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死"才是"生"?

《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

作为日本文坛一代巨擘,川端康成无疑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在1914年开始写《十六岁的日记》后,他几乎每年都有产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积极写作的作家,却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不断提到“死”和“自杀”这两个概念。

川端康成曾在《川端康成文集·文学自传》里说过:“我没有孩子,亦不能成为守财奴;同时,也看见成名后的空虚。我所有的,只是恋情。那是我至关重要的生命之纲。”

在川端康成的心中,爱情才是至高无上的,而他紧接着又说,“我的恋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无法使仅有的妻子幸福抑或不幸。我只能突然地令其丧失生活能力,成为空虚、绝望的女人。”他对于在自己心中仅剩下的,让他至关重要的爱情也心生无望。

《美丽与悲哀》发表于1961年,文中着重描写了男主人公大木年雄年轻时期的情人上野音子这一形象。川端康成通过这一形象阐述了他心目中的恋情与纯洁,但同时通过对音子与男主情感的描写又表现了他内心的虚无与悲哀。

要具体解释带有川端康成个人特色的虚无主义还需先从虚无主义的意义及川端康成的生平说起。

一、川端康成在虚无主义中找到慰藉

1.虚无主义地提出

虚无主义”起源于拉丁文“nihil”,表示什么都没有,最早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引入哲学领域。在这时,虚无主义有很多种含义,比如,有的认为人是从神性世界流落的异乡人,而神是充满了裂痕与矛盾的,人必须要将上帝杀死才能得救,这种思想被称为诺斯替主义。

《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

又比如尼采的柏拉图主义,认为人们感官所体会到的“现实世界”是虚无的,他只是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的微弱投影。这些都属于虚无主义的主流含义,但川端康成所持虚无主义又与这些主流情况有所不同。

2.川端康成与虚无主义

川端康成生活在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虽然他因为文坛大师的身份被社会所尊崇,从而未受到太多战火波及。但他看着国内每天都有无数贫困弱小的人类在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国外无数的年轻生命因为无情战争而陨落。

甚至在最后,这些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好结果,日本在1945年8月21日正式宣告投降。那一瞬间,川端康成内心是受到了极大冲击的,早年间,他虽然因为国内政治形态杂乱,国民生活痛苦而满心从各种宗教里头寻找慰藉,最后在糅合了西方虚无主义,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的“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等道家虚无思想后,形成了一套 “即使对生活的兴味越来越淡薄了,我的精神自觉和愿望也更为坚定。” 这种还能让自己保持积极态度的虚无主义。但这种积极态度在日本战败和好友接连死去后逐渐转为消极。

二:《美丽与悲哀》中隐藏的虚无主义

1.《美丽与悲哀》讲述了什么?

《美丽与悲哀》是以一个有妻有子的男人大木年雄出轨了一个十六岁学生上野音子的故事开始讲述的,在故事的开始,五十五岁的大木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二十四年前爱上的情人上野音子,他希望能到京都去和上野音子一起听一次除夕的钟声。

《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

在遇见上野音子后,大木认识了音子的女弟子坂见庆子,为坂见庆子所诱惑,两人发生了婚外情。然而实际上,坂见庆子与上野音子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关系,上野音子因为对大木的深沉爱恋,下意识将情感寄托在了坂见庆子身上。

坂见庆子愤怒于大木的花心与音子的痴心愤而报复,先是引诱大木与其发生关系,随后又引诱大木的儿子太一郎与其在一起,最后太一郎在庆子强烈建议的游湖一事中溺死。

2.为什么从《美丽与悲哀》中能看到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

川端康成在《美丽与悲哀》中对于音子的画有这样一番描写:“那是一朵正面牡丹,花朵比真花还大。花叶很少,下方有一个白色的蓓蕾。……那大大的红色牡丹奇特地从深处闪着孤独的光。”这朵奇异的牡丹花指代的正是对于爱情忠贞不渝且奉献一生的上野音子,也是指代的川端康成心目中的爱情。

上野音子为大木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为了大木打胎,甚至在大木离开她二十四年后依然深爱着大木,可以说,她的一生自见到大木开始就成了与大木爱情中的囚徒。

然而这位川端康成心目中“忠贞爱情”的代表在故事的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空余虚无。

三:川端康成命运多舛,认为“死亡”才是“永生”

