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哪些让你拍案叫绝的桥段、情节或描写?

程万慧


楞严经里二十五圣圆通章月光童子修水观的故事,让我一想起来就感觉好笑。唐史演义里死姚崇算计张说的故事,也让我觉得好笑。

三国演义里曹操骗许攸军粮足够一节。濮阳城里掩面诳吕布一节,献刀一节,论英雄一节,杀干爹一节,哭郭嘉故意羞惭众谋士一节,许多让人叫绝之处。曹操比刘备幽默多了。

刘备托孤一节让人叫绝,白门楼一句话要了吕布命,也让人叫绝。

明史里土木堡之变后,众大臣群殴,景泰帝吓得要跑,被于谦拽回来一节,想想那场面就佩服于谦的镇定与胆识。

还有书圣王羲之的故事,晋明帝居然下令将王羲之以前的奏章,书信等收集起来,独放一档柜,目的竟然不是为了朝政,而是学习他的书法。想想也让人好笑。

后来许多皇帝都有这僻好,梁武帝与唐太宗可能是个颠峰,为了王羲之书法,皇家脸面都不要了。想想也好笑。

鲁迅先生的许多诗文,尤其真正的猛士一节,让我许多时候,面对惨淡却鼓勇前行。

当代的,也有许多,但感动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小说,诗文。流过很多次泪,有时写着写着情不自禁就流下泪来,边哭边写。问题是写完了也没发表,回头一看,这写了些什么呀,又好笑起来。

哎!不念自来犯,念念痛心骨。

空眼欲泪泪也空,风尘路上满尘风。

渭水屁滚尿流去,多少草木尽扑风。

君可曾,

独临南山登绝顶,

遥望大潮无边湧。

意展天高并地阔,

襟袖浩浩满长风。

俞华宝痛哭裴燕语一节,

孙好游痛哭石菲倩一节,

长空惨照惨淡人,

明月何必是孤寒。

我无满腔血泪,也能写出盖世文章。

我常为自己拍案叫绝。

只可惜,诚如小说所言。

我能竖剑迎敌却不能横刀夺爱。

人生么,就不怎么叫绝。


默玄吟雷


古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它酣畅淋漓的展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刻画了周瑜自作聪明、胸怀狭窄。看完“诸葛亮三气周瑜”后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三气周瑜见《三国演义》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一气周公瑾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周瑜同孔明约定,如果周瑜能打败曹仁、并夺取其据守的南郡,南郡则归东吴。周瑜与曹仁大战,周瑜中了毒箭,后瑜用计诓出南郡守军,把曹仁杀得大败。但孔明却派赵云趁曹军出城战周瑜时,轻取南郡。并同时用东吴兵符诈调荆州东吴守军来救周瑜,东吴守军连夜出城驰援周瑜,孔明教张飞趁机收了荆州。紧接着孔明又用曹操兵符送至襄阳曹军守将,称曹仁兵败求救,诱曹军引兵出城救曹,曹军走后,孔明又教关羽袭取了襄阳城。周瑜得到消息后气得金疮崩裂。

二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中:刘备原配离世后,周瑜向孙权献计:以把孙权的姝姝许婚给刘备的名义,邀请刘备到江东相亲,刘备来后乘机杀之。结果刘备依照孔明的锦囊妙计,取得孙权的母亲和孙小妹的认可,随后又在孔明事先安排下接应下,带上孙小妹扬长而去。在周瑜亲自带兵追击刘备时,孔明让军士们在船上向岸上的周瑜齐声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箭伤复发,昏倒在地。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中: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西川,准备借道荆洲,其实是想乘刘备不备夺取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并将计就计将周瑜大军引进埋伏圈,等周瑜一上岸,几路大军杀来,并大呼“活捉周瑜”……周瑜未想到再次中了孔明的计,气得箭疮并裂,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言罢气绝而亡,享年三十六岁。

孔明三气周瑜的情节描写,不愧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作者把孔明与周瑜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认及斗智斗勇的场面写得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正因如此,孔明三气周瑜的故事名气远在《三国演义》之上,孺妇皆会言:赔了夫人又折兵!


