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鲁迅作品不能走


语文课本:鲁迅作品不能走


记得2013新学年伊始,教科书删除鲁迅作品有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这一次删除鲁迅作品《风筝》,不仅结束了63年来鲁迅作品雄踞中国中学教科书的地位,同时也结束了鲁迅先生作品在中学教科书里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文教科书教材选择主旨倾向改变的事件。

删除鲁迅先生作品是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大话题,前几年就沸沸扬扬了。我是一个反对派:鲁迅作品不是不可以删,而只是删什么,补什么的问题。今年倒更干脆彻底了,抹了一个光头。

我曾经写过几篇讨论删除鲁迅作品的评论:《鲁迅作品删留之争的题外话》《删除鲁迅作品应当缓行》《文学之悲哀,民族之不幸》《教科书删除了什么》等,主张可以与时俱进的调整鲁迅作品之选择,不可禁选;可以减少份额,不可取消份额;可以调整单元,不可禁止选用,简称“三可三不可”原则。

主张删除的人无非持这样二种态度:一是鲁迅作品过时了(过时,就不是鲁迅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也将黯然失色,此论不值一驳,可参阅我的上列评论文章);二是目前以青年作家赵瑜为代表的观点,为了便于阅读思考,我把他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并次第加以一一解析:

1,“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

2,“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3,“《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

4,“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5,“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

6,“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

这些观点粗看起来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稍加琢磨推敲便破绽百出,不堪一击。我们还是按序一一解析之。

1,什么叫“接地气”?“接地气”是一个新出现的政治词汇,用于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与学习并不准确恰当。硬要用,也无不可,学习语文之“接地气”,就是通过学习了解当时的人文历史,以古观今,以古思今,以古革今!究其旧不图其新不行,图其新,不究其旧更不行,何以以史为鉴!

2,鲁迅文章老更成。鲁迅后期作品较之早中期作品对年轻人更有益。毛泽东有更经典更高明的详细评论;也可以参阅我的上列评论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前辈对世界的认知是后辈感知前世的一比精神财富,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真理。

3,《伤逝》《祥林嫂》的教学不是搞忆苦思甜,而是要告诉学生当成近一个世纪前的中国人文历史来学习。学生能不能“感知”,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不能把老师的责任转嫁在学生的身上,进而变成删除鲁迅作品的理由。文学和历史著作历来是不分家的,《周礼》《尚书》《礼记》《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到现代姚雪垠的《李自成》都是这样。

4,“鲁迅的种种好”为什么要等到成长到成年人以后才去体会呢?要说能够真正“感知”鲁迅,成年人也未必能行;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后的成年人。按这个逻辑,读鲁迅犹如读司马迁;是不是大学的历史系也应当撤销呢。

5,“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自然是要的,这与学习一点鲁迅作品不存在任何互相对立或者排斥的逻辑关系。话既然说到这里,为什么不可以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风筝》是讲亲情,特别是儿时亲情的;计划生育客观上让独生子女们失去了许多“亲情”的温馨与快乐,《风筝》或许能够给他们以憧憬、遐想,不是很好嘛!

6,“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这是古已有之,大约2500前,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就创立了“按学龄阶段因材施教”教育法。“一定的阅读”,“一定”是一个模糊概念。学习鲁迅作品,并不需要学生完全搞懂,现在的年轻老师也只需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就算达到教学目的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考虑“成长为成年人”以后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问题。

更可气的是官方解释说“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当今社会就没有阴暗面了?就不能让学生知道了?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在理论上是早已经解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的;主旋律只有歌颂一个方面?前几天中央还在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思想上指出“阴暗面”也要反应,真实客观的反映阴暗面也是唱响主旋律的题中之义!关于文学艺术能不能反映阴暗面,怎样反映阴暗面的问题,71年前,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就阐述得非常经典了。

一本中学语文教科书有二三十篇经典作品,以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之地位和贡献,以鲁迅先生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中国最黑暗的社会历史画面而言,选择保留一二篇鲁迅作品,理所当然,诚不为过。

我们一直强烈反对日本文化省在历史教科书中删除侵华史实的错误做法,目的就在于让年轻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鲁迅先生生活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反映这个时代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以一些是是而非的“理由”放弃鲁迅作品在年轻人中的学习教育是完全错误的。

还有一种主张删除的观点是说鲁迅作品“太深刻”了,(肤浅的作品俯拾皆是)不适合年轻人。此公此论更是匪夷所思,无须浪费我们的时间与生命,由它去吧。

继续保留鲁迅作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一件国之大事,万勿小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