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威力巨大的54手枪被淘汰?

hh0423


衡量装备优秀与否,因出实战,54式名枪传奇,即因之沙场百战。打造之初,就走向战场,一丝不苟地因袭了前苏联TT33之优劣。定名51式,看中的正是二战严酷的作战环境检验。其时当年一穷二白,可以定性为全面学习和打造军工基础阶段。起步即有一个不错的高起点,可以说孜孜以求之事。

经过实战,需要改进,以更符合自己,比如枪托可以更小一点,改进多处,多属零打细敲,定名54式,一经装备就是半个世纪的光阴。经历了雪域和南疆浴火考验,无论环境再恶劣,仍可满足战斗需要。被指不容易损坏,摔一下,磕一下,皮实结实加耐用,实战中,从没有发生所谓的卡壳现象,就不知网上说的卡壳所从何来。魂舞大漠以为不能因为千次内偶尔发生过一次,即指为卡壳,不是吗?

世界名枪嘛,即有非凡气质,皮实耐用,正是最优秀而无可替代的品格。对54式横加指责者,也只能说其瑕不掩瑜,当其时代正是最好的,要知道从根上捋下去,它可是一把来自1930年的一款老枪。侵彻力那是刚刚的,正有为谁而雄的意味。

然而江山代有名枪出,当世间悄然迎来小口径时代,54式被取代,亦是料想中的事。在更轻便,人机工效更好的作战思想下,以高初速赢得大威力和高精度,这与54式的设计初衷可以说天差地别,具有根本的不同。

实验条件不同了,材料和弹药技术有了质的进步,新枪替代旧枪势所必然。为作战对象考虑,重量可以更轻,体积可以更迷你,威力够用就好,以射速等综合设计来保证精度,这便是我们面前的新枪92式。

92式装备半年亮相国际比赛,即崭露头角,好评如潮,成为小口径手枪的佼佼者,是打造54式手枪多年军工基础使然,也是我国厚实的技术基础所致。


魂舞大漠


谈谈我的亲身使用体会

很多人都是从技术参数方面来回答的,因为那是绝大多数没有真正使用过54手枪。我结合我亲身使用的体会(在部队使用过大概10年的54手枪)。

第一,重。54手枪比所有手枪都要重,64也好,92也好,54手枪就重多了。因此用起来感觉很沉。瞄准时间久了,手臂感觉累。

第二,扳机太紧(沉或者重),扣扳机的时候,很不顺手,有时候还扣不动(特别是女兵),用力过猛,枪身就会晃动,自然影响射击准确度。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三,保险不太安全,容易发生走火。

第四,装弹量稍微少了一点(不过这个不是主要原因。)

第五,92式基本上解决了所有问题,不过92的握把太宽了一点,握在手里感觉太满,有点过于饱满(期待改进型)





长作闲人


54式手枪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大量生产,是世界上7.62毫米口径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手枪。该型手枪自1954年定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以来,参加了除朝鲜战争以外的所有共和国战争,截止1987年,54式手枪的总产量已经达到3500万支,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枪械。该枪除了大量装备我国军队、警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以外还大量援助其他友好国家,54式手枪目前已经被92式手枪取代,这款经典手枪正式退出现役。

▼下图为外贸版的54式手枪以及51式7.62×25mm全铜背甲手枪弹

54式手枪的“威力巨大”特点主要体现在穿透力上

54式手枪口径7.62毫米,使用51式7.62×25mm手枪弹,枪械全长196毫米,重量分别为0.85千克/0.94千克(空弹匣重量/压弹后的重量),容弹8发,战斗射速为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座复进原理,闭锁方式为枪管起落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为单发式,全枪由枪管、上节套、下节套、复进装置、板机部、弹匣所组成。

