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人類的發展史上戰爭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每個世紀都會迎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戰爭血流成河的殘酷畫面令人膽戰心驚,戰爭帶來的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讓人苦不堪言!

古人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戰爭雖然血腥,但也講究人性和公德,比如說不殺投降的俘虜,不殺手無寸鐵的百姓,不殺醫護人員……當然法西斯除外!

在我國古代一直有著“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這個道理沒有約束力,但卻被各國遵守著就算戰場異常激烈也不會貿然對來使下手。

古人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春秋時期因諸侯國勢力強大,周天子的權威急劇下降各國都會為了擴大地盤獲取更多的資源而交戰。一時間戰亂四起,不過所幸的是那時候就講究打仗的道義,在開戰前需要下戰書,不能搞突然襲擊,畢竟那個時候還是以“車戰”為主,雙方約定好時間和地點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人都到齊了,可以開始開戰了,預備~開始!)可見古人比現在文明多了,儀式感十足啊!

古人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以上的準備當然少不了來使為兩國傳遞情報,而來使來到異國不僅不需要擔心後顧之憂還會以禮相待討論著詳細的戰爭(貌似跟今天的媒婆有點相似,看來來使在古代很吃香啊!)

古人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但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仁義禮智信被拋棄戰爭也變得更多更殘酷,屠殺平民,擊殺俘虜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此時不殺來使還在於來使是文官,手無縛雞之力沒什麼威脅,但卻可以傳遞兩國情報,當然利用來使也可以傳遞某些信息,瓦解敵軍的鬥志!(這一點後來的清軍入關前皇太極就是用此招擊垮大明王朝的)如果不按約定將來使斬殺會怎樣?結果只會讓敵軍的殺戮心增加,產生報復心理,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