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城好,城裡半園亭”:蘇州園林,超越與融入的身心之遊

文 |韌霧

蘇州最早的私園可以遠溯至公元4世紀的東晉顧闢疆園,聞名遐邇,也是江南第一座有名的私家園林。六朝時江南已為全國富庶之區,大運河開通後,蘇州經濟日漸繁榮,人口逐年增加,當過蘇州刺史的白居易曾寫道:“人稠過揚州,坊鬧半長安。”宋朝時,蘇州造園活動風行一時。此時的蘇州作為重要的手工業產地與商業消費城市,堪稱衣食住行的天堂,文人名士與達官貴人都鍾情在此地營建安樂窩,蘇州成為私家花園的薈萃之地。園林漸漸形成了賞石疊山之風,造型手法和佈局章法越來越多。

明代江南的私家園林已臻全盛,主要分佈於江浙,最重要的還是在蘇州。蘇州風物優美,人傑地靈,詩人畫家輩出,官僚文人集中,催生了眾多精彩紛呈的園林。到了清初,揚州迅速發展,“成為史上最為輝煌之園林城市”,直接推動者就是南巡的清帝,尤其是乾隆。有學者說,鹽商們大建名園,“唯一要旨即在取悅天子”,當時鹽商們往來四方,貨殖通財,除運回現鈔外,亦有大塊山石作為壓艙之用,園林的疊石之價都得以平抑。但一旦乾隆死後,“揚州幾乎所有園林都遭棄置、衰敗,乃至最終消失,存者僅略二三”。蘇州園林的發展從沒有如此大起大落,明清鼎盛之時,蘇州府內及臨近城邊有園林庭園200多處,恰如康熙朝進士沈朝初詩中所言:“蘇城好,城裡半園亭。”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江南毀園無數,舊跡凋零,蘇州也元氣大傷。

“蘇城好,城裡半園亭”:蘇州園林,超越與融入的身心之遊

拙政園冬景

學者童寯是近代開啟中國園林研究第一人。他與楊廷寶、趙深、陳植、梁思成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不同級的同學,中國第一代建築師。1937年留學歸來,童寯在工作之餘開始遍訪江南園林,終寫成開創性的《江南園林志》一書。他走訪探測時幸運地看到蘇州、南京等地許多現已無跡可循的園子。園林日常養護很耗費人力物力,這些園子能得到有效維護的寥寥無幾,只能任其自生自滅。他在前言中感嘆:“吾國舊式園林,有減無增。著者每入名園,低迂歔欷,忘飢永日,不勝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吾人當其衰末之期,惟有愛護一草一椽,庶勿使為時代狂瀾,一朝盡卷以去也。”

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園林保存較為完好的只有耦園等少數幾個小園林,列入世遺的幾大名園都已面目全非。當時蘇州成立了園林修整委員會,想把政府接收過來的私家園林修復後對公眾開放,既保存了歷史文物,又可發展旅遊。委員會的主任謝孝思遊說了一批懂園林的能人加入:周瘦鵑、範煙橋、陳涓隱、汪星伯,以及南京的劉敦楨、上海的陳從周等專家來指導。他們整修的第一個園林就是留園。

留園曾被清代的俞樾稱為“吳下名園之冠”,1953年委員會造訪時看到的留園景象卻是亭臺樓閣都已門窗全無,住滿了棚戶,養豬種菜,日本兵曾在“江南第一廳”五峰仙館養過馬,餓馬把楠木柱啃得只有碗口粗……可以想見當年園林修復的難度。也有一些堪稱奇妙的遭遇。謝孝思講過,他有一次遇到幾個工人推著小車擦肩而過,仔細一看,車上竟然是10扇上好的紅木隔扇,還有一套四幅完整的銀杏木屏風板。工人們正要送去車間解板做算盤,謝孝思一聽趕忙截下。隔扇之後拖去裝在留園鴛鴦廳中部,沒想尺寸竟再恰好不過,宛若原裝。委員會後來又接收了從地主大戶家沒收來的七八千件傢俱,發掘出各種可堪使用的桌椅板凳、大小擺設,用在留園及各大園林裡……就這樣,通過幾代園林人的不懈努力,修復拯救了一批蘇州園林,使之得以重煥光彩。現在所有入選世遺的蘇州園林,都經過了三維激光掃描測繪,保存了數字化資料,為應對突發的重大災害毀壞、為修復與保護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