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用英語》學英語最好的方法技巧

(一)英語學習方法

1、大量聽力輸入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

什麼是語音過濾器?便是我們對目標語言(比如,英語)所使用的語音的識別能力。因為我們很難說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語音。去報各種各樣的口語培訓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並沒有太多實際的幫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結論。也為我們如何學習英語提供了現實科學的練習方法,那就是--大量聽覺輸入。而且,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樣,起碼要持續如此六個月才行。


練習大量聽覺輸入的關鍵在於:

1)“是否聽懂”並不重要;

2)“循序漸進”不一定是好策略;

3)“不要只聽標準錄音”。

還有一個小技巧,聽英語音頻的時候不要兩隻耳朵全都戴上耳機——只用一隻耳朵戴耳機。因為自然語音輸入和耳機輸入是不一樣的。


在自然環境中,我們聽到的語言語音從來都不是“單獨”的——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背景聲音。戴著耳機的時候卻基本上就只有“純粹的語音”了,這對我們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來說並不是好事。只用一隻耳朵戴耳機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經常換著耳朵聽,不至於損傷耳朵。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樣,至少要堅持六個月,我個人建議每天的輸入時間不要低於四個小時——只要開始做,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難,因為“哪怕聽不懂都無所謂”。聽得多了,聽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聽不懂都不太容易!當然,即便是最初的時候,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識地漸漸提高文本難度,並且最好配合精讀(下文有詳細指南)。這期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覺沒什麼進步,但是,這種“感覺”是不靠譜的。


2、一定要學會音標

某種意義上,音標學習確實是一個難關。但是,一旦把機理弄清楚,就可以想出正確的方式去“輕鬆掌握”音標。首先,不要急於求成;其次,要通過大量反覆運用去掌握音標;再次,運用大量的朗讀訓練使自己不知不覺地跨過語音養成的最初障礙。我個人認為,只有當一個人的語音達到正常水準(或者接近正常)之後,才算是具備輕鬆掌握音標的基礎能力。而一旦習得音標的基礎之後,就要時時應用,直到像瞭解漢語拼音一樣瞭解英語音標。以下是一個總結性的音標學習策略:


1)首先確定自己有足夠的朗讀經驗。比如,每日晨讀一小時(聽錄音讀課本就好)堅持了至少三個月以上。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多數語言都已經把握得足夠好(要很久以後才能做到接近“標準”呢),於是,學習音標就有了保障。

2)只完整學習一個體系。如果還在初中,那麼可以選擇D.J.音標,或者是K.K音標——即,你的課本所使用的那種。如果已經是學英語多年了的人,那麼就要選用自己正在使用、最常使用的詞典的音標體系。

3)最好使用計算機上的有聲版詞典,這樣就可以把所有例詞都查出來,並錄製成mp3。反覆跟讀。

4)對照著音標表,抄寫每一個例詞的音標,反覆若干遍(最好7遍以上)。

5)抄下例詞表,而後默寫相應音標,而後檢查(至少兩遍)。

6)以後每查一個單詞,都要把音標標記在原文邊上。

7)有必要花時間學習英文的拼讀規則。忽略拼讀規則是絕大多數英語學習失敗的人犯下的錯誤。他們寧可去學好像更有短效、或者感覺更加“高級”的“詞根詞綴”,也不去學最基本的,並且一生都用得到的拼讀規則。


3、跟讀、跟讀、跟讀

朗讀有什麼好處?

1)朗讀是提高閱讀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訓練手段。閱讀理解速度的瓶頸在於理解速度,而絕非輸入速度。既然朗讀訓練能夠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所以,朗讀是提高閱讀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訓練手段——儘管從感覺上來看並不那麼直觀。

2)大量的朗讀訓練,可以使學生不必專門練習“聽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說得出,就能聽得懂——不管是哪一種語言。所以,只需要練說,而沒必要專門練聽。

3)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言文字記憶能力。

4)朗讀訓練能夠提高表達能力。

5)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言文字模式識別能力。


如何進行跟讀?

