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

官破晓


国军里面也是派系林立,所以区分的时候就以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其他地区的军队为主,作为自己的嫡系,中央军的装备算是最好的了。记得在一个影视剧中,当时在前线的川军因为粮食没有及时送到去责问负责押运的中央军时,中央军可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完全不把川军放在眼里,所以从这些下属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中央军在蒋眼里才是最重要的。



装备来源

国军最初是受苏联支援,但后期随着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这场他国支援也好,自主购买也罢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之后到了1941年,此时的美国与日本宣战,所以美式装备开始装备到国军士兵身上,很多的美式冲锋枪等开始出现在战场上。

虽然国内也有自己的兵工厂但由于工业发展有限,所以此时的制造技术并不能完全支援前线的需求。另外中央军中的德械师是装备最好的,它的很多装备是模仿德式机械制造,并且军队的整编也是学习德国的方法。


装备

对于国军士兵最标准的装备应该是一把中正式步枪,帆布长条形的子弹袋(部分军官的手枪采用的是皮质子弹盒),水壶一个,干粮袋一个,防毒面具,带有青天白日旗的钢盔,手榴弹,国产加长型刺刀,军装多为中山装,另外士兵都需要绑腿。这样才算是比较完备的装备,当然这些多配备于中央军,普通的派系多是靠自给自足。


晓峰来介绍


答: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的武器来源非常的杂。这基本上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军工业实在太落后了,导致军队的武器配置也是参差不齐。抗战初期,国民党有178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但按照欧洲标准衡量,绝大部分只算是准军事部队,连正规陆军都算不上。其中,大约只有30个师勉强算是轻装步兵师,只有6个是按德国标准建立的轻步兵师,中国全国当时只有一个机械化炮团。这还是正规军了,更不要说是军阀部队或者是共产党的军队那个装备就更弱了。

我们就来简单的盘点一下关于武器装备的问题。

一、钢盔。

钢盔作为几乎是唯一的保护工具是判断这只部队是不是正规军的重要指标。国军中的德械师最典型的装具就是德制M35钢盔。此钢盔于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为M35,刚刚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有22万顶之多。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用户。

但是在战事的进行过程中M35钢盔消耗殆尽。到了抗战中期基本上就见不到了。

其他中国军队的主流钢盔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它的外形像扁平状的锅子,又像飞碟,所以也叫“飞碟盔”。这是英国一战时期的钢盔,只能防止炮弹破片。

虽然有点落后,但是总比没有要强。

二、枪械。基本上作战要有枪吧。这里就讲几款经典枪械

1.勃郎宁M1900式手枪:枪牌撸子,是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早期大规模生产的第一种约翰·勃朗宁自动手枪。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大量仿制此枪。

2.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老套筒或汉阳造,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在清末一直到朝鲜战争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

3.: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最早在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11厂)组织生产,以取代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4.莫辛-纳甘步枪:在俄国政府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枪。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装备国民党军队。枪声清脆,有如水珠溅落,因此中国人为莫辛-纳甘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绰号“水连珠”。

5.春田M1903步枪:在1903年6月19日被批准作为美军制式装备的。这支走过百年岁月的"老枪"沐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亲历了无数次战火硝烟。它是美国士兵的最爱,这为它挣得了最长的服役记录。抗战开始后,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装备中国军队。

6. ZB-26轻机枪:又称捷克式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

7.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6年至1965年英军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印度、蒙古、中国、西班牙。 而这把枪还有个别名叫“英七七”,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国,在抗战年代这款步枪由于射速快,便捷而且活力凶猛易维修的优点,按照国际租借法案,该枪被英国当做援助枪支援我军,由于它的枪口径为7.7毫米,所以就得了个“英七七”的别名,方便我军区分其跟其他外形相似的毛瑟步枪。

7.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该枪在国内进行仿制生产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