▼下图为54式手枪的苏联原装版——TT33型卡托列夫手枪,制造工艺远比国产版的54式精湛得多

该枪在使用51式手枪弹射击时子弹初速为420米/秒,子弹出口计算动能约为486J;51式手枪弹全弹重10.7克,其中弹头重5.52克,弹头采用铅芯全铜被甲工艺制造,可杀伤50m内的有生目标,50米处射击精度R50不大于5.0cm,25米处不大于3.0cm,射击100米目标时R100不大于15cm。54式手枪在使用51式普通弹时可在25米的距离上击穿厚2.5mm、倾斜30度的钢板,穿透率不小于80%,普通钢盔帽和复合材料头盔在这个距离上对该枪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在使用51式钢珠弹(弹头顶端加装一颗钢珠用于增加穿甲能力)时能在50米的距离上击穿3mm厚的钢板和三层10mm厚的松木板,ⅢA级以下防护等级的防弹衣在这个距离上对54式手枪所发射的51式钢珠弹不具备防护效果。

▼下图为广州枪战案中被悍匪使用54式手枪击穿的警用ⅢA级防弹衣

超强的穿透力是54式手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其实大家在使用“威力巨大”来形容54式手枪是比较片面的,因为54式手枪只是穿透力强,而威力并不算巨大。手枪毕竟是一种以杀伤敌人为目的的武器,如果不能保证一枪毙命,那么这款手枪就称不上“威力巨大”。那么手枪的威力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手枪属于自卫型近战武器,如果在战斗已经发展到可以使用手枪交战时程度,说明敌人已经近在咫尺,此时如若手枪所发射的子弹不能将命中的敌人一枪放倒,那么自己将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这就要求枪弹具备强大的停止作用,而停止作用就是手枪威力的体现形式。

▼下图为9mm手枪达姆弹,为了增强停止作用,达姆弹在飞离枪口瞬间弹头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变成“开花弹”,达姆弹“开花”后在降低初速的同时能对目标造成重大杀伤,使目标在中弹瞬间便失去行动能力

停止作用(stopping power)简单地讲,就是弹头使敌对者丧失反抗能力的作用,现代战争中各型枪弹都要求强大的停止作用,尤其是手枪,其战术指标要求的首位就是停止作用。枪弹停止作用的机理是:当肌体被枪弹弹击中后,弹头在肌体内翻滚能造成成很严重的空腔创伤,其最大的永久空腔可达到枪弹口径的3倍以上,伤者会因为剧烈的疼痛和大量失血而快速的失去行动能力,如不及时抢救,很快会因失血过多和脏器衰竭而死亡,而且被枪弹弹击中后即使抢救过来,伤口也要长时间才能愈合,如击中小腿,手臂等部位可造成粉碎性骨折,极易致残。

▼下图为不同口径的枪弹所造成的不同空腔创伤,简单来讲,空腔创伤就是入口小,出口大

54式手枪所发射的7.62×25mm手枪弹初速高达420米/秒,在击中生动目标时穿透力强劲的弹头还来不及翻滚就已经飞出目标体外,被命中的目标只在躯体上留下一个眼对眼的贯穿伤而非空腔创伤,目标仍然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倘若抢救及时,目标的生存几率时非常高的,因此为了达到击毙效果,在命中后还需要再次补枪。如果交战环境为空间狭窄的室内,穿透过目标躯体的弹头仍然拥有非常高的动能,存在极高的附加伤亡风险,因此这款穿透力过于强大的手枪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

▼下图为头部被钢筋贯穿的女性工人的X光照片,眼对眼贯穿伤只要救助及时,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即便受伤部位是头部也同样如此,倘若所受伤害是子弹翻滚造成的空腔创伤,那就100%的回天乏术了


