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可瑜:致“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一封信

姜可瑜:致“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一封信


李瑞环同志:

您好!


现在,您主持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已把约230个演员演出的350多个剧目(包括整出、选场、片段、唱段),从简单的听觉艺术,还原为有血有肉、形神兼备、声情并茂,集化妆、服装、形象、砌末、舞美、布景、灯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来说,实在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伟大战略工程!


姜可瑜:致“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一封信


但是,无可讳言,从京剧学的角度,从中国京剧史的纵、横两方面的链条和环节来看,它仍有美中不足之处,这主要是针对大量京剧名家的著名唱片资料入录者太少而言的。我们,作为虔诚的但也是业余的京剧爱好者,愿把想到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提出来,谨供瑞环同志和您的专家们参考,同时热烈期盼我们敬爱的李瑞环同志重新启动《京剧音配像》工程的后续部分,以使该工程更臻完美!(按:已知没有音响资料存世的演员,不涉及。)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梅兰芳(1894—1961)、尚小云(1899—1976)、程砚秋(1904—1958)、荀慧生(1900—1968)。


1927年,北京的《顺天时报》举办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活动”。结果是,梅、尚、程、荀四人,分别以《太真外传》(梅)、《摩登伽女》(尚)、《红拂传》(程)、《丹青引》(荀)当选。


但在《音配像》中,除了梅先生的《太真外传》入录外,其他三家的,均未入录。


二、关于尚小云先生


尚的戏,因由两大特点而独具风采:一是天赋铁嗓钢喉,行腔高亮圆劲而不涩不竭,大段唱功,应付裕如;二是武工底子雄厚,身手勇健,矫骁不群。


根据这一优势,他新编的一批戏,如《秦良玉》《摩登伽女》《相思寨》《峨眉剑》《花蕊夫人》《林四娘》《婕妤挡熊》等等,表现女将军、巾帼豪杰、烈妇、贞女等人物,题材奇谲诡异,悬念四伏,不同流俗。而从服装、身段、砌末、布景、道具直到唱腔,亦令观众耳目一新!


但,这些戏,难度大而学者寡,不易学而学亦难工。一般演员,能力难及,故流传不广。


目前,尚先生之影视资料,大部分已随尚先生驾鹤西去(现入录《音配像》之影视资料,只是尚派艺术很小的一部分),但幸好尚有部分唱片资料留存于世。亟应着手抢救。


另,如尚小云、王少楼、裘桂仙三巨头合作之《二进宫》唱片,堪称经典之作。


另,尚先生的几段《贵妃醉酒》,亦堪与梅先生之《贵妃醉酒》分庭抗礼。


三、关于荀慧生先生


建国之后,可能是慑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吧,荀先生的《贵妃醉酒》悄然隐退,梅先生的《贵妃醉酒》则一花独放。而我们若对照他们两家的剧本,在“关键”处却很容易看出两家的不同——


梅兰芳《贵妃醉酒》:


杨(唱):裴力士,卿家在哪里呀?

裴(白):侍候娘娘。

杨(唱):娘娘有话儿来问你,你若是随了娘娘心,顺了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当今。哎呀卿家呀!管叫你官上加官,职上加职。

裴(白):娘娘,这酒喝得可不少啦,别再喝啦!要是有个差错,奴婢我吃罪不起呀!

……

杨(唱):高力士,卿家在哪里呀?

高(白):侍候娘娘。

杨(唱):娘娘有话儿来问你,你若是随了娘娘心,合了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当今。哎呀卿家呀!管叫你官上加官,啊,职上加职。

高(白):您叫我请万岁爷去呀,那奴婢可不敢去。

(杨玉环挥手让高力士快去)

高(白):奴婢我实在不敢去。我要是去了,那不是摔了醋坛子啦?哎呦,我说错啦!得啦!娘娘,我说错啦!

杨(白):呀呀啐!(打高力士两颊)


而荀先生的《贵妃醉酒》则是:


杨(白):裴力士在哪里?

裴(白):在。

杨(唱):娘娘有话对你说:你若是,称了我的心,合了我的意,我便来来来,来朝一本奏当今。卿家呀,管叫你官上加官职。

裴(白):奴婢不敢。

杨(白):你待怎讲?

裴(白):奴婢没这胆子。

杨(白):哎!

(唱):你若不称奴的心,不合奴的意,我便来来来,来朝一本奏当今。唗!狗才呀!管叫你一命见阎君,哎,见阎君!