8.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

9.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前后生产3万挺。

10.M1卡宾枪: M1卡宾枪是枪械历史上大量生产第一种卡宾枪。

在美国援助国军的清单中本来是没有的,抗战时美国海军情报署向军统提供了大约1万支,抗战结束后在大西南的美国陆军移交了大约3.8万支,还有在华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移交了约1.2万支,这样总共有6万支M1卡宾枪流入中国。这算是当时中国单兵最强武器了。


南阁水哥


中正式、汉阳造步枪,再高级点就是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再加上两枚手榴弹基本就是对抗战官兵的基本印象。国力贫弱、装备不齐、派系林立,造成中央军和地方军之间因为实力差异装备水准各不相同,先不谈标准连人手一枪都很难做到。

当时国内工业基础太差,能制造武器的兵工厂以及生产的装备相当有限,主要是仿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 88)的汉阳造、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正式。虽然抗战中后期美国援助武器的进入对于战力提升不少,但大部分时间大部分情况下抗战国军将士使用的标准还是很低,初期唯一能称得上标准化的只有德械师。

中正式步枪、德式M1935钢盔、两枚m24型手榴弹基本就是全部单兵家当,这个标准和真正的德军相比就是低配版,凡事都要花钱以当时的国力承受不起。

捷克式机枪和毛瑟盒子炮也是标配,缺少德军大量自动武器,以这两种可以自产性价比高的装备代替。以普通步兵为例:一个班10人装备10支中正式步枪,每人携带200发子弹,一个排装备一挺捷克式轻机枪配弹400发,一人配两枚m24型手榴弹。

除单兵轻武器之外,以小口径迫击炮为压制火力,如:60毫米迫击炮,其他从德军进口的部分战防炮等数量极少可以忽略。当然这是最精锐的德械师而且换装数量有限,大部分抗战士兵手里拿的可能是汉阳造乃至老式老套筒都有,子弹能给个几十发就相当不错了,由于手榴弹生产要求相对较低,这可能就是抗战军民手中的大杀器了。

除了这些能够自己生产制造之外,还有大量从各国倾销而来的老旧单兵武器,说是万国货一点也不意外。


河东三叔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装备,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外,还有许多地方军,如川军、桂军、马家军、滇军等。地方军的士兵装备是五花八门,就连蒋介石的中央军也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里我们来看一下蒋介石的中央军在抗战期间不同时期的装备。


抗战初期,蒋介石的小部分中央军被编成所谓的“德械师”。国军的第36、87、88三个“德械师”准确地称为“德盔师”,士兵头戴德军的M35钢盔,步兵装备仿制德国的“中正式”步枪、皮制背包、军毯、雨布、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除此之外还携带两枚M24手榴弹。另外,“德械师”的军服是棉质的,冬天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有卡其短袖和短裤。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其中一部退到了印度,后经驼峰航线运去了部分人组成了中国驻印军。中国驻印军的军服由英军提供,每名士兵配发热带卡其作训服三套。个人装具为英军的P37装具组,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帆布子弹袋。钢盔为英军的MK2型,上面还有伪装网,鞋子为英军的野战低腰黑色皮鞋。缅北大反攻时,部分驻印军配发了一些美式装具,如新编第38师率先换发美军的M1钢盔。



历史军魂


抗日战争时期,所谓的“国军”就是蒋介石中央军和各地方实力派军队的总和,严格意义上说也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成分非常杂乱,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难界定“标准装备”是什么。

抗战初期苏联给予国民政府一定的军事援助,以此列装了几个苏械部队,比如第五军、第八军和第七十四军等,随着1939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定,苏联停止军援。到抗战末期美国开始提供较多军援,国军又开始装备美械部队,但都不应该算抗日时期的主流装备。



唯一可算成规模的就是国民政府为对日作战而准备的“调整师”,是在德国顾问的建议和帮助下进行的陆军整编,原拟完成六十个调整师的整训和换装,由于战争爆发,仅完成了两批二十个师的人员与装备调整,注意,调整师并不完全等于“德械师”,由于国力窘迫,一些调整师装备的是仿制武器而非德械。

