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記憶”——水是有生命的

對水的本質,我們所知遠不如古代聖賢所知,故而長期不能理解老子的上善治水。關於水,的確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都熟知的一個說法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值得慶幸的是日本、法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研究出一個令世人瞠目的結果:水有情,它似乎與人一樣具備生命的特徵,它能聆聽,會觀看,有記憶……。

水的“記憶”——水是有生命的

據俄羅斯《真理報》報道,法國、日本和俄羅斯科學家研究表明,水有情,它能識別文字、圖片、聲音、意念等不同的信息載體。

早在1987年,法國科學家傑克·班伯尼就曾經做了一個實驗,證明水是有“記憶”的,但這一研究結果卻始終得不到科學界的認同。

但是,俄羅斯社會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科學家斯坦尼斯拉夫·澤寧與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勝博士又分別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兩位科學家都發現,當水面對美好信息時,結晶就會顯示出美麗的圖形,而遭遇不良信息的水結晶只會顯示出離散醜陋的形狀。


水的“記憶”——水是有生命的

最重要的是,日俄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水能識別文字、圖片、聲音、意念等不同的信息載體。如此一來,老子的“上善治水”也就得到了科學的驗證。此外“水為心之鏡”、“柔情似水”和“女人是水做的”、“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等等民間的一些說法,就顯得更有道理了。人們總是認為水沒有生命,但是這些科學家卻認為水其實有“感應”、有“思想”、有“記憶”,而且日本科學家則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振動頻率和共振波,因此水有生命並不奇怪。

水的“記憶”——水是有生命的

我們的民族根據老子“有無之相生也”的理論,早就在深度的慧觀和智觀中發現,人生的發展是一個從無為先天向有為後天逐步發展的過程。所以,自古至今一直都強調胎嬰教育,近代科學研究的成果也逐步在驗證這些理論的科學性。從胎嬰時期起,就給孩子以善和美的教育,對孩子日後成長中的品格和智慧大有裨益。中國古人曾一直強調胎兒所處的環境的重要,不聞惡聲,只聽善音。這一點在水結晶的試驗中得到了科學驗證,所以胎嬰養虛時期,對懷孕母親的品德就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父母必須給胎嬰營造一個優良的、不聞惡聲的外環境。因此,也不難看出,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外環境,也決定著胎兒的心靈發育將來是否良莠不齊。

選自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第28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