(白):高力士在哪里?

高(白):在。

杨(唱):娘娘有话对你说:你若是,称了我的心,合了我的意,我便来来来,来朝一本奏当今。卿家呀,管叫你官上加官职。(取高帽戏介)

高(白):奴婢没有这个。

杨(白):你待怎讲?

高(白):奴婢想倒是想,可惜干不了!

杨(白):呀呀啐!(打高)


从整体上看,梅先生的贵妃,典雅、庄重、矜持,完全是正宫娘娘的形象;而荀先生的贵妃,风流倜傥,倒更有白居易《长恨歌》所刻画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杨玉环的范儿。


遗憾的是,现在荀先生的《醉酒》已不可见,但百代公司却有他的以“白牡丹”艺名录制的《贵妃醉酒》的唱片。那唱腔韵味,与梅不同,依稀使人想象出娇艳美媚之杨玉环。


目前,荀派才女孙毓敏尚健在,正是《音配像》之绝佳人选也!


另,从四大名旦角度来说,由于荀派题材特擅天真浪漫之少女或风流女性,所以,荀的京白甜而糯,水平最好。


荀的唱片资料,如《穆天王》《小放牛》《春香闹学》《棒打薄情郎》,甚至《探亲相骂》,那都是研究京白的绝佳材料。(按:《探亲相骂》中有不雅言辞,但我们也应理解过去那段历史。)


另,此前之“通天教主”王瑶卿,堪称京白典范人物,只可惜他中年蹋中。目前,他的大嗓念白,只保存在他与程继先合作的唱片《悦来店》中。(按:已入录。)


另,不应忘记另一大家芙蓉草之《十三妹》。


另,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路玉珊(三宝)传授的,现路玉珊亦有《醉酒》唱片存世。而小翠花亦录有《醉酒》唱片。此均为对《贵妃醉酒》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关于谭鑫培(1847—1917)的笑


谭鑫培的唱,固然是无与伦比,这从他已经被入录的《卖马》等9个唱段中,已可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但,谭鑫培的笑——当时驰名艺坛的绝活儿,却未保存下来。


因此,我建议入录以下两张唱片:


一张是他的儿子谭小培与金少山合作的《黄金台》(蓓开唱片),其中有两段笑。儿子模拟其父,肯定有相当的相似之处。


一张是victor公司出版的冒用谭鑫培的名字的假片《黄金台》。虽是假片,但那笑声却非常动听。今天,我们若想聆听或探究当年伶界大王谭鑫培是怎么个笑法,这种仿真唱片,亦不容忽视。


五、关于言菊朋(1890—1942)


现《音配像》,只收言菊朋四个唱段:《贺后骂殿》《汾河湾》《骂王朗》《打金枝》。但他最具特色的一个戏《卧龙吊孝》,未收入。


另,在所谓前、后四大须生中,言菊朋应是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个(他曾供职于清廷的蒙藏院)。他深谙京剧声律,造诣很高。所以,他的演唱,字音之纯正,素为京剧界内外两行一致推崇。


所以,言菊朋的唯一一张纯韵白的唱片《审潘洪》,极可宝贵,不应漏收。还有一张与焦宝奎合作的《卖马》的对白,亦极宝贵。


另,言菊朋与新艳秋合作的《廻龙阁》,由李慕良操琴的《空城计》和《二进宫》,亦可谓精美绝伦,亟宜收入。


另,言菊朋较早之唱腔,苍劲浑圆兼备。中年之后,嗓音渐趋闇弱,遂多致力于细腻纤巧,然亦柔中有刚。(按:晚近之学言者,只在柔靡方面下功夫,亦可谓取乎下矣。)所以,言菊朋较早之唱片,如《文昭关》,亦应罗致之。


六、关于“劈纺坤伶”


这是指以擅演《大劈棺》《纺棉花》而称红一时的旦角女演员而言。


其实,这两个戏并非一类。


《大劈棺》本事见于《警世通言》卷二及《古今奇观》第24回。题目叫做“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子,本是真实的道家历史人物,但这里的庄子,却成了道教中的仙人一类人物。


