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1937年,宋惠民於長春降生。他與魯迅藝術學院的不解之緣自1954年考入該校附中開始。他從魯美油畫系畢業留校任教,後成為院長。宋惠民以“油畫民族化”為己任,培養出了韋爾申、胡建成、王巖等優秀弟子,傳遞魯藝精神。

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宋惠民

所謂魯藝精神是什麼?很多人喜歡掛在嘴邊,但又很難說得清楚。畢竟學院自建校以來已歷八十多個年頭,從西北輾轉遷移至東北,曾在此任教的老師、畢業的學生不計其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追求。學院的定位、辦學宗旨和各種規章制度等也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在不斷變化。想要簡單總結出一個概括性的精神確實不容易。

宋惠民的總結是這樣的:“魯藝精神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實實、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的精神,還有就是對藝術無盡的熱忱。雖然魯美這些年來的變化很多,但是這些骨子裡的東西沒變。這也是最可貴的。”

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宋惠民 《霧迷雪嶽山》 200X200CM 2005

宋惠民的個人藝術道路充分顯示出他的“踏踏實實”和對藝術的熱忱。他從小興趣廣泛,學過小提琴,拉過二胡,繪畫也是他眾多興趣之一。不過他最初並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名畫家,他的數理化功課很好,理想本來是飛行員和工程師。

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宋惠民 《北方的雲》 1990 布面油畫 80X100CM

當時他的一個好朋友打算考魯美附中就拉著他一起做個伴,結果朋友沒考上宋惠民反倒考上了。似乎很偶然地,宋惠民走上了藝術道路,也許這正是命運的安排。他此前從未接受過專業藝術訓練,在附中的第一個學期專業成績很差,同學們普遍已相當成熟的專業能力讓他壓力很大。

他甚至一度對自己選擇的道路產生了懷疑,是不是自己缺乏這方面的天分。但在濃厚的興趣和不願輕言放棄的性格驅動下,宋惠民還是堅持了下來。他暑假沒有回家,每天從食堂買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帶一壺水,步行來回約三個小時去北陵寫生。開學時同學們看到他假期所取得的成果都感到很驚訝。在第二個學期情況就開始好轉了。他回憶稱:“附中時期自己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受益終生。那時候還沒有各種運動,整天就是畫畫、學習。”

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宋慧民 《紅色的歌》 1977 布面油畫 60X80CM

從另一個角度講,雖然當年西方前衛藝術的先驅們視學院藝術為敵,但是無論庫爾貝還是印象派都是站在歷史的臺階上,而非憑空出現。即便是極少藝術、觀念藝術這等最極端的藝術形式,也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的。

而基礎訓練所提高的也不只是動手能力,還有助於對藝術作品的鑑賞。這也正是為什麼文科類綜合大學的師生普遍從藝術本體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存在困難,而美術院校的史論專業多要開設技法實踐類課程的主要原因。可以從創作的角度審視作品無疑對理解作品有著巨大的幫助。

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宋惠民 《鐵匠》85X75CM 1976

宋惠民非常注重藝術修養的培養。說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多讀、多看、多想。他在附中和大學時白天畫畫,晚上就去圖書館看書。不只是看跟藝術有關的書,甚至一些讀不懂的哲學著作也逼著自己去讀。畢業後讀書的習慣也一直保持下來。

魯藝老校長宋惠民當上畫家純屬偶然,成功源於堅持不懈、打牢基礎

宋惠民 《曹雪芹》 1984 布面油畫 160X170CM

他為創作《曹雪芹》準備了整整五年,在這期間翻遍了當時所能找的所有紅學著作。他還非常積極地參觀各種展覽,翻閱畫冊以取他人之長。通過理性與感性認識的長期積累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這也是他的藝術得以長久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基礎訓練可以為解讀他人作品提供額外的角度,使這種解讀更為廣泛而深入。也就是說,藝術家即便在自己的創作中放棄使用紮實的基本功,在鑑賞他人的作品時曾經的基礎訓練依然是有益的。所以宋惠民不僅注重打造自身紮實的基本功,也推動魯美教學堅持基礎訓練的強度。

內容整編自:王默林《魯藝精神的寫照 ——宋惠民》《藝術品鑑》2019年10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