调整师士兵的标准装备如下:



1,步枪,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枪(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枪。

2,子弹袋,帆布长条型,由肩上斜绕一圈再到腰间一圈,可携带20个5发弹夹(少数德械部队为皮制子弹盒)。

3,水壶,部分德国进口部分仿制,椭圆形木塞盖,肩被带。

4,干粮袋,方型,背带跨肩。

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制。

6,军常帽,圆筒型军小帽。帽围上有护面部,平常时折叠上去以两颗钮扣系住。

7,钢盔,德式M35钢盔,有一颗青天白日徽。

8,手榴弹,仿自德国的“二四”式长柄手榴弹。

9,刺刀,575.5mm国产加长型。

10,绑腿。


度度狼gg


抗战期间,国军基本上是所有部队的总称,八路军,中央军,晋绥军等等,各种装备也都是国内国外都有,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标准装备的。

要说真要有标准的话,我们分为两部分来讲吧,分别是枪械和非枪械。

非枪械:五大件是标准配置

这五大件是什么呢?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以及防毒面具。

钢盔:

钢盔最著名的就是德国造的M35了,因为是1935年定型开始生产的,所以叫M35,刚一出世,就收到了来自中国的22万顶的大订单,所以德国方面决定,优先供给中国方面,M35钢盔采用现代热压技术,相比较一战时期的M17更加轻便,对弹片的防护能力也有提升。

从第一批开始生产到第二年,中国一共购买了31.5万顶,几乎将德国的头盔包圆了,所以在抗战爆发的时候,M35成为中央军的标配,而日军看到军队顶着M35头盔,就知道是精锐部队来了,需要打起精神作战。

除了钢盔,更多的还是草帽,成本低廉,而且晴天能够遮阳,雨天能够防雨,有时候还能起到伪装的效果,并且草帽上一般还有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这才算是我国最有特色的单兵装备。

子弹袋:

普通士兵用的子弹袋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差不多,主要是以帆布制作而成的长形布袋,携带的方式就是斜跨式,由肩上斜着绕一圈然后在腰上在绕一圈,打结系在腰间,这种子弹袋一共有20个小包,每一个包里面能够放下五发子弹,合计就是一百发子弹,如果能够把子弹袋装满,在国军里面绝对是最高配了。

除了子弹之外,每一个士兵还会配备两枚M24手榴弹防在帆布包里面,帆布包挂在脖子上,放置在胸前,然后再用布条固定住。当时手榴弹包不仅有放两个的,还有五个甚至八个的。

军官的子弹袋则要高级许多,正规德械师的军官是配备驳壳枪的,他们使用的是驳壳枪专用的皮质弹夹包,这个弹夹包用皮带穿过来,扣在腰间,然后由Y字形的肩带撑起弹夹包,每一个弹夹包装满可以放下12个装有20发子弹的弹夹,共计240发子弹。

水壶和干粮袋:

水壶有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回来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我国自己按照德国的样式仿制的,用椭圆形的木头当做瓶塞,然后采用肩背的带子,德国水壶是放在腰间,仿制的则用肩背带斜跨在身上。

干粮袋也是分为德国和中国制造两种,不过形状都是方形,德国和水壶一样,是放在腰间的,中国制造则同样钟情于斜跨式,挂在身上。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主要是德国1930式的防毒面具,通常装在一个帆布袋里,不同于德国本土是装在一个圆筒里面。

枪械:

中正步枪:

中正步枪是国民党装备的制式武器,从抗战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一共生产了七十万左右的中正步枪,中正式步枪是德国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最早在1935年开始生产,使用的是7.95*57毫米的毛瑟枪弹,比日本的三八大盖所用的子弹威力要大。

汉阳造:

这把枪的原型也是德国的枪械,是Gew88枪,但是可操作性难,装弹退单困难,容易炸膛,射程在1200米,不过有效射程在1000米左右,精准射程20米,这把枪是当时国内军队使用最多的了,累计生产约四百万支,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才大量退役。