这戏,它宣传了一种时人的道德观念和哲学理念。只要不过分渲染那恐怖的场面,是完全可以演出的,这戏,还包含有丑角“二百五”的特殊演技。


而《纺棉花》则是另一种类型。它是为了展示演员的多方面的演唱技巧而编织出来的反串戏。它情节荒诞甚至无情节。拿童芷苓的《新纺棉花》来说,女主角着时髦女装,边纺棉花边唱,不仅模仿四大名旦,也学三个人的《二进宫》,也唱一首歌曲《湖上春》。(按:景玉峰、汤桂芳亦有《纺棉花》唱片问世。)


从京剧史来看,至晚谭鑫培演过《盗魂龄》。(按:王少楼亦有此唱片。)孙菊仙演过《戏迷传》。此类戏可见由来已久。


这类戏还有《拾黄金》《十八扯》等,趣味性和观赏性都很强,在《音配像》中应给予一定位置。


七、从谭派戏《珠帘寨》的结尾想到奚啸伯先生的《珠帘寨》(百代唱片)


伶界大王谭鑫培,即使到了中年,擅演之剧目仍在百出以上。但在这众多的剧目中,最具诙谐风趣的是在《珠帘寨》的收尾一段。


但遗憾的是,老谭留给我们的九个唱段中,无《珠帘寨》。而其弟子余叔岩现存的二十多个唱段中,虽有《珠帘寨》,但只是“昔日有个三大贤”那段,而不是结尾。


我手头现无谭鑫培的《珠帘寨》本戏,但却有余叔岩的剧本,其结尾部分是:


克用(唱):贤弟不要笑呵呵,休笑愚兄我怕……

程(白):怕什么?

克用(唱):怕,怕老婆啦!沙陀国访一访来问一问,怕老婆的,人人有高官,有厚禄,还有酒喝!(笑介)哈哈哈!(同下)

看来,这收尾也很令人发噱。但曾以谭派为号召的奚啸伯的《珠帘寨》却更淋漓尽致,绝对是老生唱腔中的奇趣:


【西皮快板】

耳旁银安放号炮,

众家儿郎逞英豪。

来在营门下鞍鞒,

误卯牌高挂要糟糕!


【西皮摇板】

如今的事儿大变更,

讲什么妇人自由男女平行。

惟有孤王我的家法紧,

比那自由平等还要狠十分。

有心不遵她们的令,

到晚来不叫孤进她们的卧室门。

东宫不让进,我又往西宫奔,

西宫也是照样——关门吹了灯。

闹得孤王无处奔,

坐在银安殿上把闷气来生。

孤一生一世好把酒来饮,

也是我好酒贪杯就惯坏了她们。

沙陀国来访一访来你再问一问,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

老军与孤你就报门进……


遗憾的是,现《音配像》无此谭派妙谑也!(按:奚啸伯的唱,素以庄严、谨饬、如泣如诉为优长,而此段幽默风趣之摇板,实为奚腔中别开生面、绝无仅有之佳构!)


八、关于程砚秋先生


目前,不论是京剧观众或京剧界人士,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程砚秋演过旗装戏——《四郎探母》。


所以,胜利唱片公司录制的两张《四郎探母》唱片(按:此唱片共四面,收录了铁镜公主坐宫和别宫的主要唱腔。),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又如:程砚秋与郭仲衡合作之《芦花河》(又名《女斩子》),饰樊梨花,紮靠。以及《沈云英》,饰一善骑射武艺高强之女将,亲率士卒杀入敌营,夺回父尸。从剧照看,沈云英全身缟素,持白枪,英姿飒爽,这都属程砚秋剧目中罕见之人物造型也。


又如:程之早期钻针片《廻龙阁》,唱腔仍有早期旦角高直之余韵(可作为研究程砚秋早期唱腔之重要参考)。而一人兼唱代战公主和王宝钏两个角色,亦可谓不同凡响。


另,程砚秋与茹富蕙(1903—1949)合录之钢针片《女起解》,亦为唱片中之珍品(按:茹富蕙之技艺,不在马富禄之下,惜英年早逝。)。


九、关于孟小冬(1907—1977)


从京剧之形成迄今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孟小冬女士应是京剧界内外两行一致公认的最佳女老生。


她自幼学艺,少年时代即蜚声梨园。我们试聆听她14岁那年(1921年)在百代公司录制的《打鼓骂曹》(No.33384 1-2)。嗓音童声高亢,响遏行云,唱腔跌宕起伏,拔高时常出以小生腔,快板清脆细密,如暴风骤雨,美妙绝伦。


