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难之役?

THM0731


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地方击败中央的案例,中央军在国家稳定时期不敌地方军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屈指可数。它应该说是明初政治上各种矛盾的一场总爆发。

第一,靖难之役的根本是朱元璋错误愚蠢的皇子分封制度导致的。汉行分封,酿成了七国之乱,晋行分封,导致了八王之乱。朱元璋干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只能是让自己亲自选择的接班人饮下了这杯苦酒。当然,明初的政治有其特殊性,派遣皇子分封作为一种备选手段是可能是朱元璋另有深意的国家举措的,但是他将自己的二十几个皇子全部分封到了大城市担任藩王,这就是大错特错。国家的全部力量都被这些诸侯王蚕食殆尽,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实际上更像周代的周天子,根本没有实际的皇权。二十几个藩国全部都在大城市,经济无法供给到中央,所以削藩是必然的。所以说,靖难之役从根本上来说就无法避免。

第二,靖难之役早期和汉代的八王之乱极为类似。汉景帝诛杀了晁错,战况立刻好转。惠帝不肯诛杀齐泰黄子澄,就使得自己一败涂地。这证明皇帝和社会的关系已经非常疏远,皇帝只有做出实际的举动才会获得百姓的支持。但是建文皇帝选择了沉默,就自然得到了百姓的厌弃。这也是明太祖时期的高压政策所导致的,地方官员纷纷束手。在靖难之役中,有许多地方官纷纷主动献城投降燕军。这说明在地方官的心中,无论谁做皇帝都一样,在洪武皇帝的阴影下,自保才最重要。因此,靖难之役也可以说是对于洪武政策的一次总检讨。


经典守望者


导语:

大明靖难之役,首先,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内部战争。是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护皇权行动中,一大败笔。常言道: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元璋为了子孙代代皇权永固,可以说绞尽脑汁,处心极虑。不惜发动三大案,残酷打压文武百官,开国勋贵集团。但是藩王分封制,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其次,朱元璋对藩王拥有兵权没有限制,这个是靖难之役能发动的最根本因素。拥有兵权又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各地藩王,必然会推举兵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举兵。所以,靖难之役实质是大明藩王反对削藩的一场叛乱。

但是拥有了全国兵马的建文帝朱允炆,却因为自己决策的一次次失误,以及众多猪队友的帮助下,结

果令人惊掉下巴的输掉这场战争。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冲动,让建文帝王丢了皇帝宝座。

一,少年登基,妇人之仁。激情削藩,连环失误。

朱允炆21岁登基称帝时,大明天下强藩林立,少年天子内心担忧也是正常。可形势未逆转,兵权未制伏,面对以燕王朱棣为首藩王集团的强势,朱允炆太过于自信,登基一个月就马上削藩,打草惊蛇后,必然是图穷匕现。

朱允炆另一个缺点就是妇人之仁,作为一个帝王,面对政治对手从来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后快。朱允炆学习儒家经书太迂腐,当朱棣入京时,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妇人之仁不愿意诛杀,偏偏要学那西楚霸王沽名钓誉。内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个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发动叛乱时,朱允炆把妇人之仁发挥的淋漓尽致,还让统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杀他叔叔。可耿炳文战事稍失利,又匆匆临阵换帅,换上纸上谈兵李景隆,结果是一错再错。

二,临机立断夺北平。无间道夺南京。

反观戎马一生的朱棣,政治,军事经验皆丰富老练。朱棣在北京见皇太子时,就曾假装亲热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说: 没有想到你小子都当太子了啊。这样的大逆不道,朱允炆还求情朱元璋不杀朱棣。所以,朱棣已经看穿朱允炆的软弱。当决定起事,朱棣果断杀人夺兵权,占领北平,拥兵十万南下。

靖难之役,朱棣率军血战大宁,白沟河,济南,东昌,夹河,决战灵壁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收买徐增寿打开南京城门,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后。

最后总结:

靖难之役,作为大明帝国为了争夺皇权的战争,它的实质是地方藩王集团与中央君权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体表现。这场战争的不正义显而易见。只是优胜劣汰,燕王朱棣获胜,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台。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1635972927636644"} --}