1)精讀文本。不認識的詞全部都要查過,然後確定該單詞在當前句子中的確切含義,而後抄寫在文本邊上。

2)反覆聽錄音,做自然語流修正標記。剛剛查詞典的時候,查出來的是單個單詞的讀音;它們在自然語流中的讀音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

3)反覆跟讀。剛開始可以錄音放一句,自己跟幾遍,細心糾正自己的前提是大聲朗讀。熟悉了之後再錄音放一句就跟一句,再熟悉一點之後就“異步”朗讀。所謂的異步朗讀,就是“慢一拍跟讀”。聽到錄音說了一個詞之後我們再開始,嘴裡重複的是錄音裡剛剛說完的那個詞,而耳朵裡同時聽到的是自己的聲音和錄音裡所說的下一個詞,然後循環往復,在錄音說完一句話的時候,我們再說一個詞也就正好結束。這種訓練可以很微妙地提高我們的英語瞬間記憶力。再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同步”朗讀了。


4)錄音矯正。每隔一段時間,可以把自己的朗讀聲音錄下來存好,過上一個星期之後再翻出來聽。很多人事倍功半的原因是錄下來之後馬上就去聽,但這樣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麼矯正餘地——因為錄音之後和錄音之前的你還沒有任何變化呢。當時你就覺得那麼說是對的所以才那麼說的,僅僅兩三分鐘之後,你不可能有什麼巨大的或者哪怕是足夠的進步;於是,沒有變化的你,其實根本聽不出自己哪兒不對了,也沒有能力為自己進行矯正。但是,你一直在練,每天都在練,一個星期之後,你的進步就算不是巨大也是足夠,於是你可能就會很容易地聽出若干出過去出錯的地方。

5)背誦。一篇文章跟讀多少遍才行?我的回答是至少60遍。一篇託福聽力錄音大約90秒左右,中等熟練程度的話,大約三五分鐘連跟讀帶反覆模仿地完成一遍。平均算作5分鐘一遍的話,60遍就是5個小時。每天1個小時,週一到週五就可以完事。很多學生聽到這樣的要求就直接放棄了,這樣的人在這件事上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們跟那些在此事上註定失敗的人一樣“對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對長期收益要求太低。”讀了一星期,朗讀了幾十遍(期間還有細微的模仿糾正,所以其實是百十來遍),只要再花上幾分鐘就可以做到把該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既然做了,就請按照我的說法做足功課。一定要背,至於為什麼要背,以後會有詳細的解釋。其實並不費事的。這樣大概練習10篇左右(週六日還可以休息!)已經足夠。算算也不過是十週時間。十週之後,你的語音、節奏、記憶力、理解能力等等都不一樣了,所謂“脫胎換骨”其實也不過如此。


4、用英語不過是用詞典

望文生義是最大的閱讀理解障礙。望文生義的根源第一個是懶,第二個是自以為是,第三個是既懶又自以為是而產生、又恰恰因為既懶又自以為是而難以克服的自我侷限。在其他領域裡,生活也好、學習也罷,想要超凡脫俗真的不是很容易。然而在學英語這件事上,只要肯拿起詞典,而後在偶爾的情況下動動腦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就可以做到“超凡脫俗”。

其實,詞典不用一輩子每天都要查的——查著查著就不用再查了,因為絕大多數已經搞定了。小的時候大家都揹著《新華字典》上過學吧?當然,再後來是《現代漢語大詞典》——沒有誰到了初中以後還得必須天天揹著它們吧?英文詞典也一樣,早晚有一天把它扔到書架上。只不過是最近一段時間(兩三年?)需要它隨時在手邊而已。


英漢辭典好還是英英辭典好?

對於有些詞,英漢字典理解更快,記憶也會更快,總之這麼做更有效率,又何必非要放棄更有效率的方式?

而有些時候我們僅看中文解釋無法確定那個單詞的確切含義,比如說“different”、“diverse”、“divergent”、“distinct”、“various”都是“不同”的意思,可是什麼時候該用哪個,區別究竟是什麼,又應該怎麼用呢?可是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去查“英英詞典”,而是去查“用法詞典”、“同義詞詞典”和“搭配詞典”——而這些詞典通常都有英漢版或者英漢雙解版。我個人認為這之中搭配辭典最為重要,因為詞彙與詞彙之間的重要差異實際上就表現為搭配的不同。其實,英英詞典也好,英漢詞典也罷、抑或英漢雙解又如何?要查才行。無論哪一個,查了就會有收穫,不同的詞典對照著查就會有意外收穫,查了認真記錄就會有終生收穫。然而不查就沒用。絕大多數人水平不高的原因並非是用的工具不好,而是不會用工具,甚至乾脆只擁有工具而從不使用工具。


什麼工具應該用起來?

