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江蘇:徐州市。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因位於黃淮平原、地勢起伏較舒緩而得名,簡稱徐。《晉書·地理志》記載:“蓋取舒緩之義,或雲因徐丘以立名。”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自此稱彭城。

地名看中國之江蘇:徐州市。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三國時,曹魏移治彭城。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廢徐州府,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抗日戰爭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國民政府淮海省省會。中華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5年析銅山縣城郊地區置徐州市,隸屬於江蘇省。1948年底徐州地區全境解放後,徐州市由山東省直轄。1952年12月,徐州市劃歸江蘇省直轄;同時置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新海連市和贛榆、東海、邳、銅北、華山、豐、沛、碭山、蕭等9縣及淮北鹽區。1953年,新沂縣、睢寧縣、邳縣劃入徐州專區;銅北縣復為銅山縣,撤銷華山縣。1954年新海連市(後更名連雲港市)由江蘇省直轄。1955年,蕭縣、碭山縣劃歸安徽省。1955年後,徐州市、徐州專(地)區範圍內市、縣、區歸屬多變。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地區,徐州市轄區雲龍、鼓樓、賈汪、礦區、郊區等5區和新沂、邳、睢寧、銅山、豐、沛等6縣;東海、贛榆2縣劃歸連雲港市。1990年新沂縣改為新沂市。1992年邳縣改為邳州市。1993年郊區改名泉山區。1995年礦區改名九里區。2010年撤銷九里區、銅山縣改為銅山區。

2013年8月9日,徐州撤銷11個鎮、調整6個鎮的區域,共設置17個街道辦事處。調整涉及面積1426平方千米,156.4萬人口。

地名看中國之江蘇:徐州市。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