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樓:“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淺談精神寄託


王樓:“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淺談精神寄託


“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是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五中的一句,若說這句為陶公一生寫照也不為過。光有酒,酒終會醒,喝多了還傷身,定不能長年。想來陶公所謂“酒”應非實指,而是虛“醉”之義,那於陶公,何為“醉”?

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歲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如陶公所願,因“文章”而“長年”,堪為一醉吧?較之南山菊,菊終有枯榮,而文章終無窮,是為長醉!

偶有所感,一個人若精神沒有寄託,與杜工部所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有甚區別?這個問題不方便展開,展開會得罪人,因為精神無寄託且渾然不覺者太多。僅以當下頗為流行的禪修為例,略說一二。

僧侶只是一個行當,跟圖書管理員同樣值得人尊敬,都不容易。為何很多人扎堆往寺廟裡跑?或者眾星捧月般盤腿聚在某大師身邊聆聽其醍醐灌頂的開示?想來便是一個“懶”字,人之惰性使然,去書店看書太累,去寺廟只要坐著,連眼都不用睜,就可以把很多古老而美好的詞彙裝包裡。要驗證這種場景諷刺與否容易至極,你稍微說兩句違“法”的話,無需大師動手,大師身邊的“衛道士”便會群起而攻之。小夥伴曾跟我吐槽:“與宗教沾邊的意義是為了學會更加博愛,為什麼他們會變得愈加自私?”小夥伴所言不虛。

假定寺廟裡的和尚都是好和尚,那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自己也很自律,每天不斷學習精進,用心留意身邊的每一株花草,用心感受千百年來歷史長河中乃至當下的喜怒哀樂,對所思所遇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那古今和天下豈非我們修行的道場?那我們自己豈非高僧大德?餘下的寶貴時間為何不多陪陪摯親之人?燈起花落時為何不捫心自問那個曾經的你還在嗎?這些都是很虛的事,畢竟人活一世,實的你也帶不走。

論實而言,不妨找一件“止於至善”的事,每天挖一鍬,朝朝暮暮,冬夏春秋。因“至善”終不可達,“有止”遂“無止”,誠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知道自己追求的美好境界在哪,所以才能定性,定性後方能靜心,心靜了自然能隨遇而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樣才會有所得。突然想起《大學》開篇這段,也是拜禪修所賜,曾看一位小夥伴用“知止而後有定”配了張打坐的圖片,當時我心想:“狗屁的!”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貽笑大方了,小夥伴或不僅“止”於形,更“止”於心,也未可知。

願你:俯仰天地終無愧,精神寄託有餘閒。


——2019.10.22於金陵


王樓:“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淺談精神寄託


作者簡介:王樓,1992年出生於揚州,現擔任由中國文化部主管的中華《詩詞月刊》南京站站長。已出版圖書《大荒青衣》、《做最優秀的人民教師——徐悲鴻“關門弟子”惲宗瀛從教啟示錄》,參與編寫《中學生輕閱讀江蘇名篇》等。另創作有《行走江湖需要一把吉他》等影視劇本。山海英雄聯盟書系業已立項創作。青春力作《逆風追風》即將全國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