红红火火讲历史


靖难之役其实没那么复杂。

从性质来看,它就是地方藩王起兵夺取中央政权。只不过它是中国古代上千年藩王造反唯一成功的一次。“靖难”不过是朱棣给自己造反制造的合法借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曾有规定,中央出现奸臣威胁皇权,地方藩王可以起兵除去奸臣。

从造反原因来看,朱棣的造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的一次绝地反击。建文帝即位后根据齐泰等大臣的建议,决定进行削藩。但建文帝的削藩措施过于激进,甚至造成个别藩王的自杀。朱棣作为实力最强的藩王,目标太大,如果不孤注一掷起兵造反,就是坐以待毙。

那么,“靖难之役”朱棣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呢?

第一,朱棣个人优秀的军事指挥艺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建文帝“蠢猪”式的指挥。

第二,朱棣身边人才济济,文臣武将众多;而建文帝任用的大将不是老迈就是如李景隆这样的蠢材。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而由于朱元璋早年采取了藩王守边的策略,使得朱棣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第三,朱棣的成功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虽然朱棣个人具有很强的指挥艺术,但毕竟是“以一隅敌全国”如果战争长期持续下去堆朱棣也是不利的。而抓住时机,绕开守卫严密的大城市,突袭南京,造就了一个大的战术突然性。再加只李景隆反叛打开南京城门,使得驻地轻易攻下了南京,取得了胜利。

最后,就是朱棣本身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在建文帝“失踪”之后,朱棣就理所当然继承皇位了!




每天了解一点历史


导言

“靖难之役”并不是助长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争夺皇位是“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

说“靖难之役”是朱元璋亲手种下的恶果并不为过。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以后,为了维持和巩固一人一姓之天下,的确很勤劳。他一个人干了皇帝和宰相要干的事情,还严格限制宦官、外戚干政,把封建皇权强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朱元璋在集权的过程中,却为自己的帝国留下了一个严重隐患——大封诸子。

“众建诸侯,屏藩王室”的体制,自西周以后,历史一再证明,这是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祸乱相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朱元璋出于一己私利,错误地认为宋、元“孤立无援”因而导致迅速瓦解,于是大封诸子为王,使他们星罗棋布在全国的要冲之地,特别是边防线上。

这样,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有可以加强边防。尽管明朝的封藩与以往不尽相同,“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但诸王的政治地位却十分尊崇。在洪武年间,他们还可节制封国内的文武吏士。

不仅如此,他们还握有兵权,其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塞上诸王的兵权更大。他们“皆预军务”,有的还可以节制大将军,而“军中事大者方以闻”。更有甚者,朱元璋还给了诸王“清君侧”的特权。

既然如此,诸王的权势自然会迅速地膨胀起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特别是沿边诸王,更是严重地威胁着皇权的稳固。大封诸子为王带来的隐患,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虽然洪武九年时朱元璋相对制定了一些限制诸王权力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看起来仍太过软弱无力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于是,围绕皇位问题展开的矛盾斗争便日益尖锐起来。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围绕皇权的斗争迅速激化。

建文下令不准诸王赴京会葬,只哭临本国。后又下令王国所在文武吏士,悉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

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到建文元年六月,先后废周、齐、代、岷诸王为庶人,迫湘王阖宫自焚,同时加强对燕王的防范。建文君臣一连串的举动,促使燕王加快了反叛朝廷的步伐。他日夜与道衍和尚谋划账中,共图大举。建文元年七月,公开树起反叛大旗,誓师称“靖难”。

事实很清楚,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势必削夺虎视眈眈的藩王,而另一方面夺取帝位,则必然要寻找借口反叛,决不能坐以待毙。谭迁引屠叔方的话说:

“燕王之变,削亦反,不削亦反,齐、黄之议,未尽非也。又况秦晋四府,湘岷六藩,莫不低制自为,偃蹇坐大,籍神明之胄,挟肺腑之尊......变所从来,非无故矣,况乎冲龄御极,主少国疑,强宗乱家,视同赧献......正所谓养虎贻患,蓄痈必溃者也。故论者以建文之失在于削藩,而予则以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