1.川端康成命途多舛的身世。

《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

川端康成两岁丧父,三岁丧母,十岁时姐姐患病死亡,十五岁时祖父离世,小小年纪的他只能去往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亲人接连离世为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提供了诱因,他在《独影自命》中写道,“亲近的人去世了,随心灵空虚而来的痛苦是必然的。”

接着随着时间流逝,他的朋友们也接连归天,他感叹,“对他们的死也没有充分的悲哀。我到底为什么丧失了这种爱的幸福和悲伤的幸福!”这句话不由得让人想到《局外人》里的的莫尔索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然而,莫尔索并不是真的对一切漠不在乎,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是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

对于亲情缺乏的川端康成来说,十七岁时的初恋是无比美好的。他在《美丽与悲哀》一书中写到的大木年雄出版的描述他与上野音子情爱故事的书籍《十六七岁的少女》应当也与这件事有关。然而让川端康成心悸不已的初恋以对方匆匆留下一纸诀别信而告终,信中甚至都没有写明他们分手的缘由。

这件事让川端康成

对于爱情有种先得后失的特殊感情,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姑娘弃我而去,但十年之后,她却来到我的家中,看见我那欣喜若狂的神态,内人气得哭骂。”

这里就表现了他对于初爱始终恋恋不忘,但后来他又说“但却仅此而已。女人如今身心两败。”因此,他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最终就停留在了少女的十六七岁。

《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

然而,在《美丽与悲哀》中,为了爱情先是“十七岁和大木分离时,音子已经有了终生不嫁的念头”,后又在知道了大木与庆子一事后仍旧爱着大木的上野音子,被川端康成改成40岁时风韵犹存且一直忠贞于爱情的上野音子,最终还是一无所得。

从这里能看出他在憧憬爱情背后的虚无思想。正是虚无思想的引领,让他有了死即生的想法。

2.经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精神折磨。

在希特勒自杀后,许多忠心跟随他的德国士兵都选择了自杀,他们不敢相信自己无比相信的理念竟然是错的,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竟然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消逝,于是在承受不住巨大打击的情况下愤而选择自杀。

这种情况和二战后日本的情况有某种类似,当时,川端康成虽然悲哀于日本国内因为战乱而民生凋敝的情况,但对于日本天皇的理念是信服的,否则也不会在日本战败后久久不能释怀。这一点从他的徒弟兼好友三岛由纪夫创建

试图复辟天皇制度的“盾会”可见一斑,当三岛由纪夫因为“盾会”兵变失败而在1970年11月25日自杀,过后不久,川端康成便在1972年4月自杀身亡。

3.希望在各类宗教中寻求寄托。

深受各类情感折磨的川端康成曾迫切的从各类宗教中寻求寄托。早期,他试图信仰基督教,然而这样并没能给他空虚的心灵带来半点慰藉,后来他接触到了道家“有无”的思想和佛教“轮回”的思想,这些思想可能让他觉得那些因战乱死去的人并没有死,他们去向了“永生”。

同时,这种思想也让受到西方“虚无主义”影响的他看到了希望。道家讲究一切皆从“无”中来,“无”即为“有”,“无”是“万物之始”。他认为自己能在虚无中找到“有”,找到精神慰藉,并以此保持积极态度。

《美丽与悲哀》背后的虚无:川端康成为何觉得

川端康成晚年对于佛教尤为喜欢,佛教讲究轮回,灵魂不灭,因此他对于死亡并不害怕,但他也不崇尚为死而死,他希望自己能平顺地接纳死亡到来。

四:积极虚无主义转为消极虚无主义

让川端康成相信“死”即是“生”的原因是他内心的虚无思想,而虚无思想的成因是他苦难的童年和深受日本战火戕害的日本国内混乱的生活情况。他缺乏亲情连失亲人以及初尝情爱滋味却又被迅速抛弃的经历让他的内心敏感,也让他对于爱情有了“十六七岁的少女”这种执念。

但当时的他通过糅杂了各种虚无思想让自己活了下来。可是在晚年,经受了日本战败,好友接连辞世后,他的虚无思想逐渐由积极转向消极,虽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写道“我讨厌自杀”,但他的讨厌不是不喜欢自杀这种行为,而是不喜欢为了死而死这一做法。

最后在好友三岛由纪夫死去后,他便再承受不住这种虚无的悲凉,自杀离世。

参考文献:

《美丽与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