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穷人,别持续给物质上的帮助”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是的,非常赞同这句话。对于穷人而言,千万不能持续的给与物质上的帮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首先,持续的给予穷人物质上的帮助,会让他们产生依赖思想。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如果我们持续的给予穷人物质上的帮助,就会让他们产生依赖思想,认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受之无愧,就不会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只想着坐吃山空。一旦帮助停止了,不但不会心存感激,还会反过来埋怨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其实在当下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老家,就有很多家庭贫困的人,前些年靠享受国家的低保过日子,平日里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日子过得惨不忍睹。近些年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了,这帮人又赶上了政策的东风,住上了扶贫小区,经常打着贫困的旗号向政府要钱要物,永远不知道满足,国家扶贫了他们一辈子,他们依然还是贫穷一辈子。所以在我们帮助穷人的过程中,也要分析一下导致他贫穷的原因,如果是因为遭受重大变故造成的贫穷,这种人是值得帮助的,如果是因为好吃懒做导致的贫穷,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们无节制的帮助反而助长了他们懒惰的思想,扶贫不扶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于穷人物质上的帮助要有节制,要适可而止,这样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的情况下也可以激发他们通过自我努力摆脱贫穷的命运。

其次,持续的物质帮助解决不了穷人的现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给钱给物了事,不停地给予穷人物质上的帮助,会使穷人对物质帮助习以为常或产生依赖性,这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贫穷的问题。因此因地制宜的,结合穷人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多鼓励穷人自力更生,积极发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致富产业,摆脱思想上的依赖性,从根本上帮助穷人斩断“穷根”,走上致富之路。同时,如果自己有能力,也可以帮助穷人安排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或者让他们学习一门技术,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以此彻底改变他们贫穷的现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次,对应穷人来讲,思想扶贫的作用远远大于物质扶贫。如果一个穷人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贫穷的原因,不能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的贫穷的境地,那么再多的物质帮助都是枉然,再好的发家致富方法和产业也帮助不了他们摆脱贫穷。思想决定行动, 只有思想上想透彻了,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在行动上努力改变自己努力的现状。记得之前在我老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由于年轻的时候不想吃苦,天天好吃懒做,不愿意种地,也不想出去打工,结果后来穷的叮当响,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过日子,四十多岁了也没人愿意嫁给他。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个长辈趁着喝酒的机会,跟他长谈了一晚上,对他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思想上开导他。经过那次之后,他也想通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没过多久他就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出去打工去了,听说后来赚了不少钱,在老家盖了新房子,也娶了个媳妇儿。所以对穷人来说,持续的物质帮助还不如一次思想上的帮助来的实在,穷人只有解放了自己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贫穷问题。

总而言之,对于穷人物质上的帮助要适可而止,要避免让他们产生依赖思想,我们更多的是要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贫穷的原因,帮助他们掌握脱贫的方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斩断“穷根”,摆脱“穷命”。靠人不如靠己,作为穷人自身来讲,除了要懂得感恩,还要从思想上摆脱依赖思想和好吃懒做的毛病,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家致富,这才是长久之计。


爱养猫的鱼


同意这个观点

一粒米养恩人, 一石米养仇人。

还有一句话,帮急不帮穷

一直持续的给别人物质上的帮助,时间长了,人就会形成依赖性,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当不再给物质上的帮助时,立马就翻脸,成愁人了。

之前开车去公司,有一个同事住的离我很近,所以经常开车带着他上下班。刚开始时,感恩戴德的,我有时没空买早饭,他在上车的时候还拿个面包给我。时间长了,就觉得理所应当的。他不回家,出去吃饭也让我送他,绕点路我也就给送过去了,也没啥大不了的。后来经常让我送他去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我就有点烦了,毕竟这种事不能做的太频繁。有一次他让我送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我有事着急回家,就没答应他,结果他立马就翻脸了,说,以后我不坐你车了,这点小事都不帮。

然后他就买再坐过我的车,我也省了很多事。

虽然他不是穷人,我也没给他物质上的帮助,但道理是一样的,帮助不能一直持续的帮,要有底线


背头哥


“对于穷人,别持续给物质上的帮助”

