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新政策和投资趋势

1、健康中国2030的要点和变革思路:

A、战略目标: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B、重要战略举措:

a)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b)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c)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全面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推出一批国际化标准规范。

d)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

e)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

f)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g) 加强医药技术创新。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

C、健康2030的变革思路。

a) 需求升级促进医疗服务产业由“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型。受老年病和慢病发病率的影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产业潜力无穷;妇幼产业链在加厚和加长,高端妇幼服务机会大;医疗美容、养老地产和养老旅游潜力大。

b) 医改重心从“控费”向“优化并均衡医疗资源”上转移。控费相关政策已经完善并在各省落地(两票制、医保目录更新、药品零加成、按病种付费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下一步医改重点是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国家推进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分级诊疗(带来四大领域的机遇——慢病管理、远程医疗、基层医疗建设和家庭医生建设)。

c) 公立医院改制升级,民营医院蓬勃发展。配合十三五规划,民营医疗集团(华润、中信、北大、复星)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除了改制外,公立医院应提升市场化竞争力——改革绩效管理体系、患者体验、与患者构建互信的关系、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办医,医院类境内外主体投资并购火热。

d) 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医疗服务行业升级。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对医疗服务产业已经深入渗透;医疗信息化系统不断完善,医疗数据的临床解读是医疗信息产业未来突破口;人工智能加速对医疗服务的渗透;医疗物联网加速医疗现代化管理;技术驱动的远程医疗服务是未来智慧医院运营的核心价值。

2、健康产业的主要机遇和领域:

A、细分赛道

a) 医药: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小分子靶向药;复杂仿制药、新型制剂

b) 医疗器械:精准医疗;AI医疗;高端影像设备、高值耗材

c) 医疗服务: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商业保险;第三方服务

B、细分赛道的机遇

医药创新:

a) 医药创新和新药研发成为投资热点。传统领先企业转型创新,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研发型初创企业已成为国内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新药研发成为医药私募股权投资关注的龙头方向,行业投资也从过去关注传统大型制药企业快速转向小型化、高技术化的新兴企业;生物制药在医药健康投资中占据着相当规模与比例,体现出资本市场对高成长性、高价值性的方向的长期而持续看好;创新药研发中65%资金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新药开发的单笔融资金额不断上涨,融资阶段越发提前。

b) 免疫治疗成为热点。第一是以PD-1抗体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抗体,PD-1和PD-L1是近年最为成功的靶点,2019年上半年的合计销售已超过80亿美元;第二是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CAR-T治疗相对成熟。

c) 基因治疗紧跟前沿。基因治疗是继小分子化药、大分子生物药以后的第三大发展方向;有可能是未来从根本上解决基因相关疾病的主要方法;欧美已经批准了9款产品;在研数量也从2014年实现转折后的指数增长,中国世界第二;目前研发较火热的领域包括眼科、血液性疾病、肌肉相关疾病、代谢相关疾病,这些疾病致病机理清晰。

医疗器械:

a) 医疗器械并购和投融资金额不断扩大。以IVD、高值耗材为代表的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案例和金额显著增加;IVD企业中的分子诊断和POCT设备生产商表现较好;心血管耗材和骨科耗材在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

b) 创新医疗器械申报及获批持续上升。器械绿色通道促进新技术的产品转化和应用,截至2019年8月,234项产品进入通道,63项上市。

c) 精准医疗临床应用正在迅速扩大。精准医疗分为: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实现精准医疗的技术平台是多样的,包括分子诊断、成像分析、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大数据等;分子诊断是精准诊断的主要实现手段,中国分子诊断市场有望保持超过25%的复合增速;精准医疗行业正有起步期向成长期过渡,原因有三点:临床应用逐步扩大、有证的诊断产品增多、治疗路径选择渐多。

d) 以分子诊断为代表的精准医疗推动诊疗流程的结构变化。由重治疗轻预防,转向重早筛早诊,目标是治未病。

e) AI带来产业革命。4次工业革命都由技术驱动,本次由AI驱动;AI在医疗产业的落地,市场发展迅速,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预计到2019年将突破280亿元。

f) AI已帮助国外药企完成研发创新。2017年以来,有100多家初创AI企业切入医药创新领域,积极的在药物靶点发掘、化合物高通量筛选、药物新适应症发掘等方向不断摸索;国际制药巨头也积极拥抱新技术,且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方式。

g) AI将提升医疗系统的智慧化。AI影像辅助诊断是AI医疗最典型及发展最快的应用场景;未来医院全流程AI化,提升了效率,从入院就医、问诊、诊断、治疗方案、康复等都可能AI化。

