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出自百度百科)

我們從小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因他擅寫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就認為他為人嚴肅,缺少人情味。

但是細細品味魯迅先生的書法,卻發現魯迅先生骨子裡是一個寬厚而又充滿情趣的人。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先生書法賞析

郭沫若評價魯迅的書法說: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

意思是說魯迅的書法水平高,不是因為他是名人書法才出名,我們喜歡他的書法是因為他的書法本身就很好。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的書法主要學習顏體,同時有魏晉人的筆意,又參考了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用筆,書法勁健有力,文人氣十足。

之前注意過《參考消息》的報頭,那四個字有金石氣,越看越有滋味,細細考較,才知道那四個字是從魯迅先生書法的集字。後來又聽說,《浙江日報》的報頭也是,《平頂山日報》的報頭也是,才漸漸感覺到魯迅先生的書法實在是好得不得了。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的書法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

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從以上賞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魯迅先生其實是一個標準的傳統文人,骨子裡充滿智慧和豐富的情感。魯迅先生愛國憂民,正義凌然,愛憎分明,但生活中卻崇尚寬厚大度、自然和諧的處事之道,這與從先生文章裡折射出來的人格大相徑庭卻又和諧統一,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的教子之道,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座右銘表現的淋漓盡致。

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寬厚的丈夫,慈愛的父親。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魯迅與周海嬰一起生活了七年,稱其為“小紅象”,因為在信中魯迅稱許廣平為“小白象”,周海嬰剛生下來時皮膚紅紅的,所以叫“小紅象”。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順其自然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
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這足以顯示出父愛來了。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次日,天津《大公報》發表了他的遺囑,其中第五條寫道:“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周海嬰正是這樣做的,他畢業於北京大學核物理系,成為無線電專家,一生“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普通人”。

下面我們具體看看魯迅先生如何與孩子相處

1、給孩子全部的愛。

魯迅晚年得子,自然喜愛萬分,魯迅對海嬰傾注了全部的父愛。每天深夜12時至凌晨2時,他一定要輕輕上樓,察看海嬰的睡眠情況,幫忙蓋好被子;孩子睡足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抱起孩子,哼著催眠曲,把孩子送進夢鄉;孩子病了,魯迅更是徹夜守護。正如魯迅妻子許廣平所說的:“他是盡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擔那可能範圍裡的為父之責的。”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2、信守承諾,尊重孩子。

海嬰漸漸長大了,魯迅就有選擇地帶他去看電影。凡是益於兒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風光類的影片,魯迅常常帶他去觀看。一次,吃晚飯時,海嬰聽說飲譽世界的“海京伯”馬戲團到上海演出,高興得手舞足蹈。但魯迅考慮到馬戲團大多為猛獸表演,且在深夜臨睡前,怕海嬰受到驚嚇,終於沒有帶他去看。海嬰為此嚎啕大哭了一場。魯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對他說明了原因,答應別找機會,白天陪他去看。魯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午後同廣平攜海嬰去海京伯獸苑。” 這件事給海嬰印象很深,以後每提及此事,海嬰就動情地說:“

父親對我如此真心的愛,使我認識到一個人如何才能當一個好父親。”

3、理解孩子。

魯迅把兒童看作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竭力反對兩種因襲的錯誤教育方法:一種是粗暴壓服的方法,對兒童非打即罵,使得兒童從小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思想愚鈍,目光呆滯,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類孩子長大以後,“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另一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兒童在家裡成了“小霸王”要什麼給什麼,待到將來走到社會,“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提倡,對兒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懂得他們的興趣和喜好。他曾經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有一天,魯迅在家裡請朋友吃飯,桌上擺了一盤魚丸子,海嬰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先夾了一個嚐嚐,覺得味道不新鮮,就嚷菜壞了。大家從大盤中揀來嚐了嚐,都說是新鮮的,以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裡的揀來嚐了嚐,果然味道變了,趕緊吐了出來。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4、要教導孩子。

魯迅認為,對兒童要循循善誘,教給他們文化知識,使他們明辨事理。兒童天真活潑,喜歡遊戲,有愛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慾。他曾經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

因此,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魯迅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如果問題過於複雜,他就會說 “等你大一點讀書了,書本和先生會告訴你的。”

5、讓孩子游戲。

魯迅曾經指出:“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就是從孩子擺弄玩具中,根據兒童的特點,引導,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魯迅發現海嬰從小對理工知識有興趣,便給海嬰買來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嬰捧如至寶,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認真的神態,儼然像一個小工程師在蓋房子。魯迅還常常帶海嬰到郊外去玩,欣賞清清的河水,鮮豔的野花,嫩綠的莊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蟲。野外的新鮮空氣,滋潤著海嬰稚嫩的心田。

一次,魯迅好友瞿秋白送海嬰一套蘇聯兒童玩具,這是一種類似積木的鐵製玩具,有上百個金屬零件,可以組裝出各種各樣的玩意兒,小到簡單的翹翹板,大到複雜的起重機、飛機等。瞿秋白的夫人楊之華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筆體,寫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魯迅和許廣平慎重地對小海嬰說:“這是何叔叔、何叔母從蘇聯帶給你的,你可要格外愛惜。”小海嬰迷上了“積鐵”,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積鐵”開始,迷上了理工技術,小小年紀,就能拆鍾、修鎖、裝礦石收音機了。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在1925年3月18日致許廣平的信中,又這樣寫道:

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適如其分,發展各各的個性,這時候還未到來,也料不定將來究竟可有這樣的時候。”



追憶一代大師魯迅先生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點,魯迅因肺病醫治無效,病逝在上海。寫下了一封信:“出乎意料之外,從半夜起,哮喘又發作起來了。因此,已不能踐十點鐘的約,很對不起。”這是他的絕筆。


原創——從魯迅先生書法中體會魯迅的教子之道

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用思想和行動喚醒沉睡中的國民。

他的文字被時代凝視,串起幾代人的語文課本,他的彷徨吶喊,也激盪在每個國人的心頭。即使在今天,這位舊文化的革新者和新思想的領跑者筆下的話語,仍能跨越時空障礙,發人深省。

做為文人,他博學多識,著作等身;做為父親,他循循善誘,寬厚慈愛。

這篇文章,旨在展現一個豐富又立體的一代大師,正如先生在《墓碣文》裡說的那樣:“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在我們的心中,先生仍然剛強而飽含熱情地活著,他的思想,依然照耀著今日中國。


中國書法史冊,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