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实质,或者说根本原因。它同革新与守旧之争丝毫没有联系。

从朱棣多次向朝廷上述以及训诫将士的文告中,也很难看出他是为了反对建文帝革新而起兵,这是因为,建文君臣根本就没有实行什么新政。


江畔初见月


一句话“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大事记, 它是一场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

“靖难之役”发生的缘由

  • 朱元璋削权及其锦囊的影响

1368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很荣幸的登上了明王朝的第一把交椅。经过数年的战争,老朱 终于实现了复兴天下的宏愿。为了巩固地位, 加强中央集权,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朱元璋上任后成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 监视臣民的一举一动, 行使侦查、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工作,依靠强硬手段严格惩贪治污。

朱元璋在政权稳固后, 开始对功臣大肆屠杀, 为其长孙朱允炆的统治垫平道路。他巧立名目, 以各种借口诛杀武将,大兴“文字狱”实施连坐。对于胡惟庸蓝玉谋反一案,前后绵延数年,诛杀大臣不计其数。还利用严酷的刑罚, 对贪污腐败案实施剥皮抽筋悬挂官门以示众警示恫吓。

曾经看到野史上记载: 朱元璋死后,为了保障其孙子的统治长治久安,他留有三个锦囊, 其中一个就有明确“削藩”一项。1399年,为大明王朝北伐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皇四子朱棣,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向侄子发动宫廷政变。

以“清君侧”,兴“仁义之师”之名, 将战火烧到了应天的大门之中。可以说朱元璋死前的隐忧,一语成谶。朱元璋的偏狭和对皇孙朱允炆的殷切希望,助长了朱棣心中燃起的熊熊怒火。

  • 朱棣的野心

古时候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人们心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朱棣11岁被朱元璋封为燕王,21岁离京入主北平。当时元代残部在北方边境不断骚扰,朱元璋希望皇四子掌握足够强大的兵权,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朱棣驻守北京期间, 在众多功臣猛将的指导下, 迅速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在朱元璋末年就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朱元璋死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将,且大多不被信任。朱棣在目睹手足相残的下场之后, 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这场战争。朱棣以藩王的身份, 在短短的四年间,打败了身为帝王的侄子。

朱元璋对接班人的错误教育,和出于私心对朱允炆的维护,这就 导致了在他死后,守护天下的美梦最终幻灭。朱允炆是出于对“皇爷爷”临终遗命的恪守,还是被以宋濂为首的大儒所利用,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下,朱允炆的书生意气,使他贸然地发动削藩运动。朱棣的野心,与朱元璋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的。

“靖难之役”强化了中央集权,对明王朝影响深远!

“靖难之役”以后,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靖难之役之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维护国家统一,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和抵御外族入侵, 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政治领域,为经济稳定发展创造了和平而稳定的环境。对经济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对当时社会的经济交流和技术传播以及文化思潮,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朱棣通过武装政变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初很有作为的皇帝。此后,朱棣迁都北京,进一步加强了北方的防御力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更加集中。在中国历史上, 靖难之役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皇位争夺大战, 一场权臣之间的较量, 一出历时四年的战争,以成王败寇的身份, 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朱棣和朱允炆, 无论是出于个人私心还是被他人利用,叔侄二人 致使刀兵相向, 生灵涂炭。这场战争以后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开始延续了朱元璋的措施。

朱棣登基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专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于一个民族的荣誉而言, 个人权利的膨胀和君臣之间矛盾的调和, 是明初取得的主要成就。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可以说跟这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明朝时期, 中国在世界上成为繁盛的帝国,跟这次战争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史议春秋


我很赞同部分答主提出的观点,即靖难之役压根不是什么革新与守旧的冲突,也不是什么正统与非正统的斗争,就是很简单的朱棣要夺朱允炆的皇位。

这是因为朱棣具备做皇帝的底气,一方面其有一定的军事力量,长期驻守北方,也让他自己具备领兵作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比朱允炆年长,人情世故要更老练。这一切都让朱棣在朱允炆即位之后蠢蠢欲动。

不过蠢蠢欲动是一方面,做不做是另一方面。由于朱允炆削藩太过于激进,导致了各王的反弹。原本究竟要不要反叛的朱棣,最终还是决定了反叛。

朱允炆能力的欠缺、用人不当,是最终败给朱棣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