很多读者喜欢用百年老枪柯尔特1911手枪来与咱们的54式手枪作对比,认为既然美军至今仍然有柯尔特1911手枪在服役,因此同为大威力手枪的54式也不应从我军撤装。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柯尔特1911手枪与54式手枪根本就是两种不同性能的枪械,柯尔特1911手枪是为停止作用而生,它的口径为11.43毫米,是现代手枪中口径最大的一款,一发11.43毫米子弹打到目标躯体上能保证起到100%的停止作用,因此它的性能至今依旧不落后;而54式强调的是穿透力,使用7.62毫米的小口径子弹,这种穿透力对于早年间用惯了驳壳枪的我国军人而言则刚刚好好,因为艰苦朴素的老一辈革命家早已习惯拿手枪当步枪用。然而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执法的条件已经发生改变,我国士兵和警察不再需要用惨重的伤亡代价去换取战斗的胜利,因此对手枪性能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与发达国家一样需要的是一种能一枪放倒一个敌人的手枪,至于一枪穿两个的54式手枪就让它安然地躺在功勋簿上吧。

▼下图为不同口径的三种手枪子弹,从左至右分别为11.43毫米手枪弹、10.16毫米手枪弹、9毫米手枪弹,11.43毫米手枪弹的弹头几乎与成年男性的食指一样粗,它的停止作用是只有成年女性小拇指那么粗的7.62毫米手枪弹所不能比拟的


兵器知识谱


对于54式手枪,本文作者真的非常熟悉,包括拆解再装配,基本上都能一气呵成了,但这把当年仿制苏制托卡列夫的军用手枪,装上一只8发实弹匣时,足有2斤重量,射手真的感到很沉,使用起来不方便,特别是女同志打靶时,普遍手臂酸麻非常累。

用54式手枪射击,基本上都打不出好成绩,单位每年组织打靶时,25米立姿射击时,满弹匣8发子弹,剃光头的往往是女同志。

男同志一般也够呛,8发子弹能上3-5发的,都是顶尖高手了,可见此枪真不好打,还是和平年代瞄准了慢慢打,实战状态时的命中率,54式手枪就可想而知了。

54式手枪,结构简单,且设置有空仓挂机机构,口径7.62毫米,发射全名为“1951年式7.62mm手枪弹”,初速高达430m/S左右,可有效杀伤50米内的有生目标,弹丸威力大,穿透力很强,且生产成本较低。

作为建国以后,我军装备的第一款制式枪械,54式手枪无疑是一款比较实用的近距离自卫武器,一般配备排长以上的军官,我军士兵普遍不配备军用手枪,当然特勤人员包括侦察兵、医务人员等除外。

但实战中,54式手枪依然暴露出了相当多的卡壳现象,是此枪在军中基层军官中遭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战时连排级军官都喜欢背一支56式冲锋枪作战,影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现象。

这把30年代初研发成功的军用手枪,由于枪沉、射击时不易上靶,且8发子弹火力明显稀薄,苏俄军队早就将其淘汰了,我军曾想以64式、77式手枪等取而代之,但都未能如愿以偿,54式这把老枪在军中地位竟然毫不动摇。

一直到92式手枪横空出世时,9毫米配15发弹匣,5.8毫米配20发弹匣,强大的火力和漂亮的外观设计,舒适的握持,才让军队将54式手枪彻底淘汰。

不仅军队,就是警察也用9毫米左轮手枪,取代了54式手枪在警察内部长达50年以上的装备历史,功名成就的54式手枪终于退休了。


国平军史


干啥不淘汰,这玩意的前身托卡列夫手枪是三十年代的玩意了。


但我也不是说老东西就一定没用,毕竟你看人家1911都一百多年了还好着。但54式的弹种有点问题。

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在一杆手枪弹里头算是口径较小的一种(它抄7.63毛瑟手枪弹的)

但装药量又比较大,它的初衷是作为一种有效射程比较远,穿透比较强手枪弹设计。而在二战中,苏军发现这种弹的虽然射程比9mm、.45之类的远,但弹头质量轻、口径小,往往一穿而过,弹道杀伤不咋地,停止作用也小。