她由于嗓音条件太好,底气充沛,高低宽窄咸宜,并向多方拜师求艺,所以她演唱的剧多而杂:既有《哭秦庭》,也有《徐策跑城》,更有《捉放曹》《洪羊洞》《打鼓骂曹》《搜孤救孤》。


孟小冬中年以后,嗓音苍劲醇厚,富于韵味而无雌音,达于炉火纯青之境,成为余(叔岩)派最佳传人。


她逝世后,港台方面公布她的演唱资料,在大陆市场上可以见到《冬皇妙音》磁带。而天津市“孟小冬研究会”更是力所能及地蒐集她的音响资料,制成CD出版。


但在我们的《音配像》当中,只收录的她的《搜孤救孤》,太单薄啦。


另,从京剧史来看,当时影响颇大、风靡一时的女老生,亦不乏其人。如恩晓峰(1887—1949),她出身于家道中落之满清贵族家庭,自小酷爱京剧艺术而终于下海。她演唱的谭(鑫培)、汪(笑侬)两派的戏,如《探母》《空城计》《马前泼水》《朱砂痣》等,颇轰动。


又如露兰春(1890—1936),是很有代表性的南派文武老生演员,她的唱片如《莲英惊梦》《苏武骂毛延寿》《宏碧缘》,曾是最热门的畅销品。


十、关于周啸天(1913—1979)


周啸天出身天津,他的技艺全面,堪称老生全才。他因嗓音高亮挺拔,故得与尚小云、王玉蓉等“铁嗓旦角”为配。他也曾以刘(鸿声)派老生为号召。


他的《打登州》,被公认是第一流的文武老生戏,已被收入《音配像》中。还有一出《李陵碑》。


我们知道,周啸天还有个绰号——“周嘎调”。他的嘎调,甜美动人,非常难得。他有张唱片,即保留着他的嘎调。是由李慕良操琴的《辕门斩子》中的【西皮摇板】:


“将父挑马下,


这笑哇……笑坏帐下众英豪!”


这应是非常珍贵的京剧资料。


十一、现《音配像》中,共16家有“唱段选”,计109个唱段;但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


(一)王少楼(1911—1967),应补入

《甘露寺》(内有大段韵白);

《乌盆记》(内有茹富蕙之数板)。


(二)金少山(1889—1948),应补入

《飞虎山》(与姜妙香合作);

《华容道》(与周信芳、林树森合作)。


(三)杨小楼(1878—1938)。

百代公司所录《连环套》《落马湖》,精神抖擞,气力充沛,优于后来高亭公司所录者。


十二、现《音配像》中已入录,但应补充剧目或唱段者举例:


(一)童芷苓(1922—1995)。因她一专多能,才华出众,不仅能演荀派戏,也能演梅派、程派的大戏。所以,她入选的剧目,应涉及到这三个方面,以与她的才艺相匹配。

(二)郝寿臣(1886—1961)。应补入唱片《忠孝全》(有特殊风味的太监念白)。

(三)王吟秋(1925—2001)。他也是程派主要传人之一,现只入录一《火焰驹》,太少。

(四)王玉蓉(1913—1944)。她是王(瑶卿)派重要传人。天生铁嗓钢喉,当年号称“王八出”(即《全部王宝钏》从头唱到尾),整出戏数小时而不饮场。现只入录她跟马连良合作的《武家坡》,而她与管绍华合作的《四郎探母》亦红极一时。

(五)吴素秋(1922—)。她的戏路很宽,在京剧观众中,影响很大。现只入录她四个戏,太少。

(六)谭小培(1883—1953)。谭鑫培之子,亦是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谭派名家。他的百代钻针片《坐宫》,是接续其父谭鑫培的《四郎探母》把三眼二六的一段唱完的。

(七)谭富英(1906—1977)。他在富连成刚出科时,曾与当时著名花脸王连浦合作录制《法门寺》唱片,轰动一时。

(八)萧长华(1878—1990),应补入其《荡湖船》唱片,因全念苏白故也。

(九)刘斌崑(1902—1990),应补入他的较罕见的四张唱片:《江北马前泼水》《江北空城计》《云南斩黄袍》《九锡宫》。


十三、现《音配像》中未入录,但应补入者。例如:


(一)关于京剧鼻祖程长庚(1811—1879)。


程氏所处之时代,尚无音响设备,故无音响流传。但汪桂芬(1860—1906)本是他的琴师,最得他的演唱要领,但也没有音响资料留下来。而可喜的是,汪桂芬的弟子王凤卿(1883—1959)颇得真传,唱片亦有多种,可用以考究汪氏唱腔,并可略窥程长庚。