轻机枪主要是捷克ZB26:

又称为捷克式轻机枪,口径7.92毫米,射程1500米,外表特点就是装有20发装弹夹在机枪上方,瞄准线在弹夹左侧,而且这种枪枪管过热的话,可以快速更换,枪上面的握把在更换枪管的时候也方便提着。不过20发子弹的弹夹容量也意味着火力容易中断,在正常情况下,作为火力压制的机枪肯定是火力中断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抗战时期的老兵会在敌方换弹夹的时候乘机打掉机枪手,或者我们自己会在弹夹还剩三四发子弹的时候换弹夹,让敌人预估时机错误,以达到增加敌方伤亡的目的。

驳壳枪:

驳壳枪主要是军官的手枪,因为它的枪套是一个木盒,所以在我国也被称为匣枪或者盒子炮,因为它枪身宽大又被称作大镜面,还有就是它有全自动的功能,也被称为快慢机。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有单发和连发,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900发子弹,有效射程在50-150米。

其他的枪械就不是大众标配或者需要好几个人一起操作了,就不属于我们今天讲解的单兵装备啦。

结语

我们的先辈们在严峻的环境下,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看一下抗战时期的单兵装备,就知道当时的环境是多么恶劣,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先辈们仍然将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家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敬佩,去尊敬。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国民党士兵的单兵装备比较混乱,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力就比较弱,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所有短时间内把单兵装备统一起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就从武器和士兵穿戴上来了解抗战时期的士兵装备

武器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自己造,另外一个就是拿钱买。

抗战时期的中国工业基础极差,造武器装备更是难上加难,能够造出来也就写汉阳造,仿造轻机枪和子弹,就是这样,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国民党各势力交错在一起,内部斗争复杂,所以造成国民党军队在制度上,人员和武器装备上相差很大。

国民党一直采购德式装备,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打造成德械师,清一色的德国武器,可谓装备精良,然这仅仅是杯水车薪。抗战开始,蒋介石正打算大力购买德国武器装备,但是1938年,也就是抗日的第二年,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德国卖武器给中国,迫于同盟国的压力,德国便不再买武器装备给中国,那么之前的武器装备要是出现问题,没有后期维修服务和零件配送,对于蒋介石的机械师来说,东西是坏一件少一件。

国民党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也从苏联人那购买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防空炮,山炮,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等武器装备。

美国的援助比较晚,到1941年才正式向大量向中国援助,因为美国人也和日本人交战,为了更好制约中国战场的日军,美国人才会这么积极援助中国,美国援助的武器物资是最多的,到抗战后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已经从原来的德式装备改为美式装备。

接收了国外的武器装备后,对于国民党来说能够用中国自己的战略物资恐怕只有衣帽、鞋子等制式军装了。

军帽:圆筒形布制军帽成为制式军帽,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大盖帽会出现在高级军官出席的正式场所,数量较少;还有一些北方部队装备的毛皮军帽主要是为了保暖。

军服:分为夏装和冬装,夏装从开始时的黄绿色到抗战后期的土黄色;冬装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

上衣以中山装为标准,着装统一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军衔、臂章、胸章,这些是为了区分士兵与军官以及所属部队的性质。

军裤:比较简单,采用西裤的样式,有点像马裤,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中国军队全是绑腿,这个绑腿的技术还是要求比较高的,要绑的不紧不松,刚刚好,紧了会不利于血液循环,送了可能会脱落,影响行动。

军用武装带比较扎眼,只有军官才有佩戴,但是在战场上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所以国民党禁止军官在战场上佩戴这个东西。

军鞋:这个更是五花八门,国民党规定军鞋为黑色布制软胶鞋,但是实际情况由于物资匮乏,连草鞋都成了士兵的装备了。

还有一件比较有特色的装备—大刀,制作比较简单,也比较实用,大量装备部队。

除此之外还有干粮袋、子弹带,这些制作比较简单,所有士兵都会有。

造成国民党装备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力太弱,工业太落后,生产力低下,在这个背景下的抗战也只能有什么用什么,拿到什么用什么了。


