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實際上大名府的歷史遠比其要深厚輝煌。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五代唐曰興唐付,晉曰廣晉府,又為天雄軍,漢改為大名府,宋仍為大名府,建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為大名府,清因之,屬直隸省,民國廢,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在大名歷史上,曾經崛起過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追憶、稱道,她就是享譽華夏的北京大名府。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裡,但也有48裡之多。宮城,周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使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裡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傑、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裡相繼供職。可謂人才疊出,享譽古今。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 。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壯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偉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歷史的象徵,大名歷史的驕傲。她以一千餘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現存舊城為水失大名府後,明清時期所建。
近日,河北大名縣“宋府明城”古城內道路管網入地工程改造過程中,在中心十字街挖出“神秘圖案”,該圖案由長條形青石組成,呈現“外方、內十字交叉”的建築讓人歎為觀止。同時,工地周邊還陸續出土了石牌坊的建築構件,本土研究古城文化歷史人士初步推測,該建築疑似為“四牌樓”遺址。
3月12日,施工隊伍在中心十字街附近施工時,陸續挖掘出土了零散石牌坊建築構件,其中還有一個“惟妙惟肖”的小型石獅子。當施工至中心十字街,下挖深度達1.2米左右時,更讓人驚異的建築遺址露出“真容”,一塊塊巨型石塊出現,“一開始都以為是石板路,但挖一段就出現拐角,直角那種,全部清理出來,發現是個‘神秘圖案’。”現場施工人員介紹說。“神秘圖案”呈現外方、內十字交叉圖形,中心交匯處由4塊條石組成小正方形,高空俯覽更是讓人“驚歎”,四四方方正好處於十字街的交匯處,充滿了神秘色彩。當地研究古城文化歷史人士初步推測,該建築疑似為古城內“四牌樓”遺址。“牌樓”與牌坊類似,為我國傳統建築之一,最早見於周朝,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該建築有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等材質,明代稱作“四攢坊”,清代後稱為“四牌樓”,多設於要道口(一般為十字路口),為當地地標性建築,如北京城內始建於明代的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等。
據悉,明清古城改造是大名縣發展文旅產業、打造旅遊城市的重點工程,也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民心工程。古城內道路管網入地工程由大名縣政府全額投資、縣府城開發公司負責實施,自2017年9月8日正式開工,施工順序依次為府前街、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道前街。
清代咸豐年間《大名府志校注》記載:“舊城在城迤東八里,唐魏博節度使樂彥禎所築,周八十里……明洪武三十四年,圮(pǐ)於水。都指揮吳成,始徙建今城。”據考證,如今的城池始建於公元1401年,選址艾家口水驛北,最初也為土城,經明、清兩朝數百年的不懈努力,方築成周長九里、四面十三門,堅不可破的石基磚城。古城每個城門都有主樓、箭樓(扭頭門樓)、敵樓(觀敵瞭哨與拉吊橋之用),三樓鼎峙,成品字形,更有炮臺三十六座,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內有不同時期縣、府、道的衙門。解放初期,大名古城曾遭遇三次大規模拆城,城牆磚基本拆光,唯有基石與四個城門洞留存於世。“我們研究地方文化,尤其黃河文化時有一種說法:銅頭鐵尾豆腐腰!所謂‘腰’的部分,便是指因黃河常年沖刷洗滌,將冀魯豫交界的原大名府(魏州)這一帶,好多珍貴遺蹟被掩埋在地下,給研究本土文化帶來了真實的、物證方面的困境。
願宋府明城早日展現真實面目!
閱讀更多 天涯隨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