我认同这句话

1.对于身穷志不穷的人来说,你有可能帮助他们摆脱贫穷,他们有摆脱贫穷的愿望。对于身穷志短的人来说,你是帮不了他们的,他们没有摆脱贫穷的动机,只能帮助他们度过眼前的灾难。



2.我的一个同学,他们家里条件和我们家一样,但是他每一次都去写贫困补助,开始能够申请的到,后来他就申请不到了,他就开始抱怨,说家里那么穷为什么没有给他补助。他的补助是他的父母要求他去写的。这让我很是诧异。长久的救助已经让他养成了习惯,认为这是他应得的东西。



3.我的大学教授她就给我们讲了她的故事,在她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不想让她念了,因为家里穷,后来她就说服了家里,就是家里只用给她交学费,生活费她可以自理。她所在的学校当时是二线城市,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她读的是公办重点大学,学费没多少。

当时她的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就让她申请了助学金,加上加上奖学金够她一年的生活费了,后来成绩优异的她就兼职做了家教,她就主动向老师申请了取消助学金,上面写的是:“本人家庭虽然贫困,但是现在生活还能自理,特此把助学金让给真正需要的人。”她一直勤奋刻苦,毕业后几年努力,成了我们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只有身穷志坚的人,你的帮助才会对他们起作用,才可能让他们从此告别贫穷。



4.南昌地铁一号线上,一位年轻的妈妈突然大声责备自己的孩子,并动手打了他,原来孩子不小心将5块钱的地铁票弄丢了,我们很难想象为了5块钱歇斯底里的人。她说:“5块钱很多了,钱难赚,钱真的很难赚”。思想上的贫穷才是最可怕的,对于他们,你再多的帮助都会无济于事。



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给他们的物质帮助,倒不如给他们一个工作的机会,教会他们一些技能,特长,让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这样的生活会让他们更有信心,有尊严的生活。



6.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穷

第一个能借的是红白喜事用的钱,对于农村人来说红白喜事是要请人吃饭的,这是传统,这个钱可以借。第二个能借的就是孩子上学需要用钱,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这个钱可以借。第三个能借的是缺钱治病,别人治病没有钱可以借,毕竟世事无常。

第一个不能借就是没有信誉的人不能借。

第二个就是犯法的是不能借,例如沾上了“黄,赌,毒”找你借钱,这是在害他。

对于穷人,别持续给物质上的帮助,这只会让他们产生依赖性,产生惰性。正确的物质帮助能够帮到“穷人”,不正确的帮助只会害了“穷人”。


艾特文无


非常赞同这句话。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穷人很容易,但意识到自己是穷人思维却很难。

有一种穷人是暂时性物质上的贫穷,这一类人内心里面一直在寻找机会,非常渴望成功,有自己的理想和野心。对于他们来说目前物质上只是暂时的。但是还有一种穷人就不是单纯的物质贫穷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隐藏于他们内心的穷人思维。

国外曾经有个人做过实验:他们给穷人供养了很多钱,买过几十万斤大米,一万多双鞋发给穷人。后来他们发现,送这些物质能帮助多少个家庭,能让多少家庭脱贫呢?十万斤的粮食发下去,一个人能分到多少?两三顿饭就吃完了。这么庞大的经费洒下去,和洒到大海里一样,根本看不到,反而养了一批懒人。由穷人变成懒穷人,这就更严重了。他们只会问:“下一次大米什么时候发,下一次还有没有衣服可以送,有没有其他东西送”,这些事,他们就指望你能继续去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类型的穷人物质的贫穷并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思维的贫穷。

这类穷人我们要注重的是他们思维的改变,在物质上帮助的同时,也要改变他们的思维。持续物质上的帮助只会让他们变成懒穷人,我们应当教会他们如何自立更生,学会赚钱养家,学会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只有他们改变了这种”懒穷人“思维,才能脱离贫穷。


