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效应——在挫折面前别轻易放弃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挫折面前别轻易放弃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挫折面前别轻易放弃


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

另外,当你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导致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习得性无助人群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习得性无助”人群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挫折面前别轻易放弃


2. 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得性无助”人群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人。他们态度消极,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3. 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习得性无助”人群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4. 消极的定势: “习得性无助”人群经历了很多失败的生活经验,也可能遭受过太多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

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问题。

所以了解了心得性无助对我们的重大影响后,对我们的启示就是:

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在挫折面前千万别轻易放弃。

(内容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