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菜籃子”有保障 農產品有出路


聚焦 | 三河:“菜籃子”有保障 農產品有出路

3月16日,夏寶磊的草莓棚裡暖意融融,一顆顆紅彤彤的草莓讓人垂涎欲滴。工人們正忙著在田壟間疏果,不時有蜜蜂倘徉在綠葉細花間授粉。

從耕種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轉向種植草莓等經濟作物,30歲的三河市燕郊鎮西吳各莊村村民夏寶磊去年實現了“經濟轉型”,是受益於產業結構調整的農戶之一。如今,正是第三茬果生長期,他家2畝8分地裡試種的大棚草莓長勢喜人。

夏寶磊介紹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茬草莓成熟後都是供不應求。“從早7點到晚9點,我一直在棚裡忙前忙後,一天賣了150斤,每斤20元,總共3000元。這是種傳統農作物想都不敢想的收入。”夏寶磊說。

近日,三河市出臺《關於做好“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方案》,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抓好全市農產品生產,保障市場穩定供應。該市農技人員利用網絡、電話、微信等手段開展遠程技術指導,推進種植合作社通過訂單組織生產,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農產品線上銷售,推廣“農超對接”“農餐對接”“農食對接”三種模式,及時溝通產銷信息,協調供需關係,確保均衡上市。目前,三河市蔬菜生產以日光溫室和中小拱棚設施為主,蔬菜在田面積711畝,平均日產量11.5噸。

夏寶磊點開手機微信,自建的新鮮草莓售賣群有客戶380人,自己在朋友圈發佈的售賣草莓視頻和圖片下方也都有客戶點贊。“藉助‘互聯網+’和微信平臺,銷售根本不是問題。”夏寶磊表示,疫情期間,收付款大部分是通過點對點遠距離移動互聯網轉賬支付,避免了接觸性感染髮生的可能。“今年下半年,我打算把草莓擴種到50畝,同時帶動更多有條件的村民一起致富。”夏寶磊對未來充滿信心。

近年來,三河市因地制宜,抓結構調整,促產業升級,解決農民就近就業問題,提升了產業抗風險能力,形成了一批特色農業村莊。燕郊鎮大石各莊村百年文化梨園1300畝,小石各莊村千畝黃桃基地,西城子村700畝櫻桃園,興都村200畝大棚蔬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三河市將疫情防控延伸至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復工生產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網信三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