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亦战贫的汕头答卷:9.3万多人摘“穷帽”

战疫亦战贫的汕头答卷:9.3万多人摘“穷帽”

“春节假期是桥陈村的旅游旺季,但今年因为疫情,几乎没有游客,农产品也一度销量不佳,幸好有社会各界及时帮助。”在汕头市的省定贫困村桥陈村,村支书陈瑞雄度过了一个忧心的春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无疑为脱贫工作增添一场预料不及的考验。

疫情就是命令,战“疫”也要战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汕头市迎难而上,向决胜脱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创新举,出实招,在抗击疫情的同时,“输血、造血”并举,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双向发力,确保如期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汕头市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27931户、93826人,目前已有27926户、93802人脱贫退出,脱贫率达99.97%;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并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1 “帮扶+督导”加快复工复产

自疫情发生以来,潮阳区西胪镇龙溪村成了汕头市审计局和汕头警备区驻村工作队的战“疫”现场。

驻村工作队与龙溪村党员干部日夜坚守在一线,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多方筹集为精准扶贫户送上防疫物资,鼓励贫困户积极投入到春耕生产,大力发展姜薯、杨梅等特色农业,推动扶贫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有序复产复工。

战“疫”线上,汕头市扶贫办组织驻村工作队行动起来,全面摸查贫困户受疫情影响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对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贫致贫的,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情况下,加快扶贫车间复工,扶持创设乡村公益岗位,吸收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大力开展消费扶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汕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牌督战的市县镇村,扎实推进到村到户的精准帮扶措施,统筹各类资源,强化帮扶措施,确保上半年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在濠江区,该区扶贫办第一时间印发《区内脱贫攻坚督导挂钩联系工作方案》,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开展督导工作,查漏补缺,补缺短板,建立资料台账。同时,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贫困户的还款期限。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汕头市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关于建立产业扶贫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区(县)依托本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累计实施产业项目9.6万个。

事实上,通过实施南澳海水养殖、澄海隆都设施蔬菜、潮阳金灶特色水果、潮南红场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业扶贫项目,形成以“务工工资+固定收益”“生产经营+固定收益”等增收脱贫模式。

2 小额信贷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发展产业扶贫,必然少不了资金的投入。为了让更多贫困户能够“造血”脱贫,汕头市积极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的工作。

在龙湖区新海街道七合村,90后的小谢是一名养鹅户。在脱贫攻坚战中,他从家里一穷二白到实现月均收入过万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而在这一过程,扶贫小额信贷帮了他关键一把。

战疫亦战贫的汕头答卷:9.3万多人摘“穷帽”

小谢的父亲已去世,家中只有他和母亲,以及两名仍在求学的妹妹相依为命。作为家中长子,赚钱养家的重担自然落在他的身上。2018年,小谢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1000多只鹅苗,用于繁殖。在区扶贫办的指导下和自己的悉心经营下,小谢一家的养鹅场慢慢壮大。没过多久,5万元的贷款就已经还清,现在的收入还比之前增加了近一倍。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我的妹妹也毕业了,生活的重担会越来越轻。”小谢说,如今她和母亲一同经营着养鹅场,主要售卖鹅苗,平均下来每月的收入超万元。

小谢的脱贫经历,是汕头扶贫小额信贷的一个缩影。2019年,汕头市印发《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坚持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在贫困户参与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积极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和机制。

以“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模式为例,即贫困户与贫困户,或与一般农户,或者与能人大户、农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种代养、订单生产等合伙生产经营,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模式,即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标准生产加工,统一销售,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学有标杆、干有标准,学习技术、学会经营,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即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成立新的经营主体,并确立抱团贫困户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社的经营主导权,引入和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和服务优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保证合作社和贫困户资金安全、稳定收益和生产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和机制,使贷款贫困户发展产业有路子、有项目、有带动、有效益,增收脱贫。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汕头市扶贫小额信贷历年累计金额2564.24万元,累计还款1143.26万元,贷款余额1420.98万元,风险补偿金注入1171.5万元,累计贴息91.01万元。

3 创新消费扶贫探索“汕头样本”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汕头市不断壮大扶贫产业规模,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2.26亿元,发展产业项目643个,带动贫困户家庭持续增收。同时,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开设“扶贫工作坊”“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截至目前,超过八成贫困人口已实现返岗就业。

有了产业,产品要卖出去,贫困户才能真正得益。那么,在消费扶贫方面,汕头市又进行了什么样的探索?