而且手枪在作战中利用率低,如果仅作为军官手枪的话,拿用小点的自卫型就可以了,所以战后他们开发了9x18mm的马卡洛夫手枪。

穿透过度,停止效率差的特点也让54不适合警用,毕竟过穿容易伤人,停止力差不适合直接制服罪犯。所以说,所谓54的威力巨大只是相对64小砸炮而言。一定要说巨♂大的话...估计是枪口噪音....不过确实挺有震慑力的


另外54的弹容太小,而且结构虽然传承自1911,但减少了一些必要的保险机构。材料也是钢,比较重,与现代手枪没有可比性,早该淘汰它了。


疯狗的轻武


我国淘汰了,别人没淘汰啊。自卫还击战之后中国的军用手枪五四式手枪受到世界黑社会的青睐走向了世界。五四式手枪优点还是很多的粗老笨壮,好维修。穿透力强能打穿前面的人而打死后面的人。要是警察用这枪歹徒打打死了后面的人质也打死了还用吗。黑社会却样中了这一点视觉效果好威慑力够强。


天马行空177483496


淘汰是否可以理解成全面退役了?实际上54手枪目前还在服役,我军二线部队和公安机关仍然在使用它。

54式军用手枪可能是我国群众最熟悉的枪械之一,它的知名度仅次于“盒子炮”战斗手枪(C96),它是在苏联托卡列夫TT33手枪的基础上改进的,1954年定型后开始生产,所以叫做:54式手枪。
54式手枪是军警两用手枪,也就是说不但大量装备到解放军,当时是人民公安机关也装备该枪,甚至是民兵基干组织、大型企事业单位、银行...等单位的保卫科室也装备过该枪,当年它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象征,由于装备数量大、使用单位多,所以群众们才对它非常的熟悉。

54式手枪和它的原型枪托卡列夫TT34一样都使用7.62×25毫米子弹(我军仿制型号51式手枪子弹),该子弹是大威力尖头弹枪口初速420米/秒、枪口动能486焦耳,这两个指标均超过美制M1911手枪的初速和枪口动能,在10米距离内可以击穿高锰钢头盔,这在没有芳纶纤维头盔和防弹背心的年代侵彻能力是很大的。
54式手枪目前仍在我军服役,由于92式手枪装备量不足以全面替代它,部队还要存留一定数量的54式手枪,作为日常训练和装备数量的补充。

但包括54式手枪在内,手枪的射击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能,因为手枪的枪管很短,使子弹在枪管内停留时间很短,不能充分的利用发射药的推力,使弹头出枪口后飞行弹道不是很平直,加之弹头质量很轻受横风影响散布面积较大,受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般人拿手枪击中5米外的目标就算合格了,在10米外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30米外还能上靶已经是特种部队的水平了。


我军最近一次较大规模战争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54式手枪虽然装备给营连级指挥员,但是这些指挥员参加战斗时都会使用一支56式冲锋枪或者81–1式突击步枪。

原因就是不论5米或者30米的射击距离,到了战场上就非常危险了,一般来说在野战条件下与敌最接近的距离最好是在30米之外,在这个距离短时间内可以有效的组织反击或者迅速出击,这个时候就凸显了突击步枪的可靠性,不论是威力还是准确的射击精度,而手枪威力和射程、射击精度...等,在野战条件都有极大的不足,包括营连级指挥员在内几乎没有人去使用,即便军官要去冲锋陷阵手里也会拿一支突击步枪防身,远比手枪可靠的多...正是54式手枪在战场上使用的概率太小,所以它在军队当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加之我国又研制出92式手枪,它也就从一线部队当中被封存了。


虽然54式手枪在部队当中退居二线甚至三线了,但是作为武器它的使用年限未到,就不能退役甚至销毁,那将是极大的浪费,另外老装备经过几十年的使用,性能上是非常成熟和可靠的,机械故障概率很低,保存一些老装备在战时是非常管用的。

总之,54式手枪在我国服役了将近70年的时间,制造量可能超过300万支,这样大的生产量肯定还会有大量没有启封的新枪库存,不能随意的退役乃至淘汰,即便是有新枪大量的服役,也只是接替它的位置,但这不意味着它就马上退役了。


