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藏寶物,專家勸捐24次才答應,捐後卻被盜走

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之後,慢慢打破了古代門閥家族對官場的壟斷,讓貧寒書生也有走向仕途一展抱負的機會。因此歷史上不管朝代更迭,科舉一直是各個王朝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1300多年以來,一共也只產生了700多位狀元,但因歷代戰亂等原因能留下來的狀元試卷少之又少,其中明代的狀元墨寶更是舉世僅存一份,堪稱孤寶級文物!


這份試卷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由萬曆皇帝金殿問策,並御筆親批“第一甲第一名”。趙秉忠(1573—1626)出身官宦之家,年僅25歲就高中狀元,曾官至禮部尚書,位高權重。但後來因為官清廉、秉性剛直,得罪了朝中的閹黨,最後被罷官還鄉。歷來的狀元卷一般都是宮廷之中的機密檔案,不會輕易流出。但據傳因為當初殿試之後萬曆皇帝欣賞趙秉忠的才華,便把這份試卷賞賜給他。回到老家山東青州之後,這份試卷便成了趙家的傳家之寶,趙秉忠的後人一直悉心珍藏,從不示人。


歷經400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上世紀80年代,趙家後人已是山東青州鄭母村的普通農戶。這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物也傳到了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手中。在過去動亂時期,很多家傳的其他古董文物都已經被毀,但這份狀元卷被趙煥彬藏在枕頭底下逃過一劫,它見證著祖先的輝煌,自然不能輕易對外示人。趙煥彬老人很是低調,在外人眼裡就是一位普通的莊稼漢,沒人知道他家中還有這樣的頂級文物。直到一次酒喝多了不小心說漏了嘴,傳到了當時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長魏振聖那裡。


當年整個中國就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幾份清代的狀元卷,明代的一份也沒有。聽說趙煥彬家的傳家寶之後,魏振聖深知這份狀元卷的寶貴。便來到趙煥彬的家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跟老人詳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希望他能把狀元卷交給國家來保管。

但趙煥彬直接說自己沒有,這讓魏振聖很無奈,他明白老人對他還是不放心,便用自己驚人的毅力,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來回80裡的路程,都靠這股為國尋寶的韌勁堅持,就算每次被拒絕後都笑呵呵的離開,從不擺臉色。到了1983年的春天,魏振聖第24次來到趙煥彬家裡,終於將老人感動,老人在一箇舊枕頭裡小心翼翼的拿出來家族保存400多年的至寶,鄭重的交到了專家手裡。


魏振聖專家拿到狀元卷之後,馬上帶回去邀請多位專家共同鑑定,其紙張、綾子、文字、圖章等都是明代原物,是真品無疑。隨後自然成為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媒體稱之為“海內外孤本”、“稀世珍寶”!狀元卷19折冊頁得益於趙家後人的悉心呵護,保存得非常完好,沒有任何殘損。橫長共268釐米,每折通高47.6釐米,寬14.1釐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全卷共2460字,為1釐米見方工整小楷,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為研究中國的科舉制度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堪稱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