滋溜一下


抗战时期,国军正面抗击了侵华日军,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等大规模的战役,就打了不下25次,都是血肉横飞非常残酷的大战。

国军由于武器装备性能差,缺乏炮火和空中掩护,且兵员由于体质包括单兵技战术性能也在日军之下,因此,战时国军损失惨重,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价,抗战胜利可谓来之不易,那有抗战影视剧表现得那般轻松自如的。

战时的国军队伍,除了以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的将校军官率领的中央军装备较好,包括晋绥军等地方军队武器尚可以外,山西兵工厂仿制了大量汤姆逊冲锋枪,其他的杂牌军比如出川抗战的百万川军的装备都非常差,不是老套筒,就是汉阳造,可以说整个抗战时期,国军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的装备。

撇开轻重机枪,就以步兵最起码的步枪举例,5发栓动中正式步枪,算是当时最好的步枪,其实,是1924年式德国毛瑟步枪的国内仿制版,由巩县兵工厂等厂家生产,发射7.92x57mm尖头弹,从30年代初生产到抗战结束,也就生产了六、七十万把,率先装备了国军主力部队中央军的调整师。

已知装备中正式步枪的有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即便上述主力调整师,也不是全部装备中正式步枪,仍然有许多士兵使用的仿制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汉阳造步枪,发射依然是落后的金属覆盖的圆头弹。

其他杂牌部队使用的7.92毫米汉阳造、初期的汉阳造即老套筒、7.62毫米的莫辛·纳甘、7.7毫米的李·恩菲尔德、M1895斯太·曼利夏步枪、7.92毫米捷克Vz-24步枪、6.5毫米日本三零式金钩步枪、8毫米的法国勒贝尔1886步枪、比利时FN1924和FN1924/30步枪、美国M-1903式步枪等不亚于10余种杂七杂八口径不一的步枪。

抗战中后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国军获得大量美式武器装备中,除了2万辆军卡以外,还包括1300架飞机,相当数量的坦克、山炮、榴弹炮、迫击炮、高射炮等重型装备。

国府军事委员会将美国支援的轻重武器装备了中央军,组成了39个美械步兵师,每师装备有M-1汤姆逊冲锋枪1080支,M-1卡宾枪540支,M-1903式春田步枪4500支,轻重机枪约350挺,60毫米迫击炮约170门,81毫米迫击炮约36门,37毫米战防炮24门,75毫米山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或75毫米山炮24门。


国平军史


国军士兵根本就没有标准装备,基本就是万国造阶段。

借着这个文章,纵横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国军(国民革命军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史。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的主要武器装备

所谓的国民革命军是在北伐前期,老蒋把北伐军的名字改得高大上一点,实际上基本就是南方地方军阀如桂系、粤系加上中央军(黄埔学生军)等拼凑而成,但是这只军队和北洋军阀的部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并且配备了大量苏联送来的武器。

很多人会疑惑,十万北伐军是如何打倒几十万北洋军的,其实这个武器就是重要一节,孙中山临死前和苏联确立的联合关系,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革命,1924年8000多支莫辛纳甘步枪以及一些火炮和机枪送达广州,到北伐前期,国民政府一共接收2.6万支步枪,子弹1600万发,机枪90挺,大炮24门。

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截获商团的武器,以及自主生产的一些。

这些武器大部分给了黄埔学生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军,而地方军阀基本都是万国造。

从北伐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国军的武器装备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老蒋财大气粗的时候,先是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的40多万北伐军,收编了大量部队的同时,也接收了他们的兵工厂,比如生产“汉阳造”的兵工厂,也为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大批的武器。

紧接着发生了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老蒋的中央政府彻底的掌握了全国的政权,这个时候中国以前的所有的武器基本都被国军所掌握,因此武器更是五花八门,相比北伐时期还要混乱,值得一说的是,东北军在九一八后撤到关内,拿的枪是沈阳兵工厂生产的,阎锡山的部队很多武器是太原兵工厂生产的。