皇家橡树1972


因为过时了,性能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手枪。首先,54式手枪是在51式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51式手枪则是通过对苏联TT-33手枪图纸测绘会后生产的(也就是直接照搬,与原版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改动),即54式其实也可以说是苏联TT-33手枪的一个变种,而TT-33手枪又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并且在二战期间被广泛使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54式是50年代生产的一款手枪,而从“血统”上看,这玩意的历史则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54式在TT-33的基础上改进并不是很大)。

▲1937年生产的TT-33手枪(注意握柄底部的圆环)

托卡列夫的TT系列手枪从结构上看,其实“借鉴”了不少勃朗宁手枪上的结构设计,比如M1911上的枪管偏移闭锁、枪管短后坐等(M1911的设计者就是勃朗宁),与此同时在设计上也做了一定的简化,使得结构更加简单、更易于生产。所以,战后我们对TT-33手枪的仿制也是非常符合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的,不管是51式还是后面改进的54式,突出的特点都是“结构简单、容易生产”,但也正是因为结构上做了简化的原因,导致54式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跟TT-33一样都没有手动保险装置,安全性能较差,只能通过手动控制击锤的位置来对枪械进行上“保险”(后面有手动保险的是外贸版)。

▲7.62×25mm手枪弹

然后还有尺寸和重量的问题,跟现代手枪相比,54式不管是重量还是尺寸,都没有什么优势,战后苏联自己也换装了更加轻便的马卡洛夫手枪(59式手枪的仿制原型),而我们到了后面也陆续推出了59式、64式和77式手枪等,还有一点就是54式的弹容量太小,采用的是8发容量的单排弹匣,同时由于54式的握把过于垂直,角度太小,导致人机功效很差,握枪时的枪口容易下垂,最后,关于54式威力的问题,54式手枪使用的弹药是7.62×25mm手枪弹,而根据苏联在二战中对同样使用这种弹药的TT手枪的反映来看,该子弹的侵彻力太强,动能的释放效率过低,容易对目标造成贯穿伤,简单来说就是不容易打死人,所以,说54式的威力大更多的是体现在穿透性上面,当然,比起64式小砸炮和使用9x18mm弹药的马卡洛夫手枪,54式的威力确实是不小了。

▲54-1式手枪(外贸版)

因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54式是缺点真的不少,所以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现代手枪不管从哪方面看,都不会比半个多世纪前的54式更差,当然了,不管怎么说,“大黑星”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传奇了,即使大部分都已经退役,但是因为曾经的产量大,并且又曾大量流出海外,所以,即使是今天也还是可以见到“大黑星”的身影的。


哨兵ZH


五四式手枪是我国在一九五四年定型生产的一种军用手枪。它的前身是仿制原苏联托卡列夫手枪为参照版。7.62毫米口径,枪身长250毫米,由于俄罗斯军人的手掌相比中国军人手掌要大些,所以该枪俄军还是很应手的,而中国人用起来稍显笨重。五四枪诞生以来,在我国大量的裝备了部队的指挥官、各级军官、警卫人员等。由于便于携带,逐步又裝备了公安队伍。

五四式虽具有杀伤力强便于携带等优点,但是经过实战使用时其缺点也暴露出来了。主要有以下几点;1枪身太重,导致出枪太慢,射击时后座力太大,枪身跳动幅度大。2,装弹量少(5发),3,保险性能较差,使用磨损时间久了易走火。4,做军用还可以,而作警用手枪有点‘大材小用`,因射程远、穿透力强,在击毙罪犯的同时也会误伤过路群众。


山乡逸夫


个人使用体验,一是太重,射击时臂力不足就难把控,挂在腰间皮带上一天下来真的腰疼;二是威力过大,警用与军用还是有所区别的;三是枪型过老,源自苏联TT34型手枪,人机工效,装弹量以及保险装置都落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