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医疗队驰援湖北(二):勇挑重担 彰显静海担当

医院感染管理和重急呼吸抢救,是驰援湖北所有医疗救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静海医疗队大部队一到武汉,就主动请缨,向这两块“硬骨头”发起冲锋。经十一队里指派,由樊凌华牵头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接到命令,他立即组织打响了战斗:挑选4家医院具有感染管理经验的人员,迅速组成感染管理组;积极对接中南医院,熟悉、研究、设计进入和离开病房医疗防护的具体步骤,科学设置病区“三区两通道”,尽最大可能避免医务人员的感染;开展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全队医院感染理论基础,并加强技术指导;安排专人细致监督检查救治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穿、脱防护服两个环节,并实行步骤标识和标识管理;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拟定队员回归酒店管理流程,严格消毒制度,确保了防护工作的“万无一失”。

在樊凌华的带领下,感染管理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医疗组的工作,协助研究完善诊疗方案,参与医疗救治和重症抢救工作,每天参与主任查房,对患者诊疗方案提出意见建议,为争分夺秒救治病人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十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组建之初,区医院领导就充分考虑到此次驰援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以“哪怕区医院工作停摆也要全力支持湖北人民战胜疫情”的担当精神,专门抽调医院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CCU等科室的医护人员,或有过重症、呼吸科室工作经历的人员参加医疗队,一共抽调了17人,而且大都是高年资、高职称医师。急诊党支部书记、内聘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振颖,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宫克旭,肾脏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金磊等3名同志,正是他们当中的中坚力量。在这3名同志的带领下,全体17名同志全部投身到一线工作去。他们第一时间研究学习诊疗方案,每天及时与主治医师密切沟通,积极参加全队病例讨论,为制定一人一策的患者诊疗提出科学意见建议,在整个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8岁的杨敬金是静海CDC实验室的主管技师,从2月13日抵达恩施巴东开始,他每天都在和病毒“零距离”交锋,争分夺秒地检测出院病人、发热门诊病人、人员密集的特殊场所和返乡等人员的核酸检测样本。整个核酸体系提取,最短需要2个多小时,最长需要4个小时左右,厚重的防护服,双层手套,N95口罩和护目镜,再加上防护头套,让原本轻松的操作变得复杂起来;长时间戴着N95口罩,头部、耳部、脑部都勒得很紧,呼吸十分困难,在这种状态下与病毒近距离接触,心理素质也一定要过硬。到巴东参战以来,杨敬金一直战斗在任务最重的岗位上,累计检验3000多份核酸检测样品,为巴东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


赵琳是区医院住院CT室技师,军人家庭出身的他,多次获得嘉奖、3次获得优秀士兵,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疫情一开始,他就第一个报名进入了区发热门诊。2月21日,天津要派第十三批医疗队赴湖北参加战“疫”,需要静海选派一名CT技师。晚11时,得到消息的赵琳,就像仍在军中听到“冲锋号”,带着领导和家人的嘱托,孤独英雄壮烈出征!战斗中,他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服从命令听指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第十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护理人员占到了总数的70%,因此护理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整个医疗队工作的又一个重点。为有序高效完成任务,蔺新梅临危受命,根据全市驰援湖北护理人员专业、职称及从业经历等特点,第一时间组织成立了病区护理部,明确职责分工,并以4家医院为单位建立多个护理组。为做好静海医疗队的护理工作,第4护理组又细分了10个护理小组和1个外勤组,分别由CCU副护士长主管护师王吉娟、呼吸内科护师张文娟、心内科一病区主管护师曲维艳、手术室护师姚远、呼吸内科护师郭娜、中西医结合科护师罗倩等同志担任小组长。在各个小组长的精心努力下,完善了各岗工作职责与流程,组织强化了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的学习,加强了静海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各种护理交接记录,科学调整了治疗室药品及物品的放置,同时,还制定了紧急处置预案,有效保障了护理作战能力的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