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故事——西河村的清泉与传说

西河,当地人习惯称“县西河”,是北洛河的一条干流,从澄城县赵庄镇的崖畔寨发源,在尧头镇索村汇入洛河,全长36.8公里,这就是位于澄城县城西1.5公里因河得名的西河村

据资料记载,西河平均年径流量约在1900多万立方米,曾经是县城和茨沟以北地区十几个乡镇人畜用水及河边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尽管多年来因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西河水流量大大减少,但是仍然常年川流不息,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西河的泉多。至今,走在西河村的河边依然随处可见清冽如镜或汩汩而出的泉眼,而遗落在岁月里的那一汪汪清泉不仅丰沛了河水,也留下了一段段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澄泉是西河村的泉水里面最有“身份”的泉,据说“澄城”这个县名的来历就与这个泉有关。澄泉位于西河老桥南侧,直径不到1米,泉下及四周为石,泉水源源不断、清澈透亮,甘甜纯美如酒,自古以来为县城和西河老桥附近住户村民饮用水源。《春秋要纂》:“酒泉,周邑。今陕西澄城县西有甘泉水,俗呼县西河,出匮谷中,造酒尤美,名酒泉。”此说是否有据,无从可考,但足以说明澄泉之清冽甘美。澄城县制最早设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并改汉徵县为澄城,一方面是因徵澄音相近,另一方面选“澄”字,而非其他同音字,据说就是因西河有此清澈见底之 “澄泉”。过去澄泉旁曾有一石碑,对此详细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因县城人口增加生活用水量大,此泉水难以满足需求,县政府遂在西河修建抽水站,城市不再使用此泉水。历史上因暴雨发洪水,此泉曾多次被泥沙漫平,每次洪水过后,当地人都要清除泉中泥沙,称之为“掏泉”,挖去泥沙,则泉水涌现如常。后北关村修建抽水站,在河中建拦水坝,导致整个河床被漫平,加之,公路拓宽,挑水不便,当地人也没有再“掏泉”,而是另用其他泉水。

洗肠泉在西河村河岸东侧,现已找不到原址。泉沿方方不到一米,四周围石,常有油花浮于水面,传说是古代高僧佛图澄开肋洗肠之地。《高僧传》记述:佛图澄左乳房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平常小洞用棉絮堵塞着,读书时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洗去在尘世带来的痛苦和忧伤、尘垢和污秽、是非和杂念,然后再装进腹中。西河东岸原有一座普济寺,传说就是佛图澄在这一带宣讲所建。至于佛图澄是不是在西河洗过肠,我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河人在这一汪泉水里寄托了他们崇尚纯洁、向往真善美的良好愿望。也同样是从这个愿望出发,关于洗肠泉,西河人还另有传说:附近寺院的住持傍晚骑着一根芦苇远赴京城长安吃荤,天明前返回时,在泉边将肠子掏出洗净再装回肚,然后才进寺院开始一天的生活。据说洗肠泉旁原有一座亭子,亭内立一碑记述洗肠故事。

搠枪泉的名字则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相传刘秀北征与匈奴作战时,兵败至县西河。适逢连年干旱,庄稼也颗粒无收,士兵们撤退至此已是疲惫不堪,焦渴难忍,满怀希望地奔至河边,哪料河床干涸,光武帝长叹一声:“难道天绝我于此地耶?”随手把长枪扎在地上,准备拔剑自刎。就在此时,一股泉水顺着枪杆喷薄而出,士兵们欢声雷动,喝饱后挥戈冲杀,转败为胜。此泉即为“搠枪泉”。当地人称“枪眼泉”,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光武帝在此修有殿阁楼台,辟有行宫胜地。明末《澄城县志》载:“规模颇壮”,而现在已湮没于层层淤泥中。这段历史在清咸丰《澄城县志·艺文》也有记载:乾隆岁贡路小千撰《重修汉武帝祠碑记》中有“古有汉武帝祠,由来久矣,相传武帝北征驻骅于此,马渴搠枪泉涌,土人神其事,故祠之……”只是这里把汉光武帝记成了汉武帝,孰是孰非无可考究,但是,“搠枪泉涌”却成就了一段西河佳话。

在西河因泉而生的传说中,跪姑泉的传说最为优美。跪姑泉位于西河村上游钓鱼池三里处。传说春秋战国时,河东岸上塬永内村有一靳姓姑娘经常在河边一块石上洗衣。不远处有一汪泉水,清澈透亮,姑娘每次洗衣前或困乏之时,就跪在泉边的一块平石上,伸出纤纤玉手,掬泉而饮,泉水甘甜,顿觉神清气爽,困乏全消。天长日久,洗衣饮泉的这位姑娘也越来越漂亮,一日被骑马游玩的国王看中,选为王妃,随后此泉也被国王定为王室宫廷的专用水源。泉边那块平石因靳姑娘跪着喝水,留下明显的膝盖下跪痕迹,国王的马也在周围石头上留下了马蹄印。早年泉边的石壁上还有凿刻的“跪姑泉”三字,下面有约一米高、半米深的石洞,石洞后壁上刻有碑文,详细记述“跪姑泉”的来历及被定为“宫泉”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初,西河驻军炸山取石修建营房,拓宽河道,石洞及碑文被炸毁,但“跪姑泉”尚在,只是被泥沙淤盖。

如今,这些传说中的泉眼已经难觅踪迹,但是这些传说中寄寓的西河先民们崇尚纯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和品德,就像经年不息的西河水一样,世世代代流淌在西河村人的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