医疗服务:

a) 医疗大数据应用将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临床辅助决策系统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工作效率;医疗大数据是最有可能解决目前医疗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b) 医疗服务融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医疗服务细分方向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智能化方最吸引眼球。而综合医院、连锁医院这样的传统医疗服务机构,凭借其成熟的模式和规模,仍然属于热门领域。

并购的发展主要在综合医院/连锁医疗机构,而第三方检验、医疗信息化也是交易高频方向。

1. 资本助力医疗企业的创新的趋势和实践

政策、技术、人才、资金对于医药生物行业的发展缺一不可,政策引导和支持,产业资本的加大投入,将进一步吸引人才加入,技术不断积累沉淀,国产替代进口加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突破尖端科技,实现产业升级。

A、医药企业的创新实力、人才和政策推动是发展关键因素。

a) 经过数十年的模仿和进口,目前我国医药创新行业处于黄金起点。首先推动医药发展的就是研发与创新实力。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在医药领域的专利数呈增长趋势,有效专利数高于医疗器械,近年来医疗器械专利的申请数高于医药专利申请数,医疗器械专利池不断扩大。专利的积累可以直观的显示国家的医药创新实力,是实现替代进口的动力。目前我国对于专利申请的政策鼓励及审批时间加快,正是我国医药创新的高速时期,国产制药及器械得到了市场认可,地位逐步提升。

b) 人才储备对于行业技术巩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从 2008 年开始提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旨在可以引进人才突破现有技术,我国十分重视医药科技人才,在第十四批“千人计划”中,生物医药行业人才占比最高。

c)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平均值逐年增长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d) 国家的政策推动。本土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在高端进口领域的边缘实现替代,比如药品领域 PD1,器械领域彩超,这个得益于近年来国家的支持与重视。

B、资本助力——二级市场、一级市场融资渠道为不少优秀的医药生物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2018 年初港交所的生物医药企业绿色通道以及 2019年科创板的设立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资本结构,适配医药生物行业不同公司状况,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点,满足融资需求。

a) 一级市场股权投资:2018 年中国股权投资例数约10000 起,合计金额约 10800 亿元人民币。其中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案例数 5250 起,占比达 52.4%。从投资金额来看,科技创新领域总投资金额达 3861.9 亿元,约占市场总投资金额的 35.8%。生物医药是传统的科技创新领域,排名常年居于各行业的的前三位。

b) IPO通道顺畅,资本为生物医药特别是有创新型的未盈利的医药企业敞开大门。自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二级募资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医药生物行业始终占据一定的地位,近十年来医药企业的密集上市印证了这一点。

以信达生物为例:信达生物完美的首次公开发行不仅证明了香港可以支持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大规模上市,还重振了香港交易所创建可持续发展新行业的信心。衡量一个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不再仅局限于眼下的利润和现金流,更应着眼于其丰富的在研管线布局,后者代表着药企的未来。这种对研发管线认同的内在投资逻辑也为诸如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资本力量。信达生物自成立以来一直备受资本青睐,此前A到E轮融资已经累积募集6亿美元,其股东名单中不乏全球知名投资机构,比如斯道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以及国寿、平安、君联等国内大型资本。

c) 科创板的开放,旨在以硬科技为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医药创新的最基本层生物科技类企业创造良好的资本发展条件。科创板细则出台后,明确对于生物医药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制品、高端化学药、高端医疗设备与器械及相关技术服务等重点推荐,标准五中对医药企业重点提及,要求医药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但对盈利水平未作要求。此项标准为大量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提供便利,对医药公司盈利不做要求,强调的是公司的创新和技术能力,而估值体系与现有体系不同,能够将创新产品进行 DCF 现金流的估值,给了硬核科技创新的土壤,为创新型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