1)《金山詞霸》的“詞組自動識別”功能。

2)MS Word2007的“鼠標取詞”、“詞典面板”、“同近義辭典”、“英語助手”、單詞朗讀功能及定製閱讀文章詞彙列表。

3)Merriam-Webster電子版的“真人發音”,是我個人認為目前可以找到的所有電子版詞典中製作最為精良的——發音最清晰(準確當然不用提),音量最穩定。Merriam-Webster還支持多種檢索方法,這是其它詞典無法做到的。Merriam-Webster還有很多圖釋。最後,Merriam-Webster最牛的地方在於它有一個“Spelling Help”。查找英文單詞的時候,一個常見的窘境是,我們只知道某個單詞的發音卻不知道拼寫,於是無法查到那個單詞。然而,有了“Spelling Help”,就非常方便了。

4)Collins Cobuild (第三版)。柯林斯詞典是市面上唯一一個自帶可查詢語料庫的詞典。查每個單詞的時候,釋義中有相應的例句之外,在“Full text”標籤裡有個“Examples”,通常都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例句,其中的例詞被紅色高亮,並且在例句之前標註了究竟是UK written、UK spoken、US written、US spoken之中的哪一種。最好玩的是柯林斯第三版中有個未開放的內容,Collins Cobuild EnglishGrammar的全文電子版。

5)Oxford Phrasebuilder Genie這個軟件包含兩個重要的詞典,一個是《牛津高級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另外一個則是目前幾乎找不到任何其它替代的這本《牛津搭配詞典》(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擁有這個詞典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不再必須依賴外教(實際上從來就依賴不上,也靠不住)學習英語了。想表達什麼,就去查。


5、語法雖難但必攻克

拿來一本語法書,應該先把它想象成地圖。你見過誰買來一張地圖之後悶頭坐在那裡把那地圖的每一個角落都看上一遍之後直接把那地圖背下來?絕大多數人又不是訓練有素的特種兵,一生都無必要那麼做。正如我們想去某個地方的時候要去查地圖一樣,我們想要了解哪一方面的語法知識,就去查語法書。語法書不可能看一遍就全記住,正如地圖看一遍不大可能全記住一樣。語法書基本上都是查著查著看完並諳熟於心的,就好像地圖也是查著查著就不用再查了一樣。地圖上總是有一些地方我們一輩子都不需要去,而語法點之中也有一些人們一輩子都可能用不到。把最常用的語法知識經過反覆查閱應用牢記於心,剩下的,需要的時候拿出語法書查得到就好了。

查語法書就這麼簡單:1)鎖定功能詞,2)檢索索引,而後3)逐一翻閱相應內容,看看能否找到合適的解答。如果一本語法書中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那就再換一本語法書,最終總能找到答案。有時就算在一本語法書中找到了答案,也可以再翻翻另外一本語法書,因為這麼做總是可以找到一些補充的信息。


應該給自己買一本以上的語法書:

1)《朗文英語語法》和《朗文高級英語語法參考及練習》。此書的語法理論結構,是中國學生比較熟悉的。索引非常詳細,查詢非常方便。應該算作英語學習者、英語使用者、英語教師的案頭必備。很少有人在買《朗文英語語法》的時候同時把《朗文高級英語語法參考及練習》一併買回去——實際上卻是必須的!