乡村特派员


对于穷人,别持续给物质上的帮助,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持续的物质帮助,有可能换不来感恩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你在好心帮助他人的时候,第一次他会感激你,等第二次,感激的心情就会淡了,等第N次的时候,他已经习以为常了,会认为你这样帮他是理所应当,是你应该做的。

对于穷人,持续的给物质上的帮助,虽然表面上看你是在帮他,实则不然。这样容易让他养成依赖的习惯,认为反正有人帮他,就此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都说“升米恩斗米仇”,当有一天你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提供给他帮助的时候,他如果不是那种感恩的人,会认为你是故意的,对你会非常不满,甚至仇视。

救急不救穷,帮人不帮懒

我们常听这句话“救急不救穷,帮人不帮懒”。人有急事了,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伸以援手,帮他度过难关是应当的。

如果是因为懒惰,不务正业导致的贫穷,我们一味的持续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就有点纵容他了。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直接地持续地给穷人物质上的帮助,不如引导他找出受穷的原因,帮他找到脱贫的方法,让他尽快摆脱贫困。

结语: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优良的品质,但一味的给予不可取。对于穷人,不要持续的给物质上的帮助,因为你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最关键的是找对方法,帮他摆脱穷困才是最好的帮助。

我是:青桔时光,一个喜欢简单生活,生活简单的人,欢迎您的关注。


青桔时光


穷人之所以穷,他是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可以把穷人分为三类:

1 甘于受穷的穷人——破罐子破摔,没有上进心,你越是帮他,越是害他。

2 精神上的穷人——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成为穷为,没有想法,没 有改变的欲望,才更可怕。

3 自暴自弃的穷人——如果一个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那是彻底的没救了。


对于以上这三类人,你给再多的钱,再多的物资都没用,扶得了一时扶不了一世。扶贫先扶志,人穷志不穷。特别是这几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被列为今年的首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所以说,穷人到富起来,必须从精神扶持,解放他们的思想。


茶人吴老三


对于穷人,别持续给予物质的帮助,你认同吗?我认同这句话,理由如下:

(1)长贫难顾,对于穷人给予持续物质的帮助,只是治标而不治本,要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学习的本领,激励他们的意志,靠双手自力更生去工作,这才是最可行的方法。当现在社会上都有一些培训机构,可以安排他们先去学习,再去工作。

(2)持续性给予物质帮助,会让他们变成一个依懒性和懒性的人,丧失去劳动的意志,只愿收获不愿付出。

(3)持续性给予物质的帮助,让他们与社会和人际关系脱节,心理上一直处于弱者和穷人的角色,陷入待救助状态无法自强自立起来。

穷,不是理由,只要有上进心,靠双手努力和拼博,总会有一天改变贫困的生活。


wenny2020


我还是比较认同这句的。对于穷人,我们不反对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行为。但如果他需要持续的物质帮助,就似乎不太合适了,说明没有根本上解决他之所以穷的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持续给他物质帮助,而物资始终会消耗完,不如教他如何致富,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不简单地提供物质帮助,而是传授生活技能,传授生活本领给他。由此想到国家的扶贫行动,很多年前,更多地是以物资、资金进行接济。但近几年来,更多却是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学习致富知识,给他营造致富环境和门路,这样反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物质的帮助是比较低级的帮助,除了物质帮助,我们其实可以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也可以更多地传授各项知识和技能。当被帮助的人本领提高了,他自己就能创造物质财富。授人以物,不如授人以法。

所以,对于穷人,不宜单纯地持续给予物质帮助,还应考虑给予其他方面的帮助。


心之说


对于强者,要关注他们的灵魂,对于弱者,要关注他们的生存。

For the stro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soul. For the weak,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survival.



水木清华76318705


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就伸出援手帮助一把;但是不能一味地帮助,否则只会帮出一个“东郭先生”。

人可以穷一时,但不能穷一世。别人能帮助一时,但不能帮助一世。还是得自己努力,改变现状,如果自己在坑里不愿爬出来,别人再怎么拉你也没用!

还有,如果对方甘愿活在贫穷中,坐等别人救助,也可以说明这样的人没有帮的必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