晓岸漫步2018


我说一个人,于谦。您可别以为是说相声那位。这位可是民族英雄,说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历史也不为过。

先来补充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蒙古兵侵犯明朝边境,这时朝廷正由宦官王振当道,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zhuang)荣(bi),想上阵杀敌耍一把威风,为了让这个上阵理由合乎情理,他教唆皇帝朱祁镇亲征,结果由于王振数次令人窒息的死亡操作,导致明朝二十万精兵被蒙古兵在土木堡打得片甲不留。

最后,王振死在了战场上,连块骨头都没找到,虽说王振小儿死不足惜,但明朝皇帝竟然被蒙古人劫持,这可是奇耻大辱啊。

大家可以想想情况有多危急,皇帝被捕情况未知,群臣无首。

外有蒙古人兵临城下,把皇帝当成ATM机,以此威胁明朝不停地交钱,随时有可能杀进北京;而朝廷内部奸臣四起,宦官和锦衣卫勾结祸乱朝纲,北京城内的精壮士兵在之前的战争几乎全部丧生,留下来的老弱病残孕,数量也不足以和蒙古人对抗。

更惨的是,北京城内并没有多少粮食了,也撑不了多久了,群臣还纷纷议论,要不直接放弃北京得了,反正我们是从南京城迁过来的,现在再迁回去,顶多也就是丢掉明朝一半土地,但要是北京失守,那整个明朝可就完了。

就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于谦接过重任,干了这么几件事,力挽狂澜。

第一件:稳定朝廷大臣情绪

代理皇帝朱祁钰(朱祁镇弟弟)第一次朝会,一溜儿的大臣提议南迁,于谦直接发出怒吼,“提出南迁者,杀,我与大明共存亡”!身为书生却发出如此血性的呐喊,一时引起诸多大臣的支持。

第二件:调兵遣将,稳定军心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文有提到北京城内粮食不多了,在距离北京不远的通州倒是有很多粮食,可是北京城内的人力和财力不足以前去通州,再将粮食安全送到北京。

毕竟蒙古兵就围在北京附近呢,如果贸然派兵运送粮草,很有可能粮草送不到目的地,还被对方截胡,为他人做嫁衣,自己的粮食喂肥了敌人,这太不划算了,因此朝中大臣建议要不直接把通州的粮食烧了得了,这样蒙古兵攻进通州也没有粮食。

这个时候于谦怎么干的呢?他直接调遣全国各个地方的兵力,紧急赶往通州,然后让这群士兵将粮食从通州运往北京城内。

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既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第三件:赢得群臣支持

这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朝堂斗殴。

起因是这样的,朝堂上,众臣向(代理)皇帝痛诉宦官奸臣勾结,要求把王振的余党全部查清并抄家、灭九族。

这些大臣之前受尽宦官和锦衣卫双重压迫,而在之前大财蒙古的战争中,他们的亲人好友几乎全部丧命在土木堡。

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向(代理)皇帝诉说那几个始作俑者的罪孽,越说越激动,而此时锦衣卫指挥史马顺(王振死党)跳出来让大臣们闭嘴,这个举动引起众怒。

大臣们直接蜂拥而上,先打死了马顺,然后把跟王振有关的两个同党也群殴打死了。这行为就当着(代理)皇帝的面发生。

这时候,于谦冷眼旁观,看见(代理)皇帝吓得要跑,直接上去拦着,要求皇帝下令所有大臣无罪。

这一声,让处于愤怒中的大臣们也反应过来了,于谦是为了他们好啊,如果皇帝不下令他们无罪的话,免不了有王振的党羽和锦衣卫的手下迫害他们,这个命令就把他们的“犯罪”行为合法化,即使王振背后的党羽日后想报复,也下不了手。

“好一个于谦”。就这样,于谦得到了群臣们的支持和拥护。

第四件:颁布军令,赢得胜利

当时要攻入北京有九个门户,分别为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和德胜门。九个门中,属德胜门最为重要,一旦开战必定最为激烈,于谦将自己安排在了这个位置,此为第一道军令。

紧接着,他颁布了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军战连坐法军令,此为第二道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第三道军令,也是最后一道军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这意味着只要蒙古军来犯,必须出城打败对方为止,否则不能回城。要么赢,要么死,这道军令让所有大臣都见识到了于谦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去打这场战争。

