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封禪?封禪主要包括哪些儀式?

豆燜飯


什麼是封禪

封禪是儒教最隆重的宗教儀式,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封禪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禪是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築壇祭地。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地宣傳“君權神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禪泰山的活動。

封禪的儀式

當時,泰山封禪的禮儀已經失傳,漢武帝曾屢次和諸儒生研討,但爭議不決,最後武帝就親自擬定,泰山封禪按祭祀太一神的儀式又加禮以示隆重來進行。先舉行封祀禮,在泰山下東方建封壇,壇高九漢尺,闊十二平方漢尺。封土下埋藏玉牒書,內容保密。進行封祀禮後,漢武帝獨帶侍中霍子侯登上泰山,行登封禮。登泰山頂的次日,從泰山北道下來,到梁父的肅然山舉行禪禮,其儀式是按照祭后土的方式但更加隆重。山下的封、禪兩次典禮,與祭者均穿黃色衣服,用江淮間產的“一茅三脊”作為鋪墊,用象徵五方的五色土加封。舉行封禮前,命令宮廷侍從和儒生均頭戴皮弁,束大帶,插笏版,舉行射牛禮。舉行封禮後,縱放從各地蒐集來的“遠方奇獸尺禽及日雉”。典禮完畢,武帝在泰山的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頒下詔書,宣揚封泰山時出現了一種神秘的“景光”,說明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認可。


小乾閒聊


封禪,是一種祭祀活動,是古代帝王巡狩禮發展到極致的表現。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封禪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青睞。歷代帝王封禪,多在泰山。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里,赴泰山封禪的皇帝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

“封禪”一詞最早應出現在《管子》中的《封禪篇》。封禪的本義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來祭拜上天,向上天彙報自己的功勞叫做“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向大地彙報功勞,叫做“禪”。

泰山的高度在五嶽中不是最高,那麼為什麼歷代皇帝都會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呢?清人聶斂《泰山道里記》引鄭樵《通志》雲“濟南諸山其北麓,充州諸山其南麓,青齊海上諸山其左翼,河東之山其右翼也。”由於泰山所處的華北大平原遼闊坦蕩,整體海拔較低,因而泰山周圍的地勢與其相對高度差別特別大,遠望泰山,有一種高山起於平野的浩然氣魄。戰國後期,我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形成後,出現了所謂東方為“陰陽氣始動,萬物始生”的理論,泰山居東方,自然成為“萬物之始”、“交代之處”,這進一步確立了其尊崇地位。

歷代皇帝在進行封禪時所準備的東西都不盡相同。比如唐高宗封禪時,便讓有司按照指示進行準備。準備內容為:在泰山南四里築一圓壇,是為封祀壇。制玉策三套,用金繩編連玉簡,每簡 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為字”。制一玉匱,長一尺三寸,用於藏上帝玉策。制一五寸見方的玉檢,兩個金匱,用於藏配帝玉策。制一玉璽,一寸二分見方,用於封玉匱、金匱。作一石□以藏玉匱,“用方石再累”,方石五尺見方,厚一尺。制石檢十個,用於封檢石□。檢立於石□旁,南北方各三,東西方各二。用金繩纏石□五週,用石泥封石□。 在泰山上築登封壇,直徑五丈,高九尺,四面都有階陛。壇上塗上青色,四面又塗上各方的顏色,隨地作一壝。依封祀禮制,作玉牒、玉匱、石□、石檢,距石等。

封禪作為一個歷史時代的產物,從最初的部落信仰發展到帝王的巡狩禮,最終成為皇帝“應天受命”神聖崇高的國家祭祀大典,不僅凝聚著一個國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維方式,成為一種皇權政治文化的展示,而且體現了一種國家信仰和意識形態的深層表達方式,凸顯了一種價值觀念。


北京民俗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對商朝發起進攻。經過牧野之戰,打敗了商朝軍隊,周兵攻入商朝國都朝歌,從而滅掉了商,周武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周,史稱西周。
歷史在周武王姬發手中掀開了新的一頁。
為了感謝上天的幫助,慶賀新王朝的誕生,周武王決定舉行祭祀天神大典。嵩山地區曾長期做過夏人和商人的的王都,又處於天下之中,周武王認為高聳於天下之中的嵩嶽,就是天神之室,他們受天命而克商奪取天下,應當禮拜高大的嵩山。
這次在嵩山舉行封禪和望祭山川的重大典禮,無異於周王朝的開國大典,開創了中國最盛大、最高等級封禪嵩山的先河。
那天,周武王在太公望的陪同下,在群臣的簇擁下,登上嵩山太室之巔,舉行了盛大的封天祭地大典。周武王率眾高歌:“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其大意是為:多麼輝煌啊,偉大的周邦!登上嵩嶽天室山,群山連綿鎮四方!萬千河流入黃河,山高水長好風光!普天下的山川神靈,快來伴隨天帝受祭享。周邦受天命,地久又天長!鑄造於西周初年的《天亡簋》如實地把這次在嵩山的祭祀大典紀錄了下來:“祀於天室(太室山)”。這是目前所知先秦之前封禪典禮的惟一實錄,後世則以《周頌·般》,將這首歌記錄在《詩經》中。


一邊是荒蕪一邊是繁華


封禪,是中國古時候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祀典。古人認為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歷代帝王到泰山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
“封”指築土為壇祭天。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上祭天帝,表示受命於“天”,築圓壇,裝飾五色土,以報天之功。
“禪”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如之雲山、亭亭山舉行,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實質上封禪是一種具有政治目的、又帶有神秘特點、非宗教性的祭祀活動。
封禪產生於什麼時候?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繫,對於封禪產生於什麼時候?這裡有兩種說法。
一是: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裡認為,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禪云云山。
二是:馬端臨在他的《文獻通考》中則認為,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巡行各地,率領車駕、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準備行封禪禮時,那些儒生議論紛紛,有人說古代天子封禪要用蒲裹車輪的“蒲車”,以免損傷山上的土木草石;有人說要掃地而祭,下鋪用麥秸做的席。所說互相矛盾,難以實施,秦始皇由此將隨從的儒生全部撤退,自定封禪的儀式。
秦始皇帝則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封與禪一般都是同時進行的。但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這是因為天在上,地在下,人們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高於地。
封禪的儀式
封禪的儀式不但複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週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君主專制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
“祭天地”是其中的最為重要的一項禮儀。天壇為圓,地壇為方,以天圓地方的自然觀念來表達對天地萬物的敬畏。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提到:帝王在政期間,如果出現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即可封禪。
帝王治理天下,使得四方太平、民生安康才可以封禪,向天地報功。至於天降祥瑞,則是古人“天人感應”學說的產物,認為統治者賢明,天下太平,上天就會降下祥瑞以示表彰。
在封建社會,到泰山舉行過封禪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但宋真宗以後,封建帝王在泰山的封禪活動基本上就廢止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成了北京天地壇,此後,天地壇取代了泰山,成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封禪的目的
封禪起初看似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