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多穆"原意為盛酥油的桶。藏語稱為董莫(mdong-mo)或多穆。多穆壺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酥油茶藏語稱恰穌瑪,是將由茶磚熬成的濃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鹽,有的還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佐料,攪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珍藏,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通高52.5釐米,體底寬15釐米,壺嘴處寬18釐米。

器形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側有花冠形裝飾,柄兩端各有捲曲花飾,多穆壺的上部,像藏傳佛教僧人的僧帽,蓋上有銅葫蘆形紐。多用於宮廷筵席、慶典等活動,以款待西藏及蒙古地區貴族或賞賜高僧,反映了當時的多民族融合的政治格局。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多穆壺對於清朝皇室來講,可以作為一種陳設品。對於加強清朝統治者和西藏地區的聯繫,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媒介。清朝統治者,對藏區的高僧進行大量冊封。尤其在平定大小金川以後,確定了清朝在藏區政治上的統一,為了進一步提高主權,尊奉班禪、拜藏傳佛教的高僧為國師。在冊封的過程中,具有民族風格的多穆壺成了很好的法器和陳設品。此外,清朝還造出大量精美的多穆壺賜給高僧所用。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多穆壺的材質並不僅僅侷限於瓷器,還有銀質、漆器等材質,各種材質均有製作,且以金屬器為多,主要為各種金屬胎琺琅器,存世常有所見,但瓷質多穆壺比較罕見。這也導致瓷類多穆壺在收藏界具有很高的市場。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琺琅彩製作精美是清代瓷器中的珍品,也是皇家珍玩器物,其製作成本極高。琺琅彩是皇帝的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先由宮廷畫師出具樣稿,雍容華貴的琺琅彩由景德鎮御窯瓷廠選用最好的原料燒製上好的素胎,然後送往紫禁城內“造辦處”選胎,再經“如意館”宮廷畫師繪畫、填彩,最後入宮內彩爐烘燒。燒好後,送到京師由宮廷畫師繪畫,在宮中二次入窯燒成。琺琅彩原屬清宮秘藏,由於是專為宮中燒製的御用品。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壺體四周開窗繪有著名《四愛圖》,下方繼續交叉式開窗繪有梅蘭竹菊圖案。口沿及局部描金。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雍正琺琅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藍料彩“雍正年制”四字雙行宋鏨體印章式款最為多見,款外圍以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極其規整,很像是用刻好的圖章印上去的。也有少數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無邊欄。雍正琺琅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的,所見有“雍正御製”四字雙行外圍雙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圓圈。青花款只能在施釉前書寫在瓷胎上。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清雍正、乾隆青花瓷,雍正仿宣德青花器非常普遍,官、民窯均有出品,這種製品大多是雍正中後期至乾隆前期生產。仿宣德青花用重筆點染模仿宣青的暈散與黑褐斑,但色浮釉中。在顯微鏡下,釉中有氣泡,呈桔皮紋。

清雍正琺琅彩描金四愛人物多穆壺!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彙集唐代青瓷,宋代官、哥、汝、定、鈞瓷,元明青花、鬥彩,清三代官窯絕世精品。器形精美絕倫,傳承以各大寺廟御貢器物為主,是歷代為穩固藏漢友誼,政教合一,和平相處的見證結晶! 歡迎您來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領略超強的視覺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