另,有一位本演老生后改老旦的演员谢宝云(1860—1916),他在唱老生的阶段,力摹程长庚。他的老生唱片如《天水关》《骂曹》《取成都》,被认为是研究程长庚唱腔之直接参考资料。


(二)孙菊仙(1841—1931)。


他是票友下海,并在程长庚逝世前三年(1876年)拜程长庚为师。他的唱腔,感情充沛,粗犷浑厚,高腔直调,以气韵胜。但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唱片资料。但也有伪片流传:《忠臣不怕死》。应该说,这一仿真唱片,亦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按:天津戏曲界,亦有人认为这不是伪片。)


其弟子双处(?—1922),时慧宝(1881—1943),有多种唱片问世。


另,吕月樵(1869—1923)的百代钻针片《十八扯》,其中有段《洪羊洞》,是学孙菊仙的,当时被认为可以乱真。


(三)刘鸿声(1875—1921)等。


刘的嗓音,天赋条件极佳,高亮脆爽,逢高必拔。他善于从诸多名家唱片中吸取营养,融入自身特色,自创刘派。他的唱腔,尺寸加紧,尤其是快板,无人可及,以“三斩一探”(斩黄袍、斩子、斩马谡、探母)而红极一时,曾与谭鑫培相抗衡,其高足为高庆奎(1890—1942)。高是前四大须生之一,嗓音高亮而苍劲,能戏很多,影响很大。


(四)王又宸(1885—1943),乃谭鑫培之婿,其演唱,坚守老谭派之阵地,亦当时之著名演员。


(五)青衣祖师陈德霖(1862—1930)等。


他是京剧早期正旦唱法的代表,其腔调所谓“裂帛穿云”。他有一唱片《彩楼配》,操琴者为胡琴圣手孙佐臣,堪称珍品。


王蕙芳(1891—1945),当时曾与梅兰芳齐名,有“兰蕙二芳”之誉。


当年,被称为“小小翠花”而又卓荦不群的陈永玲(1929—2006),可有音响资料存世否?


后来在台湾被称为“台湾梅兰芳”的顾正秋(1928—),在1948年赴台前曾在大陆以上海戏校高材生之身份而名噪一时。她当时录有丽歌唱片《探母坐宫》,共四面。


(六)早期的老旦演员,最著名的有龚云甫(1862—1932)及卧云居士(1891—1944)等。


(七)花脸演员,祖师爷型的是何桂山(1846—1917),而在所谓“净行三霸王”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之前,尚有金秀山(1855—1915)、裘桂仙(1881—1933)、讷绍先(?—?)诸人。


(八)当年红遍天津、影响很大的文武丑兼能的张黑(1850—1921),有百代钻针片《丑表功》面世。


(九)京剧早期小生的重型人物有德珺如(1852—1925)、朱素云(1872—1930)等。


(十)谭调研究家、京胡圣手陈彦衡(1868—1933)有《空城计》唱片存世。


十四、综观京剧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应该是推动京剧艺术日臻完美并走上繁荣昌盛的主要动力。所以,那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京剧艺术家们,就是国粹京剧的脊梁骨和有功之臣。


地不分南北,我们认为,谭鑫培和王瑶卿是改革家,四大名旦是改革家,马连良是改革家,而以前所谓“海派”的一大批先贤,也都是推动京剧艺术前进的改革家:


三麻子(即王鸿寿。1849—1925);

汪笑侬(即德克金。1858—1918);

吕月樵(1869—1923);

小达子(即李桂春。1885—1962);

冯子和(1888—1942);

盖叫天(即张英杰。1888—1970);

欧阳予倩(1889—1961);

周信芳(即麒麟童。1895—1975);

林树森(1897—1947);

张文艳(1898—1940);

小杨月楼(1900—1947)。

我们不能忘掉他们。

建国前,在京剧的论坛上,常有“京派”与“海派”之争辩,也有“海派京剧不过江”的谚语。建国后,不大这么讲了,党和国家还是把“海派”的周信芳跟“京派”的梅兰芳同样看待的。但是,细绎起来,这南北京剧风格之不同,乃是京剧在不同地域——“海派”以上海为中心,“京派”以北京为中心——由于文化思想的差异而形成的必然结果。《石头人招亲》是小杨月楼的戏,《关公月下斩貂蝉》是林树森和张文艳的戏,而北京的旦角和关老爷则不大会想到演这样的戏。

