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漕运和海运有过冲突吗?为什么感觉漕运的发展优于海运?

大马哈鱼12


事情比较多,今天终于有时间来讲讲这个问题了。

先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感觉漕运发展优于海运。的确,不是感觉,是事实。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直到清咸丰年间,除了元朝时短暂的海运,以及道光年间几个权宜之计的海运,一直是漕运为主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廷迫于形势,改漕运为海运。连绵近两千年的漕运由此沦落。

回到第一个问题,漕运与海运有过冲突吗?有过。特别是清朝中叶,嘉庆朝到咸丰朝,差不多六十年时间。

中国漕运,始于秦汉,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南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从此漕运变成了封建王朝统治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从粮食到赋税,从军队到物资,正是这条经济命脉,造就了京畿的繁荣稳定。

晚唐之所以在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情况下维持,就是因为江淮地区利用漕运的输血。宋朝的“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以及明迁都北京之后,视漕运为“命运攸关”,都说明了漕运的重要性。随之而后的清朝,更注重漕运。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管理上大力整顿,河道上努力清俊,并设立河道总督。对漕运的重视登峰造极。

任何事物的顶点,就下衰败的开始。

从嘉庆年间开始,黄河的决堤,造成了运河的淤堵,同时管理上的腐败,漕运系统已经变成了一个利益腐败的团体。

海运的呼声,由此而来。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黄河河南封丘段决口,无法进行漕运。于是一场关于海运漕运的大讨论开始了。

漕运经过多少年的发展,形成的利益集团,是不会眼睁睁的把到手的利益让出去的,于是这场争论从嘉庆年间,一直争论到,咸丰年间!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阻断了京杭大运河,在万分的无奈之下,漕运退出了中国历史。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侵删。


酷的世界


漕运和海运各有优缺点。

漕运的缺点

1.漕运开挖费时费力,非盛世不可为。杨广仗着老子积攒的亿万身家,来开凿大运河,都把隋玩掉了半条命。

2.运河挖成后,要成立专门的人员负责清淤的工作,否则非常非常非常容易造成堵塞。这是一笔持续性的投入。

3.漕运具有季节限制性,冬季结冰之后便不能使用,是个很大的缺憾。

4.受限于水深,漕运的船舶吨位往往不如海船。

大运河

漕运的优点

1.有利于促进南北融合,互通有无,增强国家对边远地区的掌控力度。

2.漕运虽然是因势利导,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为规划路线,可以尽量打造最优的路线,提高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3.内河航运,安全性相比而言还是有保障的。

海运的优点:

1.四时通航,不受季节影响。

2.没有吨位限制,可以尽可能使用大船,提高运输效率。

海运的缺点

郑和下西洋

1.风高浪大,容易出事故,在海上不如运河中,沉船还可以打捞。遇到事故就是血本无归的下场。

2.海上会有海盗,安全性方面难以和漕运相比。

3.海运只能走港口城市,运河可直达内陆。北宋东京百万人口,就是靠着漕运的运力,才支撑起这个大都市。

综上,古代海运和漕运几乎可以说是各司其职。漕运负责内陆运输,海运则多出现国际贸易当中,下西洋,下南洋,这些都是漕运有心无力的。


煮酒论千秋


大家好,我是小柴历史。我说说我的看法。漕运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一个交通,链接南北。只要是靠近漕运基本都是一片繁华的景象。古代非常看中漕运,漕运和盐运在古代都是肥差,没后台不让你干。中国古代政府将所征收财物(主要为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组织和管理。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一、是开凿内陆漕运可以更好的减少外敌入侵,在茫茫大海上遭遇强敌往往落得人船两空。

二、是增加国家收入,增加国库税赋。有了运河就可以设卡收费,充实国库。地方官员也能有很大的税收来源。

三、是增加民族间的交融,降低民族对立,使所有普通民众不分种族,稳定治安。

海运是贸易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科技的进步。最著名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输出我们丝绸,茶叶,瓷器。对内输出香料等。航海需要很大的船只,需要观测天气等这都推动了当时的科技进步。海运也和统治者的政策有关,比如明朝“郑和下西洋”但是明朝也说过“片板不准下海”。清朝中期,航海业多么发达,后来闭关锁国。但是统治者很少有禁漕运的,毕竟漕运是重大的经济制度。让你感觉漕运优于海运,其实漕运比海运差多了。漕运成本太高了,差不多和地铁一样。地铁一直是亏损状态,为什么还抢着修。懂了吧


小柴历史


最早是陆运,时间长,运力低,损耗太大。

后来改漕运,时间大大缩短,运力高,损耗稍降,但滋养了大量的民众,整个漕运范围无数民众受益。起初航海技术不够,所以漕运发展了很长时间,使得漕运系统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

后来海运技术成熟起来了,但受到漕运利益团体的集体抵制。阻力太大,发展不起来。

想想当年国有企业改制,受到了多大的阻力,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欢迎炮哥


各有所长吧,漕运靠的是内陆大运河,受天气状况影响小,比较安全,所以从隋朝以后,官方南北运输基本以漕运为主。

但漕运因受天气状况影响小,无海风可借,也就在行船过程中费时费力,增加了运输成本。

海运受天气状况影响太大,运输风险太高,所以官方南北运输几本放弃了海运。

虽然中国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那是明成祖朱隶集大明全国之力打造的远洋船队,民间是没有力量制造大型远洋贸易船队,而漕运的便利,也就使历朝历代的人们不去研制大型远洋运输船。

当麦皙伦率远洋船队环球旅行时,我们中国还为纵惯大江南北的大运河而沾沾自喜。

所以京杭大运河的便利倒有限制中国海运发展的嫌疑。


jianchi


在陆运不发达的古代,漕运运的是公粮,直接供大内、卫戍军、百官发饷用的,是朝廷的身家性命所在,而海运古时候就是用于贸易的都很少,基本具备大航海的技术,人门对大海是敬畏的,所以没有冲突


人道长隆


海上风浪大!加之没有完善的水文资料和海图,海港设施欠缺……


周方851


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古代的海船制作技术太过落后的无奈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