历史的规律也会告诉我们,通常抱着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去参战的,最后会成为赢家。

正因如此,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所作所为鼓舞着每一个士兵,他排的阵法一次又一次击退蒙古士兵。

最终,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于谦,以一己之力救大明于危难之中,其言其行用“拍案叫绝”形容完全不为过。

我是 ,一枚热爱历史的研究生,关注我,给你分享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4899985518114012"} --}

废神阿洛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诗经》的首篇《关睢》。

《关睢》是一首产生於2000多年前的民间恋歌,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刻画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也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在河之洲”的这位“窈窕淑女的美丽善良。

诗的原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概括而言就是说: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金色的河水,雎鸠鸟儿在树上欢快地歌唱,一个出生显贵的小伙子和一个采荇菜的美丽姑娘一见钟情,小伙子陷入热恋,分别后心里还总是飘动着姑娘倩影,可是家庭阻力特别大,无法和心上人结合,小伙子陷入极度的相思,思而不得后,他进入了无比绚烂的梦幻世界,他和姑娘一起尽情歌舞,为姑娘弹奏欢快的曲子,为她击鼓取乐,欢乐的情绪将诗歌的气氛推向高潮,愿望实现,终于和姑娘琴瑟和鸣。

诗行间一厢情愿的爱情写得忧而不伤。通过对美丽姑娘飘忽不定的倩影的倾情赞美,反复描摹男子那种求之不得的小猫抓心般的痛苦心情,他的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全诗用短促的四字句反复回环吟诵,大胆奔放、朴实健康、真诚明媚,诗的基调积极向上、阳光明丽。

不太像现在不少流行歌曲里的阴冷凄清、绝望自伤和矫情狭隘。全诗充满着对这位男子浪漫情怀的全景展示,写思慕而不染忧伤,写追求而不着凡俗,写向往而不期占有,深刻细微而不失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钦羡、祝福。


月盈红袖


题主好!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我记得有一首远古民歌,其中的描写非常精彩。

这首民歌出自先秦诗人姬轩辕的作品《弹歌·断竹续竹》: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整首民歌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的手段也极为落后,先民们只能以狩猎为生。

先民们砍伐竹子;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我们中国上古的歌谣,在思想内容上,最大特色就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

这首民歌也不例外,句短调促,凝重有力,诗句整齐,节奏明快,有和谐的韵律,读来很有情趣。

古籍里面还有很多让我们拍案叫绝文化遗产,这都源于中国的文字魅力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耕根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琴的一段让我拍案叫绝,至今难忘。每当听起琵琶或古筝独奏的时候,就会不自觉想起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来。

从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方式开始,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和高超的琴艺就慢慢展现出来。一拢一捻,一抹一挑,动作娴熟而自然。“大弦嘈嘈如急雨”,浑厚雄壮;“小弦切切如私语”,细碎轻柔。嘈嘈切切,如玉盘落珠,花底莺语,让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到后来的“凝绝”,声音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令人拍案叫绝。至此,以为已经结束,谁知那“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瞬间把整曲推向高潮。随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令人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当年我在学校不是个“优等生”,然时隔多年,这一段却记忆犹新,不知手机前的您,有没有同感呢?



李易轩易经学堂


分享三个精彩的桥段,看看你是否满意。

有一位古人,名叫吕筮,建宁人士。在武夷山北麓的古寺中读书。

有一天下午,天空阴霾,晦暗如夜晚。突然石阶上的石头都像人一样站立了起来。一阵寒风飘过,窗户上的白纸、树上的枯叶纷纷飞脱出去,全都飞到直立的石头上,就连屋瓦也飞到了石头上。这时,只见石头迅速旋转,窗纸和树叶变成衣服,屋瓦变成了帽子,慢慢的直立石头变成了十几个人,围坐在佛殿中间,谈古论今,娓娓道来。

这个过程正好被吕筮看到了,可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回房间,关上门窗,钻到被子里睡觉去。


拍案叫绝的是:都见鬼了,居然吓得跑去睡觉了,心可真大。

清代的早前几年,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御史,到福建去上班。


当地有一位叫胡天宝的人,对这位相貌堂堂的御史,有了爱慕之心。御史每次办事,胡都会远远的窥视。慢慢的御史可就不淡定了,不知道此人整天看着他,到底想干嘛,随从的官吏也不摸不着头脑。


