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滿洲地區,1931年-1932年

一等兵(左),第2步兵師,1931年戴01式鋼盔,它綽號“櫻花”,這源於它頂部鉚著的金屬物的形狀。早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軍隊就已駐紮在滿洲的部分地區,在1931年佔領全境。外穿毛加襯冬季外套,內穿90式毛料制服。

二等兵(中),第1騎兵團, 1931年後日本在滿洲和中國內地的作戰中廣泛使用騎兵。綠色(代表騎兵)燕尾型領章上的銅阿拉伯數字則代表所在的團。大蓋帽是當時軍人普遍戴的,但是很快它將被野戰帽所取代。

伍長(右),第6步兵師第13步兵團,1932年戴第二個重要版本的鋼盔,這種鋼盔類似加寬加平的德國M1935式鋼盔。鋼盔下面戴了頂有皮毛護耳的冬季軍帽。軍服是1930年基礎版毛料冬裝,帆布揹包沒有揹帶,腰帶上則固定著可以完全裝滿有坂38式步槍120發子彈的子彈袋。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中國內地和滿洲,1932年-1935年

大佐(左),野戰服,1935年在中國北部非軍事區的這名大佐穿1930年版軍官雙排扣大衣,縱向的肩章則顯示了他的軍銜。1935年時,雖然仍能看到大蓋帽,但這名軍官戴的野戰帽也已經被廣泛使用了。配備了帶手槍套的14式南部半自動手槍(1925年開始採用),是日本軍官最普遍裝備的武器。

少將(中),關東軍第8步兵師,熱河省,1933年在入侵中國熱河省的過程中指揮他的師的這名少將穿帶毛領和毛袖口的皮毛大衣,毛皮大衣的袖子是可拆卸的,並且縱向的肩章顯示了軍官的軍銜。這名將軍戴的大蓋帽已經逐漸被一線部隊所摒棄,只有那些年長或保持傳統觀念的軍官們還保留著。而這名將軍僅有的通用裝備就是他的軍官用望遠鏡了。

一等兵(右),鐵路保護部隊,滿洲,1932年所在的部隊是為了保護易受攻擊的鐵路線不受東北抗日遊擊隊的不間斷進攻而建立的。穿著執行警衛任務才穿的帶套頭帽的90式雙排扣大衣以應付東北冷酷的冬天。在火車上執行警衛任務的這名軍人沒有配戴更多裝備,但特殊的裝11式(1922年版)輕機槍彈夾的子彈包卻很有特色,此外,他的個人武器還包括了明治26年(1893年)式9毫米左輪手槍(裝在右臀部的手槍套裡)。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中國,1937年-1939年

上尉(左),第104野戰炮兵團,廣州,1938年第104步兵師的炮兵上尉身處中國戰場前線,1930年版的冬季上衣上的肩章展示了他的軍銜,而黃色的領章顯示了他所服役的兵種。他戴1932年版鋼盔,並按照陸軍的方式系鋼盔的脖帶。胸前勒的四條皮帶,其中三條分別是望遠鏡、文件盒和水壺的袋子,第四條則是義務兵版本的武裝帶,而腰帶上固定著他的14式手槍的槍套。

少尉(右),第108步兵師第117步兵團,1938年夏軍銜標誌已經從肩章移到領章。這種90式制服加上本土改良型的制服一直使用很多年,直到98式制服的出現。戴最早版本的木髓制太陽帽,在中國戰場上,有時可以看到這種帽子被各種軍銜的軍人戴著。94式軍刀擁有著色的刀鞘,棕色和藍色的握把帶和穗帶則是他作為尉官的標誌。雙皮帶模式,這是用來固定他的手槍套、子彈袋和軍刀的。

少佐(中),第21步兵師第82步兵團,1939年穿1938年版98式軍官野戰服配軍銜領章,右胸前的M型徽章則是他兵種的象徵。其新式的戰鬥帽已成為軍官和參謀人員的標準用軍帽,但這樣的軍官也許還會自行購買質量更好的戰鬥帽。昭和刀實際上是使用現代工藝製造的。一些來自古代大名家族的軍官使用家族流傳下來的軍刀刀片並配上現代材料做的刀柄等輔助配件來參加戰鬥,戰後這些古老的武士刀更加珍貴成為了收藏家所追捧的目標。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中國,1937年-1939年

二等兵(左),步兵,北平地區,1937年7月這一年的盧溝橋事變之後,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在第一個夏季作戰中北平陷落。穿配軍銜肩章的1930年版夏裝的他卻戴著有突出的五角星帽徽的1932年版鋼盔,而毛料綁腿則被十字交叉的繃帶加以固定。子彈袋和刺刀鞘、1935年版防毒面具、帆布揹包和舊式水壺組成了這名士兵的輕裝野戰裝備。

扛軍旗的准尉(中),步兵,上海,1937年8月步兵營裡負責扛軍旗的准尉,而軍旗則是較小的尺寸,因為它的大小與所在部隊的級別有關。這名穿基本式1930年版夏季制服的軍人戴纏著白布用於作戰的野戰版帽子。扛著軍旗,裝備士官用1935年版昭和軍刀和一把手槍。

