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妇人》给我最大的启示:好的家庭,都会表达情绪

文|若杉


最近,带写作营的小伙伴们,又重温了一遍94版的《小妇人》。这是我最近看过最温情款款的电影。


整个电影节奏平缓,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马奇一家的故事。


战争期间,马奇先生应征入伍,马奇太太带着四个女儿,一同生活。女儿们性格迥异,各有特色。


大姐美格贤惠温柔,有一些爱慕虚荣,一心想做一名贤淑的家庭主妇。


二女儿乔敢爱敢恨,热爱写作,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认知。


三女儿贝丝温柔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喜欢弹钢琴,是家庭中的润滑剂。


小妹艾米古灵精怪,小小年纪,就打定主意嫁个有钱人,时常把一句“我们都会长大,我们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挂在嘴边。


四个女儿个性不同,但同样的善良、温厚。尽管战争期间,马奇一家的经济并不富裕,但是“小妇人们”的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她们像一个坚不可摧的团体,用温柔的力量共同筑建和守护着这个家。


电影《小妇人》给我最大的启示:好的家庭,都会表达情绪

02

他们的幸福,来于情绪表达的不受限


每一个电影的人,几乎都梦想着拥有如“马奇”一家的幸福家庭生活。


弹幕上,不停地刷过“这一家人的氛围太好了”,“好想拥有这样一个家。”


马奇一家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在这个家庭中,“情绪”的自然流动。


她们善良,但并不意味着一味忍让。马奇太太平日里看起来个性温婉,对女儿们的引导总是循循善诱,但在该强势的时候,绝不做老好人,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比如,小女儿艾米回到家,哭诉学校的老师打了她,马奇太太立马给老师写了一封义愤填膺的信,信的措辞相当激烈:


“你有什么权利打小孩?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如果你打和羞辱小孩,她唯一学到的教训就是‘殴打和羞辱’”。


信写完了,她问艾米:“你能约束自己在家学习吗?”艾米点点头。


于是,她直接让女儿退学了。


在这个家里,愤怒从来都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情绪。


小女儿艾米因为姐姐乔不带她去看戏,愤怒地烧毁了乔的写作手稿。乔冲着妹妹怒吼:“我再也不想看到你。”


马奇太太了解了此事,没有劝乔让着妹妹,别跟妹妹计较,而是告诉她“这对于你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你绝对有权利生气。”


生气归生气,艾米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乔拼命相救,还埋怨自己,怎么对妹妹这么狠。


电影《小妇人》给我最大的启示:好的家庭,都会表达情绪


除了愤怒,在这个家里,悲伤也从不被轻易掩盖。


当马奇太太得知先生受伤的消息,她没有选择隐藏,独自抗下所有的悲伤。而是第一时间与女儿们分享了这个坏消息,并选择共同面对。


马奇太太要远行去照顾丈夫,一家人共同为此事做准备。留在家里的大姐担负起妈妈走之后,照顾家庭的重任;二女儿乔更是卖了自己的一头秀发,为妈妈换得出行的盘缠。连最小的女儿也在跑动跑西,为妈妈准备出行的装备。


因为不掩饰悲伤,一家人可以在悲伤中互相鼓劲、互相安慰。所以,悲伤在这里家里不仅没有表现的过于沉重,反而让一家人空前的团结。


02

中国家庭,习惯掩饰情绪


对于情绪的自在表达,是我从这一家人身上看到最珍贵的东西。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是不多见的。


我们似乎对于愤怒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还记得在电影《狗十三》里,爷爷在买菜的时候,弄丢了孙女李玩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原本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一家人如临大敌,谁都不知道要如何跟孙女说这件事。只想着拼命掩饰,一方面卖惨,告诉孙女,爷爷不是故意的;另一方面,弄了一条长得跟“爱因斯坦”很像的狗,来骗她。


电影《小妇人》给我最大的启示:好的家庭,都会表达情绪


因为,他们害怕孙女的愤怒。


父亲再婚,生了儿子。全家人都知道了,只有李玩最后一个知道。


因为,他们害怕孙女的悲伤。


而孙女这边,因为害怕家人们的担心,只能拼命掩饰自己的情绪,装着开心,装着懂事,装着不在意。


这是很多孩子长大的过程。


我们习惯于强调“合家欢”,强调“尊老爱幼”,却轻易的把愤怒、悲伤这些人类最自然的、本该拥有的情绪隔离在外。


隔离,并没有解决家庭原本存在的问题。只是让家庭成员学会了不表达,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于是,把更多的沟通,留给家庭之外的人。


而家庭内部,看似关系亲密,实则,渐行渐远。不表达情绪,看似维护了家庭表面的祥和,实则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就像导演徐峥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中国人最重视亲情人伦,却很少去拍家庭电影。因为里面说不清楚的东西太多了。说不清楚,是因为平时不愿意说,于是表面祥和的家庭往往内里暗流涌动。”


电影《小妇人》给我最大的启示:好的家庭,都会表达情绪


03

学会表达情绪,让家人走得更近


中国家庭面对情绪通常有三把斧。


第一,否认。


一个孩子看见妈妈在哭,很自然地问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习惯性地把眼泪一抹,对孩子说,“妈妈没事,是沙子迷了眼睛,妈妈给你做饭去。”


第二,压抑。


一个被妈妈偷看日子的孩子,愤怒的指责妈妈“窥探自己的隐私”。


这个时候,爸爸对他说:“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没大没小,你是我们生的,看看你的日记怎么了。”


第三,过度承担。


一个家里的坏消息,孩子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习惯了被否认、被压抑和过度保护。长大以后的孩子,要么选择继续把情绪埋在更深处,很难真的在家庭中,打开心扉。要么选择在某一刻,情绪被积压到极点,然后瞬间爆发。


所以,看完《小妇人》,我最大的感慨、最多的羡慕,就是她们之间平等的关系,和不受拘束的表达情绪的自由。


愤怒、悲伤,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

电影《小妇人》给我最大的启示:好的家庭,都会表达情绪

一个家庭里,也不会只有其乐融融的快乐。学会表达情绪,学会及时化解彼此小的情绪,不仅不会损害家庭关系,反而因为这种坦率,这种共同面对的勇气,让一家人走得更近。

这正是,许许多多的中国家庭,应该向《小妇人》这部电影学习的。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