有一天,御史到别的地方去巡视,没想到的是,这个姓胡的也跟着去了。

这天御史正在上厕所,没想到一回头发现那位姓胡的居然在窥视他的大屁股。这下御史彻底发毛了。


下令把那个姓胡的抓起来,问之原由。一开始姓胡的还不说,但在三次的刑罚之后,终于招了。

原来这位姓胡的是迷恋御史的美貌,虽然明知道癞蛤蟆想吃天河肉不对,但是实在忍不住这相思之苦,不知不觉就干了这事。


御史这下脸上挂不住了,大怒之下,让人毙其命于枯树之下。

胡天保来到阴间,冥官问其经过,大笑之,牛头马面揶揄之。但念在其并无害人之心,只是出于爱慕。所以阎王爷封其为兔儿神,专司人间男悦男之事,并享受世间香火。

拍案叫绝的是:没想到清朝就有这事了,还是当故事一样流传了下来。

再说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两位和尚的故事 。


有一天,方丈要他们每人做一首偈子,以此来看两人谁适合接过他的衣钵。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拍案叫绝的是:慧能直接在神秀偈子的基础上“洗文”,还洗出了更高的境界。

结束语


古人好玩有趣的文章多的不了,拍案叫绝、精彩绝伦的故事比比皆是。由于篇幅有限,暂时奉上这三个故事,以供大家开心。

喜欢的可以加关注,我会定期分享有趣的事。


大额头者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这句话我最开始时看到,曾经特别喜欢。虽然并不一定就以为自己也能达成像孟子一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志向,但是在那个年龄,把这种豪迈挂在嘴上,就像年轻女人把项链挂在脖子上一样,都有一丝心底莫名的满足。然而,年行已长大,妇女们也该把那项链从颈上摘下了,我们也该把这无谓的豪迈从嘴上擦掉了,因为它已不再能满足我们。诚如:“这个年龄,我们只应该时时想到,如何把生活过得体面一点?”




易梵八字


梁祝的爱情故事动人心弦,令人感伤。

旧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可祝父是个老学究,一心想让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唐诗宋词,将来超越蔡文姬丶李清照,成为一号女学霸。从小就把英台当假小子打扮,送进了某地名校,由于送了巨额赞助费,英台独自拥有一寝室。

在数年的学习生活中,英台和梁山伯成了好朋友。有一次,英台在越野赛中扭伤了脚,山伯不顾自己考试名次背起英台背了一个多小时。当送到寝室时,山伯已浑身湿透,脱下了衣服大口喘气。英台坐在床沿上低头沉思。

有一次英台发高晓,山伯陪了一晚上,英台说已好些了,出了一身汗轻松了。山伯连忙打水给英台:我帮你擦擦身,换一套衣服,就会很舒服。

山伯,我自己来。 英台,你浑身无力,还是我有劲。 山伯,我就怕你劲太大了,吃不消。 两人你来我往英台就是自己洗,不要麻烦山伯。

一直到毕业,在送英台到家门口,英台才轻轻说了一句:山伯,你真好!

梁山伯不以为然:将来娶老婆的时候要告诉我噢!英台愣了一下,双眼蹬了一下,转身而去。

半年后梁山伯赴京赶考,与财主小开同路。高考揭榜山伯银牌丶小开铜牌。在晚上中考聚会上,小开开心笑啊:中举了,我就可娶祝英台了!

山伯大吃一惊,就寻机问,原来小开是当地一霸,开跑马场的。马老板向祝家求婚丶英台死活不答应。祝父说令郎中举,我亲自送上门。

不料他竟中举了,自己也开心地一塌糊涂。

当夜,梁山伯没有睡下,连夜跨马千里走单骑。到了英台处敲门,同窗好友是知己,知己原来是女生,梁山伯一生都没有比英台更好的朋友,数年朝夕相处,胜似亲人般。

梁山伯就怕等不到英台了…


夏雨风


莺莺传

摘录

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

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

………………

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

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嘘唏,崔亦遽止之。

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

………………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

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

如今,人情似乎纸张张薄。

而莺莺之情,让人兴叹,让人怅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