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老蒋在获得绝对权威的同时,开始向德国学习军事,并且购置德式武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看老蒋反苏,开始与国民政府合作,德国更是想帮国军建立60个德械师,全师人员编制为11423人(野炮挽马师)或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实际调整过程中,装备也大量缩水,最后只有十个师能够称得上德械师,但是老蒋的钱没少花,运输大队长的这个称号真的不是白给的。

全面抗战时期,国军的武器装备

希特勒能够发动二战,估计老蒋还是助力一些,不说别的,就是国军脑袋上戴的钢盔,老蒋就进口了31.5万顶。

截止到1935年从德国进口1924式毛瑟步枪一万支,ZB26轻机枪5000挺,盒子炮5000把,以及一些轻型的迫击炮等,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也能够自主生产一些仿制1924式步枪的中正式步枪,以及其他装备。

1935年又开始续订装备,步枪子弹1.3亿发,马克沁重机枪1131挺,高射机枪120挺,战防炮224门(包括炮弹12.4万发);1937年又续订马克沁重机枪900挺,手枪3万把,当中还有10万支步枪和1.2万挺轻机枪的订单,虽然抗战爆发,但是大部分的装备都运抵中国了。

德械师是全面抗战初期的中坚力量,虽然精锐,却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被打残,再加上二战开始,德国自身也需要制造大量武器,因此也就无暇顾及中国了,后来日德同盟,中德也就中止了合作关系。

在中日全面开战后,由于德械师被打残,中国和苏联又开始进行合作,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苏联希望利用中国来牵制日本,因此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装备,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1200架飞机,1317门火炮,14025挺机枪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等。

然而到了1941年苏联同日本媾和,苏联停止对话援助,老蒋将目光投向美国,中国组建开始装备美式武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撤退到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最开始接受美式训练装备美式武器。

所以,在抗战中,国军的武器从来没有“制式”标准过,不像日本基本可以人手一把三八大盖。


史论纵横


抗战期间,国军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装备标准就是没有标准,能有什么用什么。
在卢沟桥事变中的29军,这个照片比较模糊,但是应该是看到基本的装备,步枪,刺刀,水壶,大刀。


当时装备最好的中国军队是滇军。

旧中国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军队,当时的中国武装力量是各显神通,自己想办法,这样子就是各路军阀利用自己的能耐,自己想办法。有的比如阎锡山和张作霖,自己盖兵工厂,自己造,还有的是进口国外的产品,进口货比较多,比如29军以大刀队而闻名天下,但是在长城抗战后,29军占据平津利用这里的财源,29军进口了大量的武器,在卢沟桥事变前,29军的普通士兵的装备是步枪一支,刺刀一把,手榴弹4枚,子弹一般是每人200发,水壶一个,钢盔一顶。


这些都是当时希望能够达到的装备,但是希望只是希望实际上没戏。



这个是投入台儿庄的西北军,钢盔就没有了,步枪手榴弹还是能有的。
当时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是这种布制的子弹袋,这种子弹袋有10个口袋,每个口袋放10发子弹,就是2个5发弹夹,一般是每个中国兵配发2条子弹袋,但是能不能盛满子弹就不知道了,老电影董存瑞里边,用小木棍塞满袋子冒充子弹的事不是胡编的。
建川博物馆里边收集的中国军队的水壶,是瓷的。

这个标准一般是装备比较好的部队,象滇军是当时装备最好的中国军队,一个连还有9挺轻机枪,营还有重火器连,但是这种部队就是只有滇军才有,但是其他的地方军就没有这个水平了,象29军那样的都是好的,装备最差的川军是川造步枪,而且这些步枪很多膛线都磨平了。

而当时处于国军战斗序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装备情况是八路军稍微好一点,而新四军极差,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手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就是这样当时新四军成军时的1万多人,有枪4000余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