海軍一等兵(右),海軍陸戰師,上海,1939年攻擊上海的海軍陸戰隊士兵穿1937年版“海綠色”海軍陸戰隊棉布制服。軍用背心外面的這種開領上衣和通常版的褲子、綁腿以及皮製棕色路戰靴相配。上衣上唯一的軍銜標誌位於他的右臂上,而有小部分軍官則在領子上配黃色金屬錨徽章。但士兵將1932年版鋼盔的脖帶以海軍的方式系在腦後。頭盔的前部是浮雕式的早期版本海軍陸戰隊錨型徽章。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諾門坎和中國,1939年

軍曹(左),第7步兵師第26步兵團,1938年和1939年的夏天,在蒙古邊境的諾門坎的戰鬥中,日本士兵飽受了蚊子的困擾,因此這名軍曹增加了兩項裝備——筒形的防蚊頭罩和特製的手套。他穿著標準的1930年版淺土黃色棉製服,配1938年開始使用的軍銜領章。

坦克團少尉(中),中國,1938-39年冬 指揮一個坦克排的這名少尉穿坦克部隊兩件式冬裝——上身是毛領夾克,下面是帶子束口的褲子,腳上穿內襯毛料的防水靴。他的右胸前有軍銜標。裝有低效不堪用的8毫米口徑94式半自動手槍的槍套是這名坦克兵的兵種象徵。

上尉(右),工兵,中國,1938-39年冬穿標準1930年版軍官冬季制服的這名連長一直使用舊式“燕尾型”領章(圖中領章的葡萄酒紅色代表工兵),1938年版軍官斗篷的脖帶將它部分掩蓋。他的軍刀懸在帆布腰帶上,這種腰帶已經取代了原來的皮帶,而軍刀的握把則用布料套子套上來加以保護。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進攻太平洋地區

曹長(左),步兵,婆羅洲,1942年1月曹長的形象出現的時間是日本接管了作為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盛產石油的婆羅洲島的時候。穿典型的熱帶制服。裝備一把14式手槍和一把帶扁平的棕色皮帶穗的1935年版士官用軍刀。

上等兵(中),步兵,爪哇巴達維亞,荷屬東印度,1942年3月作為步槍班裡的迫擊炮手,這名上等兵攜帶一隻被稱作“膝上迫擊炮”的89式50毫米口徑擲彈筒。穿熱帶戰制服,戴毛料手套,用帆布覆蓋住他的92式鋼盔。腰帶和揹帶上固定著特殊的彈藥袋,每個裡面可裝4發擲彈筒使用的榴彈。

海軍傘兵二等兵(右),第1(橫須賀)特別陸戰隊,西里伯斯島萬鴉老,荷屬東印度,1942年1月作為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不多的一支空降兵力量,這隻海軍空降部隊承擔了佔領荷蘭在西里伯斯島萬鴉老機場的任務,時間是1942年1月11日,這一天日本向荷蘭宣戰。324人的強力部隊成功地從1500名荷蘭守軍中奪取並控制了機場。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菲律賓和馬來亞,1942年

海軍一等兵軍旗手(左),海軍師,菲律賓,1941年-1942年海軍陸戰隊在日本佔領菲律賓的戰鬥中擔負了重要任務。日本帝國海軍的軍旗雖來自於陸軍軍旗,但有所不同的是軍旗上的太陽更靠近旗杆這一邊,而不是正中央。橄欖綠色棉布制服是專供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武器則是標準的有坂38式步槍。

上等兵(中),第48步兵師第47步兵團,菲律賓,1941年-1942年這名步槍班的輕機槍手來自入侵菲律賓的其中一支部隊,穿熱帶戰制服,其襯衫的翻領上配有軍銜領章,而他的鋼盔則用網子和植物所覆蓋並懸在身後。手槍套裡的手槍是個人防身的武器,輕機槍上還固定著與之相配的特殊的有坂刺刀,儘管在白刃戰時,它需要士兵非常強壯才能揮的動。

伍長(右),第5步兵師第11步兵團,新加坡,馬來亞,1942年2月

自行車在日軍入侵太平洋地區的行動中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入侵馬來亞的時候更是如此。當日本在東南亞的戰事進入最高潮時,許多士兵將著裝規定扔到九霄雲外,怎麼舒服怎麼穿。裝備比有坂式步槍長度縮短了的98式步槍。

二戰日軍部隊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31-1942年)

緬甸,1942年

二等兵(中),第33步兵師第214步兵團作為著名的所謂“白虎團”的一名成員,這名軍人的野戰軍帽上除了日本陸軍的黃星帽徽外還加上了一個特殊的帽徽。外穿熱帶戰棉布上衣和褲子,內穿無領襯衫,腳上綁毛料綁腿和黑色的大腳趾分開的帆布靴。作為兩人槍榴彈發射小組的一員,裝備了一隻裝在有坂式步槍槍口上的91式槍榴彈發射器。

伍長(左),第55步兵師 穿熱帶作戰襯衫和褲子,戴網子罩著的頭盔。背的揹包是晚期的帆布版本,懸在左側的是防毒面具包,右後側則是帆布乾糧包和水壺。揹包左後側上方扣的是用布料包裹的鏟柄與鏟頭分離的挖壕鏟

中尉(右),第18步兵師 穿全裝熱帶戰步兵軍官制服的他頭戴較晚版本的木髓制頭盔,軍銜標則佩帶在他熱帶襯衫的右胸處。在下面則是皮製綁腿束住的馬褲以及軍官用鞋。除了14式手槍外這名軍官還裝備一把私人所有的昭和軍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