但是,无可讳言,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京剧,那改革的步子经常是跨得大一些。现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批剧目来看,如《白蛇传》(李炳淑、方小亚主演)、《狸猫换太子》(陈少云、史敏、胡璇、唐元才主演)、《盘丝洞》(方小亚主演)、《曹操与杨修》(尚长荣、言兴朋主演)这些戏,构思新颖,情节感人,以极大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大批的京剧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上海一批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们,在看了《曹操与杨修》之后,自发地组成了“尚长荣戏迷会”)。


十五、 最后,关于“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录制之盒带及编写《中国京剧音配像精萃•目录》之瑕疵举例:


(一)盒带本身的瑕疵

一是盒带共452盒,但其中有两盒重复制作:《打龙袍》和《哭灵》第三集、第六集均有;《缇萦救父》和《言菊朋唱段选》第四集、第六集均有。

二是李万春、裘盛戎之《天霸拜山》编入谭富英之盒带(第二集)。

三是俞振飞之《迎像哭像》编入张君秋之盒带(第四集)。

四是言菊朋唱段编入张君秋之盒带(第四集)。

五是张君秋之《缇萦救父》编入言菊朋之盒带(第六集)。


(二)《剧目索引》漏掉3个剧目:

《天霸拜山》(李万春、裘盛戎) 第二集;

《迎像哭像》(俞振飞) 第四集;

《打龙袍》(金少山,李多奎) 第五集。


(三)《剧目名称首字笔划索引》漏掉剧目8个 :

《七星灯》(李和曾、袁世海) 第五集;

《女起解》(李世济) 第五集;

《天霸拜山》(李万春、裘盛戎) 第二集;

《凤还巢》(张君秋) 第四集;

《打棍出箱》(谭富英) 第二集;

《打龙袍》(金少山、李多奎) 第五集;

《杨小楼剧目选》 第六集;

《将相和》(谭富英、裘盛戎) 第二集。


(四)《笔划索引》笔划弄错很多,如:

《铁弓缘》 九划、十划均收此剧;


梅 十一划、十二划均有;

《赶三关》《悦来店》《桑园会》《哭灵牌》应十划,但均排在十一划。


十六、另,我们建议,搞《音配像》工程,也可启用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比如文化部所遴选的十一个中国京剧著名院团甚至家族的力量。


比如,拿新艳秋(即王兰芳。1910—2008)来说,她是早期主演程派戏并以程腔编演多部新戏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新编戏,如《玉京道人》,是根据《板桥杂记》编成的,是以善书画而又擅武技的秦淮名妓卞玉京跟当代名士吴梅村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情节离奇,一波三折,但似乎没有音响设备留下来,而剧本现只知收藏于《上海市剧目》。不知她所在的单位江苏省京剧院或她的家人、弟子还保存着什么。


从现《音配像》来看,只收录了她的《贺后骂殿》《霸王遇虞姬》《红拂传》三个戏,太少。是否可请江苏省京剧院负责她的音配像工作?目前,新艳秋的高足、程派名家钟荣,程腔演奏家徐季平二位老师均健在,均属该院职工。


另,有件事,我们也想向瑞环同志汇报:去年四月上旬,我们和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按:他原是山大教授,是唱花脸的。)夫妇同去拜访李世济老师。李世济老师是我们非常敬重的演员,是我们山东大学的嘉宾——山东大学曾专门请她去讲授程派艺术。我们觉得,她是一个拼搏型、奋斗型的女性,她为京剧艺术呕心沥血,她为程派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现已年近八旬,但还是精神矍铄地生活着、工作着(她说,前一天她在家辅导一青年演员,当场休克)。


但她“命运多蹇”。她的爱子多年前即因车祸猝亡,她爱人——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忻先生也于数年前弃世。她现在多疾缠身,尤其是糖尿病比较厉害,视力基本丧失。她说,她有一大批京剧录像带,她要把它整理捐出来,但已力不从心。这是她的一大心事。我们觉得,这件事,只需本单位领导关心一下,即可解决——安排适当人力,帮助她整理。花一点钱,转成光盘,即可长久保存,即可了结老艺术家的一个心愿啦。这也是国家的一笔财富。


顺致


崇高的敬意!


山东大学《京剧》全校通选课授课教师 姜可瑜

2011年11月

转自:京剧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