2)《劍橋中級英語語法》,作者Raymond Murphy(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裡面的所有例句,都是真實的、最常用的、精心選自日常生活中的句子。所以,實際上這本書不僅是語法練習冊,讀者甚至可以把這本書當作很好的口語教材。裡面的每個句子都值得背下來。這本書介紹100多個重要語法點,單數頁介紹一個小節,雙數頁是針對前一頁的填空練習。如果每天讀上2~3個小節,並完成隨後的練習,大約兩個月多一點點可以完成一遍。絕大多數人即便下了決心,這一輩子都做不完哪怕一遍。堅持兩個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實上,做一遍是不夠用的。要逼著自己反覆做上至少三遍——總計大約需要半年時間。相信我,這半年的時間並不長。如果你真的做了三遍以上,什麼都賺回來了。相信我,絕大多數人就是這一點東西沒弄明白,才反覆去讀什麼培訓班,花了不知道多少錢,最終還是要解決從前沒解決的問題——還是需要半年時間,還是做不到。

3)《Collins COBUILD英語語法大全》這本語法書最大的特色在於:所有的例句全部來自基於真實世界的語料而搭建的數據庫。更加關注語用。這本語法書是“以功能為導向”的,而不僅僅是過去那種“以規則為導向”的。不再像過去的語法書一樣“從負面定義正面”。過去的語法書總是不得已地更加關注“你不能怎麼怎麼樣”;而在這本語法書中,讀者更多地看到這樣的建議——“如果你要⋯⋯那麼你可以⋯⋯”。即,這本語法書更多地從正面定義正面——這是語法學界一個重要的進步(要有海量語料庫作為根基才能如此發展)。

4)《新編英語閱讀手冊》葉永昌著。

書中建議學生通讀語法書的方法是這樣:

1)逐頁瀏覽;

2)仔細閱讀每一個例句(而那些語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記住倒在其次);

3)判斷這個例句的英文表達與中文表達是否相當地“非一一對應”?如果是,則做出標記(要是有“呀,讓我用英語表達這個意思,可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這樣了!”的念頭的話,就應該做標記了);

4)積累到一定數量,就把這類句子摘錄出來,做成替換練習模板,反覆造句並朗讀,直至熟練;

5)繼續瀏覽;

6)通讀一遍之後,如此這般再反覆幾次⋯⋯在反覆的瀏覽過程中,那些曾經艱澀的概念大多都會潛移默化地被吸收。


5、精讀必不可少

所有的人獲取知識的最為基礎的手段就是通過“體驗”。比“體驗”再高級一點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就是“試錯”(Trial and error)。在“試錯”這個手段的基礎上,另外一個“聰明”一點的,也重要得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通過“觀察”。於是,“閱讀”就成了獲取知識的更加重要的手段,當然也是相對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他人的“體驗”和“試錯”結果(即所謂的“經驗”)。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不用說可以跨越種族和國度——文字翻譯工具越來越先進,而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數也在不停地增加。而習得第二語言(甚至更多語言)之後,就多出另外一片天空。而英文目前又是地球上文庫信息量最大最高質的文字,而Wikipedia的出現,又進一步強化了英語在這方面的地位。


如何獲得電子書?

1)在Google上直接搜索書名或者作者名。

2)到Google Books上看看有沒有可以直接瀏覽的版本

3)到P2P站點搜索,網上有無數的P2P資源網站,國內比較的是verycd.com。此外,ebookee.com和ebookee.com.cn也不錯。

4)用emule這個軟件內建的搜索功能

5)使用gigapedia。Gigapedia也許是目前最大、最全的電子書籍網站,一本書要是在這裡都找不到電子版,在其它地方也基本上休想找到了⋯⋯使用gigapedia.com或者gigapedia.org都可以訪問。

6)乾脆自定義一個專門的搜索引擎。Google的自定義搜索引擎(Google CSE126)功能非常強大。我專門做了一個搜索電子書的CSE,在這個頁面上可以找到:http://is.gd/6nUgW

7)到WikiPedia上搜索一下作者和書名。在WikiPedia上往往可以找到很多相關信息;作者越著名,書籍越暢銷,相關信息就越多。往往會順藤摸瓜找到更多資源。

8)Rapidlibrary.com。越來越多的人使用rapidshare保存文件,但是rapidshare.com本身並不提供足夠的搜索功能。於是,在網上有很多專門搜索rapidshare上資源的搜索引擎,隨便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大串。我自己最常用的是http://rapidlibrary.com/。《Lies My Teacher Told Me》的電子版就是在這裡找到的。有的時候需要從rapidshre上下載一連串的文件,那就最好使用輔助工具。我個人的選擇是“Rapidshare Auto Downloader127”。


如何收集好書?

