像

在文学造诣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所登之楼也因王粲而名满天下曰“仲宣楼”。“人在仲宣楼”“空上仲宣楼”“醉别仲宣楼”“得句仲宣楼”......“仲宣楼”也成了一种代表,被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诗人引以为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