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被冠以昏庸、暴虐等骂名的君主,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往往都是负面的。但是,作为胜利者的一家之言,我们所熟知的事实往往遭受过人为的加工与改造,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真正把握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而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就不得不对历史材料进行剖析,去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历史长河配图

·《牧誓》:周武王的讨伐檄文

商朝是建立于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个奴隶制王国,我们大多数人对商朝的理解都停留在《封神演义》留给我们的印象。在明清小说的塑造下,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以残暴荒淫著称的商纣王,以及一个神武卓绝的周武王。至于商纣王都干了哪些坏事读者应该都有了解,比如酒池肉林、靡靡之音、残害忠良等等骇人听闻之事。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 《尚书·牧誓》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周武王像

商朝统治如此残暴,就应该被推翻,周朝的出现拯救了天下苍生。最终,周武王在姜尚等人的帮助下,会盟天下诸侯,在牧野之战后灭亡了享国六百余年的殷商王朝。当时为了证明自己师出有名,周武王做了战前动员,历数商纣王的几大罪状。这场战前动员的内容被收录进了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之中,那就是著名的《牧誓》。

周武王为了证明自己讨伐商纣王的合法性,列举了商纣王如下罪状:一、妇人干政。二、不修祭祀。三、不任用亲族。四、收容并任用罪人。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周武王像

·牝鸡司晨:两种社会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这第一条罪状。在父权时代,妇女地位低下,不能参政干政,这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以后历代虽然出现过不少政治女强人,但毕竟属于个例,而且在她们很难几乎不可能得到“正名”。但问题在于,父权的建立是在母系氏族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商周所处的上古时代,正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

也就是说,此时只是父权社会的起步阶段,妇女的地位虽然不如男性,但还是比较高的。比较著名的殷商名将妇好,其本身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不仅带兵打仗,同时还是祭司。在一个非常重视宗教祭祀的奴隶制国家,一个女性同时掌握军队与祭祀的权力,这本身就说明商朝并不轻视女性。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司母戊鼎”,鼎是食器,也是礼器,对国家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为了纪念一个女性而耗费国力铸造这样巨大的器皿,这也说明了女性在商朝的重要地位。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商朝本身是游牧民族,所以在商朝前期才会频繁的迁都。而在游牧民族社会,女性的地位往往会高于农业民族中女性的地位。周朝的祖先就是著名的“农神后稷”,周人本身就是农耕民族,因此其父权更为强化,对女流干政十分反感。因此,周与商在两性权力分配上的差异是由两种社会模式下不同的社会分工决定的,其本身并不能算作一种过错。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纣王影视剧照

·不修祭祀:进步的商纣王

周武王指责纣王的第二条罪状是不修祭祀。在上古蒙昧时代,中国也盛行宗教崇拜行为,这其中既有神灵崇拜,也有祖先崇拜。

但是到了商纣王时代.这种情况 大有改变,一般不再屠杀奴隶,就是抓来的俘虏也不杀 害。一是让他们从事田间劳动,进行集体生产;二是让他 们参加军队,用俘虏补充兵源,履行征战和守土之责。

—— 《从尚书牧誓看商纣之罪》

商朝本身是一个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国家,这一点可以由被大量发现的考古证据证实。在今河南境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来自于商朝的祭祀活动遗址,包括大量的殉葬坑。商朝盛行殉葬,而且不止用动物,还喜欢用人殉。商朝人会把大量在战争中俘获的战俘作为祭品献给自己的祖先与神灵,规模十分巨大,甚至一次会杀掉数千人。但是到了商纣王时代,类似活动越来越少,规模也越来越小。

因为在当时,人们是信天命的,而天命来自于祖先神灵,只有给神灵与祖先足够的牺牲才能让神灵与祖先愉悦,因而保佑他们。商纣王不好好祭祀的行为激怒了商朝贵族,周人以此为名,正是为了鼓动商人和自己一起反对纣王

纣王为什么不喜欢祭祀呢?因为常年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使得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被白白浪费,纣王是想通过减少祭祀行为,增加劳动人口,促进社会生产。从这一点来说,纣王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进步性,但可惜得不到认可。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纣王剧照

·任人唯亲:王权与贵族的决裂

第三条罪状是不任用亲族。任用亲族换句话说叫任人唯亲,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任用亲族才是罪状。而纣王不任用的“亲族”的代表就有箕子、微子、比干等人,这三人被孔子称为“殷商三仁”,但我们的开国领袖曾说这三人是“汉奸”,其中微子最坏。因为与纣王的政见对立,这些反对纣王的商朝贵族密谋推翻纣王的统治,甚至派人到周朝去请兵。我们先不看双方的政见为何相左,但因为内部矛盾就引外敌入侵,这确实是卖国行为。

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史记·殷本纪》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史记

而纣王重用那些人呢,都是来自中小贵族阶层,比如恶来、费仲等人。商周时代的中国政治是贵族政治,天下是真正的私家财产,这和秦汉以后的官僚政治有着巨大的区别。在这一政治环境下,出身寒微的人必然会受到主要是来自贵族阶层的反对。但我们说,一个人的才能和出身没有必然联系,纣王的做法反倒有些唯才是举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否定。

《牧誓》中说纣王:“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这里所说的百姓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平民,而是当时的贵族,上古时代,百姓是对贵族的统称。商纣王对贵族阶层的排斥给自己招来了巨大的非议,导致自己站到了整个贵族阶层的对立面,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做法使得纣王失去了权力基础,其败亡也是必然的。

而在纣王败亡后,不仅他自己,他所任用的那些人也遭到了污名化,被称为“奸宄”。而西周建立后一方面大封子弟亲族,另一方面分封殷商贵族,这其中就包括被封于宋的微子启,这更佐证了殷商的灭亡其实是周人和殷商贵族里应外合的结果。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周文王

·收容罪人:殷商与属国的渐行渐远

第四条罪状是说收容并任用罪人。这里所说的罪人其实是指流亡的奴隶。在奴隶制时代,当时的各个国家都有大量的奴隶。这些命运悲惨的奴隶,不但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还要像猪马牛羊一样被宰杀祭祀,因此奴隶逃亡的现象很普遍。

而在纣王时期,纣王对奴隶相对宽容,他想要吸引更多的逃奴来到商朝,从而为商朝增加劳动人口,促进社会生产,因此对逃奴采取庇护的政策。但纣王的行为却激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愤怒,并因此和商朝渐生嫌隙。

与此同时,周文王却选择“有亡荒阅”,搜捕逃亡到周国的逃奴还给其原主,这增加了其他诸侯对周人的好感。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武王伐纣有大量诸侯响应的原因。

再读《牧誓》:一篇战斗檄文,为我们重构三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后记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殷商在纣王手中的灭亡其实具有复杂性,殷商统治阶层内部的分裂才是其灭亡的真正原因。商纣王的一些举措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即使纣王本身任用“罪人”、宽容奴隶这些做法在当时可能是出于自身需求而未必是出于长远谋划,也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但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定了纣王的做法会给他的统治带来严重威胁。今天我们不从功与过的角度去看待纣王,而是仅仅分析历史文献下隐藏的历史真相,从而去寻找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历史。

参考史料:《史记》《中国文化史》《从尚书牧誓看商纣之罪》《尚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