1)最先可以從作者入手,買牛人寫的書,嘗試著去理解牛人的看法和想法。想了解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先去看看那個學科裡當前最著名的人寫過哪些書。最著名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作者,但,總體上來看,他還是最靠譜一些。

2)從版次入手。一般來說,我只買第二版以後的書。

3)近兩年我選書又多了兩個標準:優選那些有電子版、有聲版的書。電子版的書籍最好的地方在於可以隨時搜索,而聽有聲書實際上是相當節省時間的,因為可以隨時隨地聽,一本厚厚的書,其實全文朗讀只不過是區區一二十個小時而已,往往一兩週之內可以反覆聽上好幾遍,而且佔用的還只不過是走路、打車等無法閱讀的時間而已,相當划算。


6、勤練寫作能提高口語

大多數人儘管“學”了許多年,依然不能開口講英語的最根本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不會說”,更可能是因為“他們沒什麼話可說”。後來我就養成了習慣,不再指望自己能夠脫口而出,而是希望自己有備無患。每當我遇到一些要講英文的正式場合之前,我一定會花時間在先寫“逐字稿”,不會寫的就去查查詞典,查詞典查不到的,就用Google搜索,連Google都搜不到,那就想想看有沒有可替代的說法⋯⋯而後再花時間修訂,熟悉,複述。如此這般之後,到了現場,基本上能夠做到“自如”應對。


在國內,賣得最好的口語教材,實際上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專業教材,作者是北外教授吳楨福老師:一共三本,《英語初級口語》、《英語中級口語》、《英語高級口語》,多年來多次再版,印數均超過100萬本。如果讀者有機會,不妨去書店翻翻這套教材──你會發現其中的大多數課文話題,實際上都是從TOEFL作文題脫胎而來的。總有人擔心“我寫的不夠地道怎麼辦?”事實上,沒有人可以做到寫外語的時候從一開始就100%地道。所以,這原本就不是一個需要擔心的問題。即便是母語使用者,其語言能力也是一點一點修練出來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幸福的年代,在這個年代,我們不見得一定要身邊有個老外,才能保證我們所寫的一定是地道的──我們有“搭配詞典”,我們有Google,我們有Wikipedia,我們需要的是更多一點的耐心。


提高寫作水平的兩個有效方法:

1)自己給自己改作文;

2)幫別人改作文。

自己給自己批改作文,有個很重要的訣竅:不要寫完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你當時那麼寫(即便是錯的)就是因為你認為那麼寫是對的。這種慣性在剛寫完的時候最大,表現最強。所以,寫完之後馬上修改很可能事倍功半。隔一天就不一樣了,很多錯誤在你眼裡幾乎是跳出來的。幫別人改作文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快手段之一。挑錯比寫文章容易多了,尤其是別人的錯,更容易被你找出來。有趣的現象在於,批改者往往比被批改者收穫更多。因為,你作為一個個體,無法遍歷所有可能的錯誤──有些錯誤你現在不犯,並不意味著說將來不會犯。而幫別人修改作文的時候,等於別人在幫你試錯,你在坐享其成──並且,更多的時候,你已經做到了“防患於未然”。


語言最終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所以,思考方式格外重要。大多數人不懂得如何正確思考,乃至於所要表達的東西漏洞百出卻又不自知。這個問題導致的更多麻煩,很多的時候被一些英語老師歸咎於“東西方文化差異”,這是和稀泥的一種說法——事實上,這跟文化沒多大關係,而是思考能力問題。關於文化差異,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其次需要的是理解。而思考能力差異,則是另外一回事,所表達的內容千瘡百孔,無論如何都只能怪思考能力差,而與文化差異毫無關係。


有幾本書,建議所有想獲得正確思考能力,進而表達清晰的人閱讀(在Gigapedia都可以找得到)。

1)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4thedition,by Diane F. Halpern

2)Thinking and Deciding, 4thedition, by Jonathan Baron

3)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by Zarefsky David(Audiobook)

4)Craft of Research, by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5)Good Reasoning Matters!: 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3rdedition, by Leo A. Groarke, Christopher W. Tindale

另外,還有三本關於文風(Style)的書籍也一定要看:

