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廣州“三舊”改造與6項工作相結合,按下城更快進鍵!


廣州市將“三舊”改造與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以及拆除違法建設等6項重點工作相結合,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優化城市功能佈局、活化區域經濟、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節約集約高效用地、提升城市品質和能級,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有力促進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舊”改造新增1.7萬畝實施面積;整治提升專業批發市場105家,物流園37家;拆除違法建設總面積4750.39萬平方米;整治黑臭水體147宗共491公里……2019年,廣州將“三舊”改造與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以及拆除違法建設、黑臭水體治理、“散亂汙”企業整治等6項重點工作相結合,城市更新步伐更快,統籌力度更大,市區聯動機制更加完善,共釋放用地空間29.8平方公里,預計可新增就業崗位約7.4萬個,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約841億元。

城市更新已成為廣州優化城市功能佈局、活化區域經濟、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節約集約高效用地、提升城市品質和能級,讓廣州這座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有力抓手。


2020廣州“三舊”改造與6項工作相結合,按下城更快進鍵!

圖為經過園區改造後的廣州天河智匯PARK(資料圖片)

 “三舊”變網紅點

建築形態破舊、產業低端;用地廣,產值低;消防隱患、違建問題突出……這是珠三角村級工業園發展的通病。現在位於廣州天河區的智匯PARK正在擺脫這些困擾。

紅色電話亭、藍色小轎車、琳琅滿目的廣告牌,這是廣州市智匯PARK的網紅“中央大街”,短短300米的街道,吸引了眾多遊客及商業團體來此拍照,工作日每天有上千人次前來。在改造之前,此處曾是美食街食博彙。

據瞭解,食博彙原來以傳統餐飲店為主,隨著快時尚餐廳崛起,其人氣日漸低迷,產值急速下降。經過幾個月的改造升級,食博彙變身為智匯PARK創意園,由傳統的單一餐飲業態升級為集辦公、會務、餐飲、娛樂、藝術展示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泛文娛科創社區。

廣州天河區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共建共享方式推動園區改造,引進專業化市場化機構合作運營,探索“收益分成”“合作開發”“整體承租”三種運營模式,打造了天河智匯PARK、盛達電子信息創新園等一批示範村級工業園。

據悉,廣州目前已完成全市2705個村級工業園的底數摸查工作,下一步將大力推動天河“村改創”經驗模式,在中心城區打造一批快載體。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可能沒有人會相信,即將建成華南規模最大產業集群的“廣州設計之都”,早在2017年黃邊村這片土地還擠滿了彩鋼瓦屋頂的小型汽車修理廠、倉儲、餐飲等“散亂汙”產業。

據介紹,2017年前,整個舊廠房片區一年的產值不到5000萬元,改造完成之後,廣州設計之都的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整整提高40倍。正式投入運營後,預計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稅收將超過5億元。

“計劃在2020年底,將有11棟房子封頂,2021年6月份分批次投入使用。目前,總共15塊地,基本都有企業表達意向入駐了。”廣州設計之都項目負責人林欽銘表示。

據廣州市住建局副局長齊懷恩介紹,2019年廣州“三舊”改造共完成695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有力促進了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約9000個新增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惠及全市約42萬戶145萬人。


2020廣州“三舊”改造與6項工作相結合,按下城更快進鍵!

廣州白雲山大缽盂騰空房屋、搬離清場後,山坡上種上了綠草,實施了山體加固。(資料圖片)

“四洗清源”換新顏

“以前製衣廠小作坊的汙水直接排放,河裡什麼顏色都有,根本沒法靠近。”大源村居民徐麗紅回憶起過去的場景仍是連連搖頭。

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大源村聚集了大量以服裝生意為主的淘寶商家,是廣州最大的“淘寶村”,長期居住人口達20多萬人。大源支流是太和鎮大源村主要的排澇河涌,河涌雜草叢生,部分河段岸牆塌落,不利於防洪排澇。而且,沿著河岸還搭建了很多窩棚、簡陋廠房,有人養豬、養雞鴨等,既不符合河涌管理相關條例,對水環境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汛期還存在隱患。

為了還河於民,切實改善大源村人居環境,白雲區委、區政府動真碰硬,下大力氣清理整頓散亂汙場所和違法建築,投入巨資實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河涌治理。

現在,大源水庫至大源東路華快橋全長大約2.6公里的河段面貌煥然一新,蜿蜒的碧道設有白色欄杆,清涼的河水從碧道下方涓涓流過,清澈見底,還能看到一些小魚小蝦,兩岸綠草幽幽,十分愜意。

2019年,廣州創新開展“四洗清源”行動,通過“洗樓”清除汙染源8.5萬餘個,“洗管”7000多公里,“洗井”25萬個,“洗河”1200多條。此外,廣東省下達廣州佛山跨界河流域1402個“散亂汙”場所清理整治任務也已全部完成,363萬平方米涉河違建全部拆除。

“通過‘洗樓、洗井、洗管、洗河’4洗行動,全市197條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廣州市水務局介紹,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208宗黑臭小微水體,已整治196宗,整治率為94%。斷面水質持續好轉,成功退出水環境達標滯後地區行列。

拔“釘子”還綠於民

在廣州市白雲山大缽盂山坡上,一塊足球場大小的草皮正自由生長。6個月前,這個地方有18棟近30年的違法建築物“頑強生存”。更嚴重的是,這18棟建築均建在大缽盂地質災害點上。

據介紹,這18棟違法建築內有面積各異房屋共68套,涉及51戶權屬關係人,合計面積5184.208平方米。居住人員主要是白雲區太和鎮穗豐村村民、外來人員和越秀區登峰街西坑村村民,取得房屋的途徑包括自建、合建和買賣三種,所有房屋均無合法權屬證明。

2019年5月份,廣州市城管局牽頭召集白雲山管理局、越秀區政府和登峰街道研究推進撤離人員和拆除房屋問題,發揮各部門工作優勢,構建市、區、街三級指揮協調平臺,形成“入戶動員溝通—簽訂協議搬離—拆除違法建築”工作鏈條和“有呼必應、令行禁止”工作機制,打出一套“組合拳”,終於“啃下”大缽盂這塊硬骨頭。

全部住戶騰空房屋、搬離清場後,城管部門將其全部拆除。拆除後的大缽盂山坡上種上了綠草,還實施了山體加固。

廣州市城管局敢於“拔釘子,啃硬骨頭”。在科技查違方面,設立三張網,一是構建違建治理“地網”,開發城管摸查APP,錄入違法建設摸查數據,完善違法治理大數據。二是構建違建治理“天網”,利用無人機對全市重點區域實行動態監控,發現新增冒頭就打,有效遏制新增違法建設。三是構建閉環式違建治理信息網,建立廣州市違法建設治理監控平臺,實行全流程監控,健全違建治理臺賬。截至2019年12月15日,全市共拆除違法建築4750.39萬平方米,並已逐步形成“黨建引領、制度治違、科技查違、專項拆違、全民控違”的違法建築治理體系。


回覆私下舊改,邀請進舊改交流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