据了解,汕头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和《汕头市“千企帮千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就产业扶贫、销售扶贫任务、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等进行了明确指引,使消费扶贫有了制度保障,吸取更多的养分,探索消费扶贫“汕头样本”。

其中,

积极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载体,组织企业参加广东脱贫攻坚展、东西部协作市场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结合“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消费扶贫农产品“进村入户”活动,集中展示展销扶贫农产品。

建设3000平方米的汕头市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并创建“广东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汕头)”,联结13个淘宝镇、93个淘宝村和45个农村电商驿站、12家生鲜超市,集中展示该市6区1县的特色农产品,在供销系统的12家新供销辉华生鲜超市和25家汕头供销社农村电商驿站设立消费扶贫专柜,从基地到市场直接销售扶贫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引导更多市民“认购促销”参与消费扶贫,带动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战疫亦战贫的汕头答卷:9.3万多人摘“穷帽”

以濠江区为例,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该区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工作,先后在礐石街道葛朱社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消费扶贫农产品销售点,在葛朱电商驿站举办扶贫产品展销活动。近期还计划建设1个区级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并积极做好推荐澳士兰公司和瑞利酿酒厂作为参加广东消费扶贫月活动。

目前,汕头市共组织22家企业参展,100多种产品申请网络交易会的产品对接表并进驻到东西扶贫网网站,在线上进行展览展销。

此外,汕头市连通与鹤岗市和省内兄弟市的消费扶贫对接渠道,创建汕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驻佛山市粤桂黔特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工作站,全力构建消费扶贫和创业创新大格局。围绕该市脱贫攻坚成效,聚焦产业扶贫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省定贫困村美景,发动扶贫一线干部、爱心人士和带货网红自发原创短视频,积极投稿参加广东“扶贫优品”短视频大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4 完善长效机制构筑“防贫堤”

在各帮扶单位的努力下,近年来汕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脱贫率达99.97%,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并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但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更不是扶贫工作的结束。如何防止返贫、如何及时帮扶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如何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才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题中之义。

为此,汕头市按照“政府主导,政企合作,贫困户受益”原则,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中心支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贫困人口“防贫保”保险保障,合理有效结合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主要通过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为贫困户减轻负担,充分发挥保险作用,提升脱贫质量和巩固脱贫成果,从源头杜绝返贫问题。

家住龙湖区新溪街道的蔡先生一家,儿子患有马凡氏综合征,做手术花了15万元,除去可报销的部分,还需自费1万多元。这对于贫困的一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幸好,在政府购买的“防贫保”保险保障中,还有享受一定程度的报销,最终蔡先生一家只需自费3000多元治疗费。

据了解,目前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南澳县由政府出资149.5万元,已经为59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构筑“防贫堤”,澄海区、潮阳区及潮南区正在与保险公司协商。

金平区由政府出资49.44万元,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中心支公司已承保82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贫保”保险保障,每人每年保险费600元。

濠江区由政府出资29.7万元,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中心支公司已承保99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贫保”保险保障,每人每年保险费150元。

龙湖区由政府出资55万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分公司已承保221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贫保”保险保障,每人每年保险费248元。

南澳县由政府出资15.376万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分公司已承保1922名贫困人口“防贫保”保险保障,每人每年保险费80元。

据了解,澄海区、潮阳区及潮南区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中心支公司处于洽谈阶段,涉及人数约8.7万人。

■延伸

爱心企业以消费扶贫助农抗疫

“有困难我来帮”

脱贫攻坚战,战“疫”即战贫。受到疫情影响,自春节以来不少贫困村的农产品销路不佳。得知这一情况后,许多热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农户渡过难关。其中,帮扶单位人保财险汕头市分公司定了近2万个鸡蛋,碧桂园集中采购5吨桑葚、2.7万个鸡蛋和3.6吨胡萝卜,并将这些物资赠予粤东各地的抗疫一线工作者,以消费扶贫形式助农抗疫。

战疫亦战贫的汕头答卷:9.3万多人摘“穷帽”

疫情发生以来,由于桥陈村的游客锐减,作为该村的特色农产品的桑葚和鸡蛋陷入销量不佳的困境。奔波在抗“疫”一线的驻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第一书记杨仰凯发现后,立即联系帮扶单位汕头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农科所协调解决销售问题。

战疫亦战贫的汕头答卷:9.3万多人摘“穷帽”

“很快,积压的6万个鸡蛋全部被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买了。”杨仰凯说,随后帮扶单位人保财险汕头市分公司定了近2万个鸡蛋,碧桂园集团启动了消费扶贫活动,也对鸡蛋和桑葚进行集中采购。

碧桂园粤东区域执行总裁韦秀娟表示,继上周潮州柑助农活动后,这次再采购金灶镇鸡蛋、桑葚等农产品,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农户渡过困境,助力脱贫攻坚战。

韦秀娟说,此次碧桂园采购的农产品,将向长期以来奋战在粤东各地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慈善机构、政府单位及辖区业主等群体致以敬意,同心协力开展抗疫工作。

据了解,今年2月以来,在各方帮助下,汕头市的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销售桑葚超过1000吨,大茎芥蓝100多万斤,收储一大批家禽和水产品。接下来,汕头市将支持各区(县)建设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丰富线上和线下消费扶贫活动,努力拓宽扶贫产业消费渠道。

通讯员 蔡纯

【作者】 杨立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