1)A Plain English Handbook(1998), from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Prefaced by Warren E. Buffett (http://www.plainlanguage.gov)

2)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by Stephen King (with audiobook)

3)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by Joseph M. Williams

另外,還有一個TTC (The Teaching Company)的視頻教程,是我所見過最好的寫作課程:Building Great Sentences,在Google上搜索“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torrent”,就可以找到它的BitTorrent種子下載鏈接。


7、學會複述

幾乎所有真正有效的學習手段都是簡單、廉價、往往並不直接但卻真正有效的。格外值得推崇的英語學習手段除了之前講解過的“跟讀/朗讀”與“查詞典” 之外,還有一個就是“複述”。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複述”之時所使用的是否是母語,“轉述時所使用的是否為母語”隻影響“輸入”與“輸出”過程;而最終真正影響“複述”效果的是 “處理”過程:關鍵在於“全面理解”、“提取要點”、“理清脈絡”,以及“合理重組”——這些是“思維能力”,是基於種種原因幾乎所有語言訓練課程中都全 面忽略的東西,難也就難在這裡了。應該把“複述”變成習慣(事實上不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應該如此自我訓練)。讀過一篇好文章,就要嘗試著複述一遍;看過一個好電影,也要嘗試著複述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還要嘗試著複述⋯⋯


以上都可以稱得上學習英語的乾貨了。但是除了這些學習英語的乾貨之外,在這本書中我還學到了許多閃閃發光的觀點。可以說,是作者輕輕板正了我之前的一些觀念,然而正如書中所說,觀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們足以使我行為隨之改變,前進的軌跡也隨之改變。


(二)我們對學習英語都需要有所改觀

1、浸泡式學習的科學依據

在康復治療中,如果你的右臂受了損傷需要治療,那麼要把你的左臂綁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大腦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利用其它為受損的部分重新習得受損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說如果不綁左臂,面對任何需求,大腦中負責控制左臂的部分就會“優先啟動”。進而,使得大腦對受損的右臂產生“習得之棄用(learned nonuse)”。所以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啟發我們為什麼成年之後學第二語言是很困難的,很多科學家也據此發明了“浸泡式學習”,就是在特定環境中強迫學生使用外語,禁止使用母語。


2、學英語實際上比其他很多學習都簡單

還有一點,我們忽略了。習得第二語言本質上看,相對於其他任何領域都更多依賴積累,更少依賴天分。學一門外語理論上應該比學計算機容易多了:計算機技術總是日新月異,每個領域都有更高更陡峭的學習曲線;而學外語則不同,它是越學越簡單的東西,語法知識總有一天可以學完,單詞總有一天不用再背,而不停地讀書,實際上已經不是在學習英語了,而是在享用工具。所以,只有改變觀念才有機會擺脫尷尬。想要習得第二語言,比如英語,那麼就必須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真誠地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這是你能做好的。


3、學英語只能靠自己

人,還是靠自己比較靠譜。需要破除的一個觀念是,老師的作用真的相當有限,他們能做的也許只是錦上添花,學習和進步其實是靠個人的長期積累的。


4、發音不標準不足為懼

作為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為自己的發音不標準、不好聽、不清楚感到自卑,那其實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為什麼我們從未之前沒有意識到英語的語音不夠標準真的是再正不過的事情呢?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要說標準的英語,可是不標準就不說了嗎?我們被過分強調標準語音的教育騙了,騙了十幾年,所以從來學不好英語。那些在課堂上反覆強調“標準發音”的老師(就算他自己竟然真的“標準”),其實並沒有認真想過他們那麼做的副作用——嚇倒了學生,自己倒是獲得了“敬重”或者“敬畏”,而後這些學生一生都對說英語有著嚴重的心理障礙。