C、2019年上半年全球医疗领域投融资热点

2019年医疗健康领域风险投资虽然不见得能超过2018年的纪录,但是也有望紧随其后,达到历史上的第二名。投资是新药开发引擎高速运转必须的燃料,统计数据表明,在2009-2018年间,42%的获批药物起源于风投机构投资的公司。在2018年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创下历史纪录之后,今年的资本市场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突破性科学研究带来的创新技术平台,以及数字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扩展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a) 平台公司备受青睐。今年上半年,平台公司总计获得6.59亿美元的A轮融资,比第二名肿瘤学公司多35%。这些平台公司的临床前技术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多种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它们尚未选择一款主打产品或者同时在多个疾病领域中开展研究项目。从获得早期风险投资,到与大型药企合作,到公开市场上的成功,平台公司在资本投入不同阶段的出色表现彰显了业界对创新技术的支持以及对这些技术转化为创新疗法潜力的看好。

b) 诊断测试和诊断分析领域投资稳中有升。在诊断测试(Dx test)领域的早期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的投资水平与2018年相当,其中A轮融资数额最高的两家公司是开发早期癌症液体活检测试的Thrive公司和Sherlock Biosciences,这家公司开发基于CRISPR技术的传染病诊断测试。而在诊断分析领域(Dx Analytics)的投资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显著增长,达到9.53亿美元,全年投资总数有望超过2018年(18.7亿美元)。这一领域投资数目的增长反映了个体化医疗的需求和大数据分析的潜力。

c) 数字健康领域突飞猛进。将数字健康领域定义为使用数字科技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或者降低医护成本的公司。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已经在图像处理和诊断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今年上半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已经达到52.6亿美元,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投资总数!2019年全年投资总数有望超过100亿美元。

D、2019年中国国内医疗投资展望概述

在2017-2018年医疗领域一小波资本热潮后,2019年会是各路投资机构沉静冷却、在等待中酝酿机会的一年。机构的投资方式和逻辑亟待进化,以应对多变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产业变革。同时对基金管理人的专业判断能力及价值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人及创业者需要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1)热潮过后,投资者更加注重价值回归和风险意识,一味以高估值争取被投标的,可能退出回报相对有限;(2)过往2-3年的投资不可避免产生资产的堰塞湖,尚在爬坡期的企业面临后续融资的压力以及退出困境;(3)二级市场的疲软产生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面粉比面包贵”疑虑。

显然医疗行业的投资需要一定的耐心,资产持有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资本青睐的标的模式有两种:要么选择团队优质的早期成长型标的,以博弈更高的回报;亦或是中后期变现能力强、有一定上市预期的成熟企业。资金向头部基金管理人及明星企业靠拢的同时,投资人对细分产业及标的资产的研究需要更为深入独到,挖掘优质团队及管线提前埋伏才能获得更高溢价的回报。部分资金已经考虑将配置转向PIPE二级市场定增,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基金愿意承接一级市场低成本老股以及资产包,是基金退出和“续命”的一个新途径。

趋势判断:

a) 生态位决定行业话语权,抢先成功上市、具有充足研发和资金储备、甚至二者兼备的生物医药企业,将在国际合作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扩大行业优势。而“licence-in”等模式创新领域新增投资空间被压缩。

b) 估值体系重构,此前高位融资的企业将面临融资困难。这或许是管理层与现有股东沟通突破反稀释屏障,回归理性估值,以期长远发展的良机。而抓住“带量采购”的行业洗牌机遇,选择以合理价格战略出售,或许是帮助股东解套的另一出路。

c) 资金供给有限的生态环境下,2018年百舸争流的局面难以重现,成长期企业为争夺融资机会将越来越集中于若干细分领域,同质化再现,“纳什均衡”难以打破。

d) 随着主流机构投资组合布局基本完成,专业程度提高,投资颗粒度越来越细。愈是同质化,对与众不同的需求就愈强烈,独特的早期创业企业或成为医疗投资领域“新宠”,但因为科技认知壁垒及高风险特征,这注定仍是为数不多专业玩家的领地,若能稳健发展,极有可能走出引领中国医疗崛起的新领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