5、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平臺期”——即,某一段時間無論如何大量訓練都看起來毫無進步。神經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30教授認為,“平臺期”只是一種表象,在此期間大腦並未停止發展,神經細胞之間新建的連接在不停地被鞏固;如果中斷練習,那麼大腦就會遵循“不用即廢”的原則丟棄那些無用的連接。那麼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需要鞏固多長時間才能變得“難以棄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釋是“六個月”——這個時限與人類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懷胎一樣很難跨越。“改裝”自己的語音過濾器絕對是有可能的,甚至連“重建”自己的過濾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釋給了我們一個相對清楚的線索,大多數人很少能夠堅持六個月以上。更為可惜的是那些堅持了五個月的人,因為他們明明快跨過平臺期了,但由於提前那麼一點點放棄,於是,“前功盡棄”——腦神經細胞的突觸可不知道惋惜,它們只有一個原則:“不用即棄”。如若想要重建,對不起,還是需要至少六個月——而且這個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長。


6、延遲滿足

大多數人學英語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中最嚴重卻又最隱蔽的可能是這個:大多數人對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對長期收益要求太低。英語學習這件事上,速成是不可能的。然而速成是大多數人的目標——當然,大多數人並沒

有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他們的“短期”目標,但是由於一個“速” 字,已經使他們的目標自動成為“短期目標”——對短期收益要求高到不可能得到的地步。總體上來看,大多數人在承認耐心是成功的必要素質的同時卻暗暗希望自己是個例外——別人不行他們卻能夠速成。他們通常也並不願承認自己的急功近利。


7、背單詞不是學英語

背單詞不是學英語。最好的、最有效的是最樸素的方法:通過大量閱讀積累詞彙,通過頻繁使用消化詞彙——這也是不二法門。


(三)我認為更加可貴的觀點

1、如何判別現實可行的目標

我們衡量一個目標是否現實,有一個特別簡單而又樸實的判斷標準--“有沒有人成功過?”如果答案為真,為了確定那不是小概率時間,還可以進一步穩“是不是有很多人成功?”如果這次的答案還為真,那麼這就是個現實可行的目標。


2、不相信你能學好,你一定不能學好

學習這件事情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並不保證真的能夠學好;但是反過來,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學號,那最終真的不可能學好。所謂“自證預言”就是這樣。當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事實上那件事情原本並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那麼此事最終真的會發生。觀念的力量有時如此強大, 乃至某個觀念上的一點點改變,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3、如何讓自己對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印象深刻往往只來自兩個方向,1)大量重複;2)意外發現。而剛剛那樣的念頭,會讓你“覺得”意外,所以,一旦這個念頭閃出來的時候,你就獲得巨大進步了——因為你將來很難再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你印象深刻。當然,還是要記錄下來的,因為我們的記憶力不可靠。


4、記住越多,記得住的就越多

一個人的記憶力同樣也會影響他的理解能力。理解力的發展也會促進記憶力的發展。記憶力就是這樣:記住的東西越多,記得住的東西就越多。一個人記憶力的發展空間取決於他現有的記憶力。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經理解的東西越多,能夠進一步理解的東西就越多,一個人的理解力的發展空間同樣取決於他現有的理解力。


5、理清概念

最終,永遠是那些能夠把概念區分清楚、定義清楚的人才能夠想清楚,進而改變整個世界:而每一次決定、每一次判斷,都依賴對過往存儲在自己腦中的各種各樣之間關係錯綜複雜的概念的有效處理。所以,我常常告誡學生應該經常查詢百科,因為它是普通人用來構建概念體系的最基礎工具。遇到任何不太瞭解的概念就到百科上查一查,而後做點筆記,是一生的好習慣。我推薦給學生使用的只有一個,就是Wikipedia89。


6、進化

拒絕學習等於拒絕進化。


7、技巧與修正

有一個方面的技巧是應該最先打磨的——獲得知識的技巧:從觀察到聆聽,從閱讀到反芻,從讀書到筆記,從使用圖書館到使用搜索引擎,一切獲得知識的手段需要技巧,並且還需要不停地打磨這些基本技巧。其次是邏輯思考的技巧,再次之是溝通的技巧。這三項是應該排在其他技巧之前,因為打磨任何一項技巧都需要時間,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劃分輕重而為之。前一分鐘說每一項技巧都需要打磨,這一分鐘要說的是連技巧都要反覆修正。甚至,還有些時候要把一切都完全推翻從頭再來,這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需要耐心與智慧。讓自己的心智保持開放,知易行難的原因在於其中蘊含著痛苦——打破牙齒和血吞(曾國藩語)的痛苦。

《人人都能用英語》學英語最好的方法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